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日前,我們一行驅車從耀州古城出發(fā),向西奔馳。車內,大家靜靜地聆聽著“快板大王”袁英民的激情表演,首首贊美耀州的快板。</p><p class="ql-block"> 窗外,細雨蒙蒙,沿途樹木翠綠、鮮花怒放。</p><p class="ql-block"> 過了濁峪河大橋,映入眼簾的是滿山遍野盛開雪白的楊槐花。偶爾,有幾只蜜蜂在車玻璃上碰撞、尋覓,可能是聞到了車上姐妹們臉上粉香了。</p><p class="ql-block"> 我們肩扛攝相機,懷揣日記本,要去大山里采訪,了解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以來,“三農”發(fā)生的變化,特別要去對父老鄉(xiāng)親的生活細節(jié)做一個細致的特寫。</p> ………………… <p class="ql-block"> 鏡頭一:一家子人的愛心</p><p class="ql-block"> 小丘,小丘有冬暖夏涼的地坑院,有琳瑯滿目的農耕博物館,有山青水綠的天鵝湖,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祋祤宮遺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柳家灣遺址等等,是明代歷任貴州司郎中、四川僉事、湖廣督學、河南參政、四川按察使等職<span style="font-size:18px;">喬世寧(1503—1563)的故鄉(xiāng)</span>。</p><p class="ql-block"> 但,我們這次要去的是小丘鎮(zhèn)家風家訓館,因為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展示小丘鎮(zhèn)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地。</span>小丘鎮(zhèn)家風家訓館位于耀州區(qū)小丘鎮(zhèn)新時代文明實檢綜合體院內,是集家風家訓展示、家風宣講、家風培育與體驗等為一體的綜合教育平臺。</p><p class="ql-block"> 今年八十七歲的王彩俠是館內陳列的先進典型的杰出代表。她是小丘鎮(zhèn)紅巖村人,有六個兒女,她家連孫子、孫媳、重孫算上, 是一個二十多口人的四世同堂大家庭。</p><p class="ql-block"> 王彩俠的丈夫邢志昂曾是支援農村建設的干部,先后擔任八所學校的校長,在基層任教整整四十年,現(xiàn)已離世。</p><p class="ql-block"> 王彩俠黨齡六十余年,夫婦倆總是這樣教育兒女:“要干一行,愛一行,不管做什么事業(yè),都要忠誠老實,見了困難要迎難而上,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自己擔當。”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六名子女分別在不同職業(yè)領域發(fā)光發(fā)熱。秉持著“幫助別人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二零一五年,姐弟幾人集資一百萬元,為老家紅巖村修建了兩層樓的村委會和四千平米的文化廣場及老年人活動中心,還修整了村里的巷道。</p><p class="ql-block"> 全家人為什么會熱衷于公益事業(yè)呢?四女兒邢小娥給出了答案:“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父親還在世時,就總是熱心助人。他是校長,當看到有些家庭困難的學生缺衣少吃,會把他們帶回家來,長期救濟?!毙闲《鹕钋榈卣f:“父母對我們的教育,就是最珍貴的‘傳家寶’,激勵我們一直努力向上?!?lt;/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這個以德立家的大家庭,先后獲得了“陜西省最美家庭”“陜西省五好文明家庭”“陜西省文明家庭”等榮譽,并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榮獲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對此,王彩俠老人很謙虛,她說:“我只是做了一些能做到、能做好的事情,這沒什么?!?lt;/span></p><p class="ql-block"> 館內還陳列著榮獲“中國好人”王衛(wèi)民、“全國綠化女狀元”馬淑芳、“鋼鐵戰(zhàn)士”劉存田等十三位優(yōu)秀家風家訓家庭的故事展位。小丘鎮(zhèn)開展家風家訓館的建立,讓好家風家訓在家庭中傳承,在千家萬戶中得到傳播。良好的家風帶動了村風民風的轉變。如今,小丘群眾從觀念到習慣、從文明素養(yǎng)到精神面貌,都在發(fā)生著變化,文明新風正潛移默化地融入群眾生活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浸潤著丘隅大地。</p><p class="ql-block"> </p> …………………… <p class="ql-block"> 鏡頭二:倚劍行天涯的湖北客 </p><p class="ql-block"> 在小丘鎮(zhèn)獨石村,我們見到了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現(xiàn)年五十八歲的徐重江。他祖籍湖北鄖西縣,十八歲那年,他只身來到當時的小丘鄉(xiāng)周河村。</p><p class="ql-block"> “周河灘,爛泥潭,抬頭一片窄溜溜天。周河道,南北吊,姑娘小伙往外面跳……”面對自已、家庭、村子的困境,他無從選擇,只能背水一戰(zhàn)。</p><p class="ql-block"> 他憑著為人忠厚、聰明好學、頑強拼搏的毅力,從小組長做起,自從當選為村支書記后,他帶領干部黨員先后在周河村完成移民搬遷、道路硬化、修田平地、產業(yè)發(fā)展、移風易俗等工程,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變成了“渭北明珠”。</p><p class="ql-block"> 耀州區(qū)開展“撤鄉(xiāng)并鎮(zhèn)”工作的時候,周河村、寺坡村、獨石村,三個村共計二十多個自然村,六百一十四 戶 ,兩千三百九十多人,合并為一個村,叫獨石村。由于徐重江在周河的“精彩表演”,他被當選獨石村村委會主任,二〇一九年又當選為獨石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p><p class="ql-block"> 近幾年來,徐書記帶領干部群眾,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造“富裕獨石,文明獨石,美麗獨石”為目標。</span>在各個方面取得了顯著。</p><p class="ql-block"> 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生活品質。先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裝路燈二百四十五盞、提升改造巷道五百米、道路硬化二十三千米、耕地護坡工程完成一萬二多平方米、天然氣入戶一百八十戶、</span>水渠修復等基礎設施項目十一個。全村住房安全全面達標,水電氣網全部入戶,村莊水質達標、排水通暢,群眾生活品質顯著提升。</p><p class="ql-block"> 拓展“四大途徑”,構建增收體系。一是特色產業(yè)鏈式發(fā)展。立足實際發(fā)展壯大蘋果、核桃、肉豬等特色產業(yè),種植蘋果兩千多畝,核桃一千五百多畝,花椒八百畝,全村生豬年出欄一萬頭,為農民和村集體經濟發(fā)展提供堅實支撐,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二是農旅融合多元增值。建成一千二百平米油葡萄玻璃溫室大棚,新種油葡萄五百畝,建設周河民宿康養(yǎng)旅游項目,打造親子露營、休閑娛樂、農業(yè)觀光、果蔬采摘、研學教育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fā)展模式。三是生態(tài)漁業(yè)提質擴產。目前正在加快一千二百平方米虹鱒魚養(yǎng)殖和一百一十畝水稻及大閘蟹養(yǎng)殖基地項目建設,推動形成現(xiàn)代生態(tài)農業(yè)觀光帶,開辟集體增收、農民致富新路徑。四是聯(lián)農機制共享紅利。探索“村經濟合作社+示范產業(yè)基地+致富帶頭人”模式,推動發(fā)展基礎農業(yè)、生態(tài)養(yǎng)殖、文旅康養(yǎng)等三大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帶動農民就業(yè)一百余人,技能培訓二百余人次。</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四年村集體經濟六十多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萬七千六百元。</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次看到的就是周河民宿康養(yǎng)旅游項目——“山水周河”。去年,當其他村還在發(fā)展傳統(tǒng)產業(yè)時,他率先啟動了獨石村的文旅產業(yè),建成一千二百平米油葡萄玻璃溫室大棚,新種油葡萄五百畝,建設周河民宿康養(yǎng)旅游項目,打造親子露營、休閑娛樂、農業(yè)觀光、果蔬采摘、研學教育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fā)展模式。</p><p class="ql-block"> 徐書記介紹道:獨石村依托特色種植業(yè),創(chuàng)新休閑農旅業(yè)態(tài),讓田園有產業(yè)、環(huán)境有顏值、群眾端上“旅游碗”、走上共富路。從田間種植到民宿旅游,“特色農業(yè)+鄉(xiāng)村旅游”融合并進,持續(xù)增加群眾收入。我們建設打造種苗繁育生態(tài)種養(yǎng)、加工銷售及康養(yǎng)旅游為一體的全產業(yè)鏈的現(xiàn)代農業(yè)三產融合發(fā)展示范園區(qū),以產業(yè)發(fā)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探索鄉(xiāng)村發(fā)展新模式新路徑,帶領村民打造宜居宜業(yè)宜游的美麗新獨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而今,獨石村被評為“市級脫貧攻堅示范村”、“省級文明村”、“全國文明村”等稱號。他本被評為“區(qū)級優(yōu)秀共產黨員”、“區(qū)級人大代表‘百幫千’先進個人”、“省級脫貧攻堅先進個人”。</span></p><p class="ql-block"> 他說:“面對像山路一樣泥濘、崎嶇的困境,如果思想保守、徘徊不前就是死路。只有迎難而上、奮力拼搏,才能開創(chuàng)一條出路。共產黨員是‘開路先鋒’,是‘排頭兵’、是‘帶路人’。”</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他倚劍走天涯,徒步千余里從湖北鄖縣來到這里,在這里開啟了移民宜居的路、興業(yè)創(chuàng)收的路、移風易俗的路,現(xiàn)在又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向前。他說:“<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生我才必有用,走到哪里都有路?!?lt;/span></p><p class="ql-block"> 他的這條路還會延伸嗎?會,不僅僅是延伸,是拓寬,是出彩,放射著追夢人色彩絢麗的光芒。</p> …………………… <p class="ql-block"> 鏡頭三:一件紅衣裳</p><p class="ql-block"> 在照金鎮(zhèn)圣源小區(qū)社區(qū)工廠的制衣車間,人家都在聚精會神的聆聽工作人員的講解,八十三歲的楊五貴老師卻走到正在整理成品的王師傅跟前聊了起來。順手拿起一件紅色工服就往身上套,當衣服上身后,楊老師瞬間精神了許多,顯得格外年輕了。在一旁姚中文、楊朝祥、袁英民三位老師也爭先恐后抓起衣服往身上穿,并請攝影師為他們拍了單身或組合照。</p><p class="ql-block"> 當我還在思考其中的緣由時,這時王師傅一句命中了主題:“對,合身不合身,體驗一下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王師傅接著說:“這幾年來,黨的扶貧政策正革命老區(qū)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扶貧扶到點子上了,因病致貧就有了醫(yī)療幫扶,上學難就有了教育幫扶,住房不安全就有了危房改造,就業(yè)困難就有了就業(yè)幫扶,生態(tài)環(huán)境差就有了生態(tài)幫扶,無勞動能力就有了社會兜底政策,收入低就有了產業(yè)幫扶,這個社區(qū)工廠就是為了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yè)問題才在這里建廠的,生活條件差就有了移民搬遷,這個圣源小區(qū)里住的幾乎全是移民搬遷戶。對各貧困戶來說扶貧政策做到了量身定制,就像今天這衣服一樣,量身定做了才合身?!?lt;/p><p class="ql-block"> 我是村干部,是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的參與者和見證人,我除了熟悉我們原黨村甚至小丘鎮(zhèn)扶貧工作外。由于我岳仗家就在照金村耀嶺組,為了宣傳這里的“三農”變化,我先后深入多個山村,寫了《花開野人家》《麻地村的巨變》《風過高爾塬》《高山上的清泉》等文章,先后在地方平臺發(fā)表或獲獎。所以,我對這片紅色土地的變化是深有體會的,王師傅所言極是。</p><p class="ql-block"> 大家為什么對紅衣賞,紅色,如此敏感和迷戀?難道它不是一面紅色的旗幟嗎?是她,引領著我們走向富裕,走向成功,走向輝??。</p> …………………… <p class="ql-block"> 鏡頭四:一碗饸饹的聯(lián)想</p><p class="ql-block"> 我們是吃過午飯直接去教場坪的,應該是飽腹的。但是,大家到了之后,先體驗采摘了西紅柿和圣女果。在農家小院里玩弄石磨時,又對現(xiàn)做的玉米面饸饹發(fā)眼饞了,你一碗我一碗,吸溜起來了。</p><p class="ql-block"> 和我同桌的陰高峰老師吃的正香時,突然雙手捂住了眼睛:“這辣子湯太饞火了……”,我和同桌的老師趕緊給遞上紙帕救急。</p><p class="ql-block"> 我開始重新審視這碗饸饹了,應該是貨真價實的農產品了。忽然又想起了進山的道路兩邊,不是成片成片的覆了膜、待播的玉米地,就是房舍前整倉整倉的玉米棒。玉米棒制成玉米面,再做成玉米面饸饹。當?shù)禺a的菜籽油、當?shù)禺a的辣椒磨成辣椒面和大蔥香菜。沮河源頭取水凈化后入鍋下飯澆湯。就連飯前嘗過的西紅柿和圣女果,一整套詮釋了什么是“綠色”“健康”“無公害”。</p><p class="ql-block"> 后來,才知道,教場坪村突出優(yōu)勢發(fā)展特色產業(yè),依托后塬山區(qū)獨特的地理位置,發(fā)展玉米種植、加工,開辟生態(tài)食品產業(yè)新“賽道”,玉米種植面積一萬多畝,玉米面精深加企業(yè)一個,建設設施蔬菜大棚一百六十五座,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一百二十畝,建設兩萬羽的蛋雞養(yǎng)殖場一座,肉牛養(yǎng)殖一百二十頭,農業(yè)產值二十萬元。建成兩萬一千三百多千伏光伏發(fā)電基地,煤矸石肥料廠完成投資兩千萬元,帶動十八人務工,依托下石節(jié)礦,洗煤廠,貨運站臺發(fā)展三產服務,成立勞務公司一個,解決就業(yè)二十二人,實現(xiàn)工資收益二十萬元。組建運輸一個公司,共有運煤車輛三十六輛年創(chuàng)收四百余萬元帶動五十人務工。二零二四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八十一萬五千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萬五千八百元。比我們的前塬村收入高入許多。教場坪村統(tǒng)籌資金項目,完成一百六十六戶移民搬遷新村建設,建成教場坪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及村民活動中心、文明實踐大舞臺、黨群服務中心,群眾文化服務場地,配置健身器材,建成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村衛(wèi)生室、幸福院等活動場所,中心社區(qū)功能齊全、設施完備,能夠滿足群眾日?;顒踊拘枨?。同時,扎實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為鄉(xiāng)村治理工作。</p><p class="ql-block"> 返程時,教場坪的印象在我的腦海里持續(xù)刷新著,他們的奮斗歷程將激勵著我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大道上繼續(xù)前進。</p> …………………… <p class="ql-block"> 鏡頭五:<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生命呵護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 夕陽西下時,因為我們已經略顯疲憊,但當我們來到廟灣鎮(zhèn)柳林村的“朱鹮家園”展廳看到朱鹮等動物逼真的造型時,我們瞬間來了精神。我個人對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認知是膚淺的,那不就是游山玩水轉轉,看看動物們在干什么?再數(shù)一數(shù)多了還是少了?經過這次和工作人員溝通和了解。朱鹮引入、放飛和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建設,美美實實浸滿了銅川朱鹮人的精力、血汗甚至生命,這個保護區(qū)承載著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守護。</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三年五月二十三日,首批三十二只朱鹮經過長途跋涉,從洋縣來到耀州區(qū)柳林沮河濕地。盡管仁善虔誠的銅川朱鹮人做出了千好萬好的優(yōu)待措施,但這些離開“老家”的鳥兒“心情”肯定是“哭哭啼啼的”。</p><p class="ql-block"> 關鍵時候,耀州區(qū)野生動物保護站的王華強站長給大家做起了工作。他說:朱鹮北移銅川野化放飛,不是一個貿然的決定。野化實驗不懼怕失敗,但我們一定要以周到細心的工作向成功接近并爭取成功。今天銅川林業(yè)人就要在這里重新上演“用愛心呵護珍禽,以生命保衛(wèi)生命”的壯歌。于是,朱鹮到來的前幾天,王華強站長就第一個帶頭值班。大家從早到晚,躲在繁密的樹葉樹枝背后,靜靜觀察朱鹮的一舉一動。嚴格按照專家配出的食物,定時投食。朱鹮看見監(jiān)測員離開后,就警惕地從楊樹尖飛了過來,瞅準淺池里的泥鰍,一陣猛吃,然后又大大方方地飛上了樹梢,像要給別的朱鹮騰出機會,好讓它們也飽餐一頓。另外幾只朱鹮果然心有靈犀,一個靈巧地俯沖,就吃到了池里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十幾天后,可親又可愛的朱鹮已從剛來柳林時的驚恐不安無所適從變得大大方方神態(tài)自若怡然自得了。兩個月時間,似乎就接納了和適應了這個陌生又新鮮的地方,并以悠閑散步、大膽飛翔、彼此顧盼、主動伏食的高光姿態(tài)頻頻亮相,有時躍欲試,試圖飛出巨網,翱翔藍天。</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三年 七月三日,經過前期野化馴養(yǎng)適應性訓練的三十二只朱鹮,滿懷追求自由的幸福念想,在千萬的關注與期待中,被野化放飛,實現(xiàn)自己渴望已久翱翔子午嶺的夢想。從此,朱鹮由有限的網籠空間邁向廣闊無垠的渭北山地,管護工作成為日常關鍵和工作常態(tài)。十六名本分厚道的養(yǎng)護員,有著極高的認知、品德和覺悟??蓯鄣闹禧q儼然成了他們心中的寶貝,他們每一天都要重復走過和走遍朱鹮生活的廣大區(qū)域,通過觀察巡查掌握朱鹮的生活習性,尋找最有效的養(yǎng)護和保護方法。遇到受傷的朱鹮,攀高爬低,帶回基地,及時救助,就像呵護自己生病受傷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五年,又從樓 觀臺又引入三十只朱鹮。這些年來,在所有監(jiān)測員身上,這項習慣性作業(yè),天天都要完成,沒有人偷工減料和無故欠賬。哪怕自己倒下,也要讓朱鹮生存下來,站起來,飛起來,留下來。一支“用生命呵護生命”的特殊隊伍,春夏秋冬都忙碌在大山深處。</p><p class="ql-block"> 我們進門前,工作人員就一再強調:“枝頭花兒俏,鹮媽正孵小。不敢高聲語,恐驚林中寶”。原來,每年的三至五月,春暖花開之際,朱鹮的孵化繁殖期到了。監(jiān)測員在公路上設置提示牌,告知游客遠離朱鹮孵化繁殖活動區(qū),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及開展其它干擾性大的生產活動。</p><p class="ql-block"> 每年,市文聯(lián)組織作家、畫家、攝影家、書法家、歌手、抖音網紅來到朱鹮棲息地,開展宣傳、采風、寫生、演出活動。多次在新區(qū)陽光廣場舉辦以“愛朱鹮·愛銅川”為主題的詩會、書畫展覽、創(chuàng)森宣傳、抖音網紅視頻打卡等文化交流活動。用文藝這一喜聞樂見的形式,營造全社會愛鳥護鳥的濃厚氛圍,根植愛鳥護鳥的大美情懷。讓朱鹮成為偶像,成為藝術生活的主角走進千萬人心里,以朱鹮為圖騰的地域文化熱也成為了銅川獨具特色的人文風景。</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如果有來生,就做一只朱鹮,在渭北的山水間翱翔。</p> …………………… <p class="ql-block"> 說來也奇妙,采風的那天,天氣也轉換了多個狀態(tài)。早上的小雨、中午的陰天和多云、午后的晴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雨后才有彩虹,奮斗才有收獲。</span>眼下,鄉(xiāng)村振興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在這次體驗中,教場坪村設施農業(yè)告訴我們什么是產業(yè)振興,朱鹮家園告訴我們什么是生態(tài)振興,<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丘的家風家訓館告訴我們什么文化振興,獨石村徐書記詮釋了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鄉(xiāng)村振興就是要讓農村、農業(yè)、農民實現(xiàn)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要讓農民在惠風和暢的陽光下,過上美滿幸福的好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