栽培歷史<br>芍藥原產(chǎn)于我國 ,據(jù)我國宋朝虞汝明的《古琴疏》里記載:"帝相元年,條谷貢桐、芍藥。帝令嬰植桐于云和,命武羅伯植芍藥于后苑"。其中“帝相”于公元前1936-1909年在位。據(jù)此可知,芍藥栽培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 <div><br>至我國魏晉南北朝時,宮苑庭園栽培芍藥已較為普遍,如《建康記》中載有“建康出芍藥,極精好” 。至宋朝,揚州芍藥開始“名于天下,與洛陽牡丹俱貴于時”。關于芍藥的專著在此期紛紛出現(xiàn),著名的芍藥三譜先后由劉放年、王觀年、孔武仲著成。據(jù)《東坡志林》記載“揚州芍藥為天下冠,蔡繁卿為守,始作萬花會,用花十余萬支”,由此可見揚州芍藥栽培之盛。而到元代芍藥栽培稍衰。直至民國期間,戰(zhàn)火不斷,芍藥栽培陷入低谷,品種大量散失。改革開放以后,芍藥的生產(chǎn)和應用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 </div><div>。<br>歐洲栽培芍藥始于引入中國品種。1805年引至英國邱園,1870年用實生法選出了切花用品種。美國自1806年開始有芍藥記載,以后不斷引進并選育了一些品種,到19世紀未發(fā)展為利用冷藏貯藏切花技術。日本有關芍藥的記載最早是1445年,以后發(fā)展很快,培育了不同花色、花型、株高,適用于花壇和切花的品種,到1932年有品種700余個,近代更發(fā)展了促成和抑制栽培技術,大體上可以周年產(chǎn)花 。</div> 我在這里轉(zhuǎn)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