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黃老師</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2682758</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羅哈斯海濱大道</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4月1日)我們繼續(xù)在馬尼拉市區(qū)活動,夜晚我們要離開菲律賓馬尼拉搭乘文萊航空公司航班飛往文萊。</p><p class="ql-block"> 上午我們首先要前往馬尼拉的西班牙王城區(qū),從住的酒店出發(fā)是要走一段著名的羅哈斯海濱大道。</p> <p class="ql-block"> 這海濱大道初始名為甲米地大道,1914年,這大道被命名為杜威大道,它用以紀念在1898年馬尼拉灣戰(zhàn)役中擊敗西班牙海軍的美國海軍上將喬治·杜威。那時的杜威大道已經(jīng)有了海濱大道的雛形,而現(xiàn)今的羅哈斯海濱大道是在60年代為紀念戰(zhàn)后的第一位菲律賓總統(tǒng)羅哈斯而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 羅哈斯海濱大道,它是沿著海岸從南往北筆直延伸,長達10公里,是從機場進入市內(nèi)的必經(jīng)之路,它以落日和椰子樹著稱。此道路寬闊為八車道,椰樹夾道,兩旁高樓林立。大道周邊都是游艇俱樂部、酒店賓館、商業(yè)大樓、夜總會等。它是菲旅游地標之一,這里有許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物,比如馬尼拉酒店、郵政總局等,它們代表了菲不同歷史階段的建筑風格和設(shè)計理念,展現(xiàn)了西班牙、美國和菲本土的文化的獨特融合;沿途還有許多人文景點,如黎剎紀念碑等,深受來菲游客的鐘愛。我們昨天到過的羅哈斯海濱大道有黎剎廣場段、馬尼拉灣摩天輪、海濱步道觀日落廣場、SM大型購物中心等。</p><p class="ql-block"> 我們將從這兒離開羅哈斯海濱大道,前往西班牙王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西班牙王城</span></p> <p class="ql-block"> 驅(qū)車不久我們來到了西班牙王城老城墻的一入口處,進入這個入口,就進入了西班牙王城這老城區(qū)了。老城由厚實的中世紀式的城墻和壕溝圍攏起來的,城墻長達4.5公里,整個城堡共占地約64公項,共有7座城門。</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王城是一座城中城,是在西班牙殖民時期建的一座王城。它以此來分開西班牙人和菲律賓人的居住環(huán)境,此城也稱為“圍墻城市”。它是當時西班牙殖民政府在馬尼拉的政治、軍事、宗教中心,也是最初的馬尼拉城市舊址。</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殖民者于1571年動工,在帕西河南岸開始建城,它以帕西河為界,在其南面沿河修建高墻,直至1606年竣工。在城內(nèi)建有有總督官邸、民舍、教堂,以及博物館、美術(shù)館、圖書館等建筑。其中著名的有馬尼拉最大的教堂一一馬尼拉大教堂,還有巴洛克式的圣奧古斯丁教堂暨博物館,以及卡撒馬尼拉博物館等。</p> <p class="ql-block"> 進入王城以后,我們就靠步行來游覽此城。街道上的古老建筑和石板路,以及古老的馬車乘載游人穿梭于街道,似乎讓我們穿越到那過去的歲月。這里曾是西班牙殖民者的統(tǒng)治中心和強取豪奪的樂土,它承載著菲的殖民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也保留了西班牙古老建筑的風情和特色。對殖民者而言,要統(tǒng)治殖民地的人民,讓他們歸順和忠誠于殖民者,宗教無疑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因此西班牙殖民者來到菲律賓就熱衷于建教堂和傳教,讓菲當?shù)孛癖婐б捞熘鹘?,使菲律賓成為了亞洲最大的天主教國家。單單一個老城就建有12座教堂,而且規(guī)模都不小,裝修都很精美,這足以說明西班牙殖民者在菲的文化入侵、思想同化方面做得很到位、很成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圣奧古斯丁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首先參觀游覽圣奧古斯丁教堂,它是西班牙殖民者在馬尼拉建起的第一座石教堂,當時成為了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下的宗教中心。它被命名為圣奧古斯丁教堂,是以紀念羅馬帝國末期西方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教父一一奧古斯丁(354年~430年)。他被譽為西方基督教神學的奠基人之一,在羅馬天主教系統(tǒng)他被封為圣人和圣師。</p><p class="ql-block"> 它是一座令人驚嘆的建筑,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它是菲律賓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可以追溯到16世紀的西班牙殖民時期。它是菲律賓最古老的石頭教堂,也是菲律賓保存最完好的巴洛克建筑。菲共有4座16世紀初巴洛克式教堂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并于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中圣奧古斯丁教堂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圣奧古斯丁教堂始建于1571年,當初是用竹子、椰葉、木板、泥土等材料建成的,曾于1574年、1583年兩次發(fā)生火災(zāi)焚毀。1587年殖民政府決定改用石頭重建,終于在1607年建造成了這座高大宏偉的全石料教堂,一并建成的還有第一修道院。此后,又修建了第二修道院,并在之后的歲月里不斷對圣奧古斯丁教堂進行擴建。圣奧古斯丁教堂逐漸成為馬尼拉乃至整個菲律賓的宗教和文化中心。有趣的是教堂正門兩側(cè)各有一對獅子,我們看了倍感親切,因為這是中國的元素。據(jù)說當年以石頭復(fù)建圣奧古斯丁教堂時,西班牙殖民者雇傭了大量的華人能工巧匠來建造,因此就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唯一有看門獅子的基督教堂,這也展現(xiàn)了菲律賓民族融合的獨特文化。</p> <p class="ql-block"> 圣奧古斯丁教堂分為兩層,四方回廊型結(jié)構(gòu)。其外觀宏偉壯觀,擁有宏大的尖頂和雄偉的立面,還包括拱頂和拱門,展示了巴洛克建筑風格的典型元素。它以其細膩的裝飾和精心雕刻的細節(jié)而聞名,這些裝飾代表著巴洛克風格的精髓。它的建筑結(jié)構(gòu)也值得贊美,它采用了堅固的石材和磚塊建造,以抵御自然災(zāi)害和歲月的侵蝕。教堂的建筑形式和這些結(jié)構(gòu)不僅具有美學上的價值,還在建筑工程上提供了穩(wěn)定和持久的支撐,馬尼拉先后發(fā)生五次的地震都沒有震倒它,這算是一個建筑奇跡。</p><p class="ql-block"> 這是教堂邊上的第一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 圣奧古斯丁教堂已擁有400多年的歷史,歷經(jīng)地震、臺風和戰(zhàn)火的洗禮,仍屹立不倒。但歷次的戰(zhàn)爭,如英西戰(zhàn)爭、美西戰(zhàn)爭、日美戰(zhàn)爭,都將圣奧古斯丁教堂及修道院置于槍林彈雨之中。戰(zhàn)爭使圣奧古斯丁教堂呈現(xiàn)一片破敗景象,第二修道院變?yōu)橐黄瑥U墟,其余建筑都殘缺不全。戰(zhàn)爭期間教堂內(nèi)珍藏的大量圣器、油畫、雕塑等都被洗劫一空。</p> <p class="ql-block">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圣奧古斯丁教堂才得以重修,教堂和第一修道院恢復(fù)了當年的面貌。在這多災(zāi)多難的漫長歲月里,圣奧古斯丁教堂見證了菲律賓跌宕起伏的歷史。在這個古老的建筑中,人們也可以感受到菲律賓人民的歷史情感和文化根基。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教堂成為了許多重要會議、宗教儀式和慶典的場所。1581年,在此召開了第一屆全國教區(qū)主教大會,討論了菲律賓奴隸制的廢除;1585年,向日本派遣傳教士的決定在此作出;1953年,菲律賓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此召開。由此看出圣奧古斯丁教堂的歷史地位和所發(fā)揮的作用是不容質(zhì)疑的。</p> <p class="ql-block"> 圣奧古斯丁教堂的正中是奧古斯丁像和耶酥像。在教堂內(nèi)還可以看到華麗的壁畫,彩色玻璃窗和許多精美的雕塑,這些藝術(shù)品展現(xiàn)了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宗教藝術(shù)風格。巴洛克風格的禮拜堂是整個圣奧古斯丁教堂的精華,走進禮拜堂,仰頭看穹頂,圣經(jīng)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立體感很強,它讓人們感受到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宗教氛圍和信仰。高大的柱子從頂部到底座都雕刻著玫瑰形飾物,唱詩班閣樓的頂部裝飾著可愛的小天使,高高的穹頂上垂下來的巨大枝形吊燈更增添了幾分莊重與肅穆。</p> <p class="ql-block"> 圣奧古斯丁教堂的特征是石塊上的浮雕,細致逼真。教堂內(nèi)部的天花板以精致細膩的浮雕及雕刻技術(shù),透過凹凸等設(shè)計手法處理,在石造建材上展現(xiàn)多重的光影效果。墻壁上那精美的繪畫,講述著圣經(jīng)里的經(jīng)典故事。在這座教堂里游覽,真讓人覺得是徜徉在藝術(shù)的殿堂里,讓你陶醉在物我兩忘的境界里。</p> <p class="ql-block"> 圣奧古斯丁教堂的每塊磚石、每一寸土地都帶有厚重的歷史感,隨手觸碰的石板、墻壁、物件都是記錄歷史的活化石。教堂的每一個角落,都有著無數(shù)故事和回憶。它見證了菲律賓人民的信仰、勇氣和堅持,也成為了文化傳承和認同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菲律賓歷代高官顯要的骨灰都埋在教堂內(nèi),地板上刻著死者的生卒年份。教堂四周還有許多關(guān)于耶酥的各種材質(zhì)各種形態(tài)的塑像,還有18世紀的管風琴,19世紀的水晶吊燈、枝型燈和彩色玻璃顯得十分華麗,極具歷史感,不愧是菲的歷史象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圣奧古斯丁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 圣奧古斯丁教堂內(nèi)原有珍藏大量圣器等珍貴藏品在多次戰(zhàn)爭中被洗劫一空。1965年為紀念天主教在菲傳播400年,圣奧古斯丁教堂展出了全國各地建于16世紀到19世紀之間的百座教堂照片,由此也萌發(fā)了創(chuàng)建一個博物館的想法。此后圣奧古斯丁的教徒不斷收集在幾次戰(zhàn)爭中失去的各類珍貴藏品,終于創(chuàng)建了圣奧古斯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圣奧古斯丁博物館現(xiàn)設(shè)在教堂正門的右手邊修道院里,它是由托鉑修士管理的私人博物館,展示26幅圣像、古董等,所以需要另外購票。博物館有兩層,里面收藏了大量奧古斯丁教士收集的菲律賓手工藝品和宗教藝術(shù)品。珍藏有大量的17~18世紀的宗教圣器、油畫、雕塑、地圖、典籍等。內(nèi)容豐富,制作精良。珍貴木材雕刻的木畫,至今色彩依然鮮艷如新。</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通道的墻上一側(cè)掛有許多珍貴的油畫,另一側(cè)則是拱門式窗戶,釆光通透。那里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房間陳列著許多實物,它們在無聲訴說著幾百年前傳教士們的生活點滴,描述著圣經(jīng)里的經(jīng)典故事。</p> <p class="ql-block"> 這里有許多珍貴的藝術(shù)品和文物,如雕塑,祭壇、圣器,教士的衣服、木雕等。它們都展現(xiàn)了精湛的工藝和對細節(jié)的追求。這些藝術(shù)品承載著信仰和宗教故事,讓人們在參觀中感受到一種宗教與藝術(shù)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這是從二樓唱詩班的位置向下俯看一樓教堂的主殿堂,非常的精致與壯觀。</p><p class="ql-block"> 圣奧古斯丁教堂暨博物館是菲律賓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它是馬尼拉人的信仰和宗教活動的中心。教堂每天都會吸引大量的信徒前來祈禱和參與宗教儀式,在教堂的莊嚴氛圍中,人們尋求心靈的寄托和內(nèi)心的寧靜。教堂除了舉行教會的日?;顒雍凸┯慰蛡儏⒂^外,亦是新人們紛紛追捧的婚禮舉辦地,新人們也都希望自己的愛情也可以獲得神的祝福吧。這里是來馬尼拉旅游的網(wǎng)紅打卡點,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來參觀和欣賞這座歷史建筑,從而進一步深入了解菲律賓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傳統(tǒng)。圣奧古斯丁教堂成為了菲律賓文化的窗口,它向世界展示了菲律賓人民的信仰、藝術(shù)和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 在圣奧古斯丁教堂對面,過一條小街就到了卡撒馬尼拉博物館。該博物館重建于19世紀,展室設(shè)在二、三樓。據(jù)說里面展示了西班牙晚期建筑風格和室內(nèi)設(shè)計,收藏了大量16~19世紀的家具和藝術(shù)品。參觀它是要購門票,并嚴禁拍照的。我們沒有上去參觀,只在一層照照相。</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一樓是開放的小院子,石墻、綠植、樓梯、古水井構(gòu)成一幅優(yōu)雅、幽靜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屠殺紀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參觀游覽完圣奧古斯丁教堂暨博物館后步行前往馬尼拉大教堂,途中參觀了在王城中的一處街心公園立著的一個馬尼拉大屠殺紀念碑。</p><p class="ql-block"> 1941年日軍攻打馬尼拉,美軍撤出馬尼拉后宣布馬尼拉為不設(shè)防城市,日軍兵不血刃侵占了馬尼拉。1945年美軍卷土重來,登陸攻入城內(nèi)與日軍激戰(zhàn),日軍在撤退過程中對馬尼拉進行了瘋狂的屠殺。</p> <p class="ql-block"> 這馬尼拉大屠殺紀念碑的雕塑正中是一位母親懷抱著自己在戰(zhàn)火中死去的孩子,其周圍是或死或傷的普通民眾,畫面的情景是無比的凄涼和傷悲。根據(jù)紀念碑的碑文介紹,在1945年2月3日至3月3日日本戰(zhàn)領(lǐng)軍在馬尼拉街頭屠殺平民超過12萬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沒有留下名字,也沒有被埋葬在公墓里,他們的尸體已經(jīng)被大火吞噬,或者在廢墟的瓦礫下被壓成塵土。他們中許多是婦女、兒童和未成年人。這座紀念碑是1995年建造的,是獻給所有那些無辜的戰(zhàn)爭受害者的。</p> <p class="ql-block"> 在大屠殺紀念碑旁有一宣傳欄,展示1945年日軍在馬尼拉大屠殺的有關(guān)圖像資料。這不禁讓我想起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占我國南京后開始了長達六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yù)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30萬中國軍民慘遭殺戮,史稱南京大屠殺。這是二戰(zhàn)期間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也是人類歷史上極為黑暗的一頁。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在馬尼拉我們重溫日軍的侵略史,很有現(xiàn)實意義。歷史不可忘,吾輩當自強。</p> <p class="ql-block"> 參觀完馬尼拉大屠殺紀念碑后我們前往馬尼拉大教堂參觀游覽,途中見到一隊穿著華麗衣裳的本地人,他們也是前往大教堂,擬參加宗教節(jié)目表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馬尼拉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們來到馬尼拉大教堂,它又名“馬尼拉圣母無原罪圣殿主教座堂”??上攵@座教堂是以圣母瑪麗亞為主,所以在堂中肯定是擺設(shè)圣瑪麗亞的雕像。正如圣奧古斯丁教堂,它是尊崇天主教圣人、圣師奧古斯丁,所以其堂中主要擺設(shè)圣奧古斯丁雕像?,F(xiàn)存的馬尼拉大教堂是此地區(qū)的主教座堂,其地位不能小看。由于此教堂在1958年由梵蒂岡出資修復(fù),并在1981年由羅馬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將它指定為圣殿,那真是錦上添花、無上榮光。</p><p class="ql-block"> 馬尼拉大教堂其外型結(jié)構(gòu)完全不同于剛才游覽過的圣奧古斯丁教堂。它是屬于羅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羅馬式拱券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的是敦厚、低調(diào)的羅馬式風格,迥異于教堂的主流建筑。而巴洛克式教堂是富有堂皇、奢華、高調(diào)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 馬尼拉大教堂初建于1581年,比圣奧古斯丁教堂遲建10年。它因地震、戰(zhàn)爭等原因多次被毀,現(xiàn)在所見到的教堂是于1958年第八次的重建。</p><p class="ql-block"> 遠看馬尼拉大教堂像封建領(lǐng)主的城堡,以堅固、敦厚、莊嚴的形象彰顯教會的權(quán)威。宏偉的三個巨大的拱門,位于層層階梯之上,而層層遞進的拱門頂上還雕刻著精細的花紋。門楣上刻有拉丁文字,意思是:我們奉獻給你潔凈之心。立面墻壁上6尊雕刻精美的白色宗教人物悲憫地注視著蕓蕓眾生,形象地表達出基督教以拯救包容為主的教義,散發(fā)出濃濃的宗教氣息。屋子頂部還雕刻著2個可愛的小天使和莊嚴的十字架,邊上3個小教堂由馬賽克裝飾。其壯麗的鐘樓,巨大的圓頂和精美的雕刻無不彰顯著華麗與莊嚴。</p> <p class="ql-block"> 教堂外側(cè)兩邊墻面上是鑲有精美彩繪玻璃的玫瑰花形窗戶。教堂外兩側(cè)是綠植蔥蔥,鮮花盛開的小花園,還有信徒膜拜圣馬麗亞的雕塑群等裝飾。</p> <p class="ql-block"> 我們進入大教堂,那羅馬式拱券結(jié)構(gòu)就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一股堂皇和莊嚴肅穆的直覺撲面而來。教堂正中央,那鍍金的圣壇后立著圣母瑪麗亞塑像,她頭戴金環(huán),籠罩在柔和的金色光茫中。她前面是十字架上受難的基督耶酥,邊上還有圣彼得雕像,還有展示圣經(jīng)故事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 教堂兩側(cè)的彩色玻璃窗,五顏六色,斑斕亮眼。彩色玻璃窗利用光線和顏色的變化,為教堂內(nèi)部營造出神圣而寧靜的氛圍。教堂內(nèi)的雕塑和藝術(shù)品也展示了菲律賓人民對美的追求和對宗教信仰的表達。壁前還有高大的管風琴,這是大教堂的標配。它至今還可以用,每逢重要節(jié)日,教堂進行神圣的宗教活動時,足有4500管的大型管風琴便會奏起悠揚的宗教音樂,更增添了幾許節(jié)日的莊重。</p> <p class="ql-block"> 二戰(zhàn)期間馬尼拉大教堂曾被炮火轟炸的僅剩兩個木雕,而這兩個珍貴的木雕現(xiàn)今還珍藏在馬尼拉大教堂的一個展室里,那里還展示有以前大教堂的舊照片。</p> <p class="ql-block"> 馬尼拉大教堂見證了菲律賓天主教的發(fā)展和演變,成為人們尋求心靈撫慰和宗教啟示的圣地,信奉天主教的馬尼拉人每個周日都會在這里做禮拜。它自建立以來都是馬尼拉教區(qū)主堂,雖近500年歷經(jīng)多國殖民和戰(zhàn)火,其主教地位還一直延續(xù)至今,在歷仼主教中在位最長的歷經(jīng)33年(1916~1949)。馬尼拉上流社會人士都會將這里作為子女結(jié)婚、受洗的首選,接受大主教的祝福是他們身份的象征。教堂里還接受普通人的婚禮,新人們在神靈面前許下一世承諾,盡情享受屬于他們的幸福時刻。馬尼拉大教堂也是游客來馬尼拉旅游必游的景點,是深入了解馬尼拉歷史、文化、宗教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馬尼拉大教堂的正對面,是羅馬廣場。這里曾經(jīng)是斗牛比賽的地方,后來改為花園廣場。在廣場中央立有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1748.11~1819.1)銅像,他是一個讓西班牙走向衰落的國王。我不知道為什么要立他的銅像,有人說是人們?yōu)楦兄x他讓菲律賓生產(chǎn)天花疫苗而立的。</p> <p class="ql-block"> 在羅馬廣場邊上還有個紅色方正的建筑,原先是馬尼拉總督府,曾幾次毀于地震?,F(xiàn)存的建筑建于1976年,目前是菲律賓統(tǒng)計局辦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廣場另一側(cè)的白色建筑是菲的財政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圣地亞哥古堡*</span></p> <p class="ql-block"> 圣地亞哥古堡,位于王城西北段,它與馬尼拉大教堂一街之隔。我們參觀完馬尼拉大教堂后前往圣地亞哥古堡打卡,從這個公園進去,往里走就到護城河和城門。因臨近午飯時間我們沒有進去詳細參觀游覽。</p><p class="ql-block"> 圣地亞哥古堡始建于1571年,歷時15年才完工,它是西班牙人抵御外敵的要塞,是西班牙王城最古老的工事之一。在厚達10米的城墻上筑有塔樓,炮臺等工事。城外修建有護城河。該城堡在二次大戰(zhàn)中被毀壞,經(jīng)過重建后現(xiàn)在變成了一個公園和散步的好去處。</p> <p class="ql-block"> 這是古堡的城門,在里面建有許多的牢房和深幽的水牢,曾作為西班牙殖民者和日本占領(lǐng)期間關(guān)押和殺害菲律賓人的地方。1896年民族英雄黎剎就是被西班牙殖民政府抓捕關(guān)押在此。1896年12月30日黎剎被西班牙殖民政府以“非法結(jié)社和文字煽動叛亂”罪名處決。曾關(guān)押他的那個房間現(xiàn)被作為黎剎事跡的陳列館,里面陳列了許多有關(guān)黎剎的資料,如他寫的書籍、素描、手稿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拉普拉普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 游覽圣地亞哥古堡后我們驅(qū)車前往午餐的途中見到了拉普拉普紀念碑。拉普拉普是菲律賓馬克坦島的土著酋長,當年率領(lǐng)族人打退了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馬克坦島,還殺死了他們的首領(lǐng),即一大名鼎鼎的航海家麥哲倫,成為擊退歐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賓人。</p> <p class="ql-block"> 午飯后我們前往菲律賓國家博物館參觀,這是我比較期待的一個參觀項目。到了國家博物館售票處,被告知今天臨時閉館無法入內(nèi)參觀,這讓我很失望。我對菲國家博物館預(yù)先還做了功課,以便有的放矢地參觀。菲國家博物館分為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博物館、藝術(shù)博物館和國家天文館四個分館。這個博物館綜合體展示了藝術(shù)、人類學和自然歷史的收藏品。游客可以欣賞到菲律賓藝術(shù)家的作品,了解菲律賓的歷史和文化,并觀賞古代文物和化石,以及較古老的人類遺骸等。一艘西班牙圣地亞哥大型帆船于1600年年沉沒于菲律賓水域上,被打撈上來的遺物和珍寶,成為博物館最亮眼的展品……這次無緣于博物館,爭取機會往后給予彌補上。</p><p class="ql-block"> 由于沒能參觀上國家博物館,地導(dǎo)臨時聯(lián)系上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那兒有開館,我們便驅(qū)車前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 通常所說的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其真正的名稱為“菲華裔文化傳統(tǒng)中心”。它坐落在馬尼拉王城區(qū)一條不太喧鬧的街道深處,據(jù)說選址在此是因為不遠處就是西班牙統(tǒng)治時期華人遭受大屠殺的“八連”遺址。在這個看上去普通的四層建筑里,它以珍貴的文物再現(xiàn)了華裔菲人千年的歷史和生活,以及綿延在這段歷史長河中那不尋常的如歌往事。</p><p class="ql-block"> 菲華人歷史博物館是全世界第一個由華人出資,民間團體創(chuàng)辦的博物館,該博物館于1999年開館。博物館分為“早期的接觸”、“華人社會的形成”、“19世紀的生活圖景”、“抗日戰(zhàn)士”、“有華裔血統(tǒng)的社會名人”和“華裔菲人與國家建設(shè)”等部分。館內(nèi)以大量的陶瓷器皿、錢幣、中國古代的航海圖等實物以及圖片、資料等,再現(xiàn)了華裔菲人千百年來的生活史、奮斗史和貢獻史。</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由各個不同時期的展品所連接起來的一個長長的真實故事,就像博物館導(dǎo)言中所寫的那樣:在菲律賓生活的每個領(lǐng)域,在菲律賓歷史的每個階段,在其文化和傳統(tǒng)、語言和歌曲,在一切菲律賓的東西中,都跳動著華人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遠在菲律賓有記載的歷史之前,大陸的中國人隨著他們的航線,就與菲律賓的土著人之間進行貿(mào)易。據(jù)考證,中菲兩國文化及貿(mào)易關(guān)系的正式建立,始于公元928年(即唐朝末期)。中國商人坐帆船攜帶中國絲綢、瓷器、農(nóng)具和裝飾品,坐帆船來交換熱帶土產(chǎn)龜甲、海參、魚翅、燕窩和珍珠等海產(chǎn)品,這就是著名的“大帆船貿(mào)易”。而博物館里,也有一艘大帆船模型,展現(xiàn)了這段歷史。大帆船貿(mào)易是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于是就有了“海上絲綢之路”之稱。</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里用多個篇幅講述菲中友誼的悠長歷史,其中一事件尤為感人。據(jù)史書記載1417年菲律賓蘇祿蘇丹巴都葛到中國朝貢,在回國途中,死于山東德州,受到中國皇帝厚葬。這蘇丹墳?zāi)乖谥袊恢焙芎玫乇Wo至今,它是菲中人民友誼歷史淵源的最好見證。2017年菲律賓和中國各團體為紀念菲蘇丹訪問中國600周年舉行盛大紀念活動。</p> <p class="ql-block"> “八連”是西班牙殖民時期集中和限制華人的地區(qū)。在西班牙統(tǒng)治時期,華人支撐起了整個殖民地的經(jīng)濟,在滿足了西班牙人需要的同時,也使他們恐懼。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迫害和驅(qū)逐,到了十九世紀末期,華人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他們?yōu)榱俗晕冶Wo而組織起來,建立了自己的學校、醫(yī)院、銀行、工廠、墓地和商會。華人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生存,而且這個小世界日趨成熟。據(jù)統(tǒng)計西班牙統(tǒng)治菲律賓時期,從1603 年到1820 年, 西班牙殖民者就以種種借口制造了針對在菲華人的6 次大屠殺,罹難的中國人近10 萬人。</p> <p class="ql-block"> 早期漂洋過海的華僑,與其他國家華僑一樣多為文盲。他們迫于生計,或充當苦力,或以“三刀”(菜刀、剃頭刀和剪刀)、“兩小”(小商、小販)等活計闖天下。</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最令人注目的是,各種用樹脂制作的人物十分逼真。每一尊塑像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都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了華人當年的生活狀況。他們有手持扁擔籮筐的挑擔人,制造飾品的手藝人、還有木匠、補鞋匠、剃頭匠等辛苦做工的場景。這身臨其境般重現(xiàn)當年情景的效果,讓參觀者深刻體會到華人早年在異國他鄉(xiāng)打拼的艱辛。</p> <p class="ql-block"> 早期移居菲律賓的華人,多是生意人、工匠和農(nóng)民,他們帶來的先進工具,促進了菲律賓經(jīng)濟的發(fā)展。像耕地用的犁、耙等,現(xiàn)在菲律賓人還在用,就是當時從中國帶來的,而且叫法也和閩南人一樣。</p> <p class="ql-block"> 華人還為促進菲律賓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在教堂建造、圣像雕刻、宗教書籍印刷出版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菲律賓歷史上最早的三本書,其中兩本是西班牙文,一本是華文,都是教義問答手冊,就是由華人印刷工龔榮于1593年印制的。</p> <p class="ql-block"> 在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統(tǒng)治的獨立斗爭中有華人血統(tǒng)的何塞?黎剎被西班牙殖民政府逮捕關(guān)押直至處死,他后來被尊稱為菲律賓的國父。</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里也展現(xiàn)他被關(guān)押在牢房中的情形,并寫下絕命詩《我的最后之訣別》的全部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 在中日爆發(fā)戰(zhàn)爭后,菲律賓華人同情和支持中國的抗戰(zhàn)。他們抵制日貨,捐款購買物資寄送到中國,還捐款500萬約捐獻飛機50架,有人甚至到中國加參加抗日軍隊。</p><p class="ql-block"> 在日軍侵占菲律賓后,菲律賓華人組織起多支抗戰(zhàn)隊伍與菲當人一起抗擊日本侵略軍。當時華人的地下游擊隊有:華僑戰(zhàn)時血干團、華僑青年戰(zhàn)時特別工作總隊、華僑義勇軍、迫擊團399部隊、華僑抗日支隊、華僑抗日反奸大同盟、華僑抗日鋤奸義勇隊等等。</p><p class="ql-block"> 此圖為菲律賓華僑抗日游擊隊照片。該隊成立于1942年5月,以52人為核心成員,后擴至5個大隊,參戰(zhàn)260多次,死傷敵人2000余人,隊員犧牲了70多位??傟犻L黃杰曾參加中國新四軍作戰(zhàn)過。</p> <p class="ql-block"> 當日軍占領(lǐng)馬尼拉后,日軍即刻展開報復(fù)。著名抗日組織和抵制日貨委員會的領(lǐng)導(dǎo)人都遭逮捕和殺害,包括中國駐菲總領(lǐng)事楊光泩及七名館員。華僑組織抗日武裝同菲律賓游擊隊并肩戰(zhàn)斗中,有不少華僑壯烈犧牲。這些烈士可歌可泣!</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里還介紹了在各個領(lǐng)域事業(yè)有成的華人代表。這些人的家族跨越兩種文化、繼承雙重文化遺產(chǎn)和美德,有著不少動人的事跡。尤令人感到振奮的是,他們的作為與成就,不但豐富了菲律賓的歷史,并深刻影響著當今的社會生活。在此列舉兩個人:</p><p class="ql-block"> 傅煥光(1892年2月—1972年11月),江蘇太倉人,1914年畢業(yè)于菲律賓大學森林技術(shù)管理科,1917年轉(zhuǎn)農(nóng)科學習,后來回到中國成為中國近代林業(yè)開拓者之一,以林學、水土保持和南京中山陵園建設(shè)、主持浙江奉化蔣介石母親墓地規(guī)劃,提出“森林興國”理念而聞名。</p><p class="ql-block"> 林惠祥(1901-1958),出生中國泉州晉江,是我國著名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考古學家、民俗學家。1919年他隨父到臺灣后轉(zhuǎn)往菲律賓生活與工作。1921年考取廈門大學,1926年廈大畢業(yè),獲學士學位。1927年考入菲律賓大學研究院人類學系,僅一年時間就順利畢業(yè),獲人類學碩士學位。1928年回到中國工作。林惠祥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在學術(shù)上的成就卻是輝煌的。他冒著生命危險深入臺灣裂地,成為我國系統(tǒng)調(diào)查研究臺灣高山族第一人;他多方考古探查,發(fā)現(xiàn)了福建省內(nèi)多處史前遺跡;更是他確立了我國人類學體系,奠定了我國人類學學科的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 中國老一輩軍事家葉飛(1914.5~1999.4),1914年生于菲律賓奎松省地亞望鎮(zhèn)的一個中菲混血家庭,父親葉蓀衛(wèi)祖籍福建南安,母親麥爾卡托是菲律賓當?shù)厝?。當?歲時就送回福建交由父親在老家的發(fā)妻撫養(yǎng),從此以后在中國讀書和參加革命斗爭及工作。他曾當任福州軍區(qū)司令和海軍司令,歷任福建省長、交通部長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人說:“葉飛是菲律賓對中國的一項貢獻,就像我們許多有華人血統(tǒng)的民族英雄是中國對菲律賓的貢獻那樣?!贝嗽u論說得有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 此圖為1989年1月24~31日葉飛率中國人大代表團訪問菲律賓,受到阿基諾總統(tǒng)的親切接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內(nèi)還專門設(shè)一個陶瓷器展館,里面展出了10至17世紀在菲律賓出土的中國陶器和瓷器。這些文物是中菲之間廣泛而歷史悠久的海上貿(mào)易關(guān)系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中國的陶瓷器在菲律賓古老住區(qū)、墓地和沉船上被大量發(fā)現(xiàn)。它們出自中國古代的名窯,多數(shù)來自中國華南的浙江、江西、福建和廣東等省。在西班牙王城區(qū)基建時也挖出許多瓷器碎片,證實華人在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心臟地帶的活躍存在。在9世紀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陶瓷數(shù)量很少,但菲律賓華人歷史博物館以擁有5件唐代陶瓷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 我們花了約一小時參觀游覽完菲華人歷史博物館,感觸很深。這博物館的創(chuàng)立不僅展現(xiàn)了海外華人的“根”,更成為了一部華人的文化史。一座華人歷史博物館,它承載了菲律賓華人的歷史與驕傲,見證了華人辛酸史。菲律賓華人融入當?shù)厣鐣?,對菲律賓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也希望菲律賓華人的后裔不忘本、不斷根,繼續(xù)奮發(fā)圖強,在報效自己祖國一一菲律賓的同時多做一些有益于中菲友誼之事。</p><p class="ql-block"> 下午15:00我們離開博物館返回酒店稍事休息后,要去機場候機前往文萊國。</p> <p class="ql-block"> 此次我們在菲律賓游覽5天,住宿4晚的行程即將圓滿結(jié)束,我們主要游覽了薄荷島和首都馬尼拉大都市。在薄荷島我們游覽了建于16世紀的巴克雷揚老教堂、歃血為盟紀念碑;還游覽了奇特的巧克力山、東方的亞馬遜;觀賞了迷人的眼鏡猴等。還出海追逐可愛的小精靈海豚,并下海浮潛觀賞斑斕而神秘的海底世界;在馬尼拉市主要參觀游覽人文景觀,如黎剎紀念碑、中國園、唐人街、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圣奧古斯丁教堂暨博物館、大屠殺紀念碑、馬尼拉大教堂、菲華人歷史博物館等景點。行程內(nèi)容豐富多彩,真是精彩紛呈,讓人流連忘返、樂不思蜀。</p><p class="ql-block"> 帶著這份依依不舍和美好的心情,我們將告別菲律賓,于晚上20:30乘坐文萊皇家航空公司5J409航班飛往文萊國。此圖為馬尼拉國際機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