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第六站 大同</b></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稱平城、云中,遼代改稱大同,曾經(jīng)是北魏的都城,遼金時期的陪都,也是幽云十六州中的云州。歷史上這里是中原的漢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爭奪天下的古戰(zhàn)場,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綿延數(shù)千年的戰(zhàn)爭史和民族交融史,塞外古城大同,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古城風(fēng)貌被國務(wù)院列入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國九大古都之一。風(fēng)景名勝有云崗石窟、土林、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 而大同古城,和現(xiàn)在興起的其他古城不一樣的是,絕大部分都是原物。其中現(xiàn)存大同城墻是明朝初期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dá)奉命依遼、金、元舊城基礎(chǔ)增筑新城,古城略呈方形,東西長1.8公里,南北長1.82公里,周長7.24公里,面積3.28平方公里。城墻四周修筑了54座瞭望樓,96座窩鋪。四面城墻建有580對垛子,代表當(dāng)時大同所轄村莊數(shù)。城墻四角建有角樓,四角墩外各建控軍臺一座。城設(shè)四門,東和陽門、南永泰門、西清遠(yuǎn)門、北武定門。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其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甕城、月城、護(hù)城河。</p><p class="ql-block"> 但后經(jīng)戰(zhàn)爭摧殘和人為破壞,古城墻終究破敗不堪。直到2008年,在當(dāng)時的市長耿彥波推動下,大同市開始全面實施歷史文化復(fù)興與古城保護(hù)工程,對原來百分之七十遺存的古城墻進(jìn)行包磚修復(fù)。修復(fù)后的古城墻又現(xiàn)昔日的雄偉壯觀,特別是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之時,古城內(nèi)外一片流光溢彩,勾勒出的古城輪廓更具魅力。</p><p class="ql-block"> 大同是我的出生地,而童年記憶中的大同,觸目所及不是黑色便是灰色,路邊長年灑落著一層黑黑的煤面,高高聳立的煙囪中灰色濃煙滾滾涌出。而現(xiàn)今,在這位被稱做“耿拆折”市長長達(dá)五年的大刀闊斧改造下,大同城市面貌大為改觀,甚至可以用美麗壯觀來形容這座有著千年歷史底蘊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 此次行程中有<b>大同古城</b>,但半天的觀賞時間,對于古城厚重的歷史、精美的古建顯然是不夠看的,所以計劃這次只去善化寺、文廟和純陽宮這三個地方。而華嚴(yán)寺卻是古城中最為精髓的景點,梁思成稱其為海內(nèi)孤品,它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hù)文物,也是《黑神話:悟空》的取景地之一。但因半天時間實在是不夠細(xì)細(xì)品的,而且古城內(nèi)只有華嚴(yán)寺是要收門票的,票價50元。那就留著下次看吧。</p> <p class="ql-block"> 騎著共享單車,先將古城各個主要景點打卡一遍。晨光中,老街寧靜祥和,清爽的街面上間或有行人輕輕走過。店鋪還未迎客,客棧依然夢里,古城還在慵懶的禪定。</p><p class="ql-block"> 古城南門永泰門</p> <p class="ql-block">朝陽散發(fā)出了光芒,城樓巍峨,古樸</p> <p class="ql-block"> 鐘樓位于古城西面的清遠(yuǎn)街,始建于明洪武5年,可惜毀于1951年,現(xiàn)在看到的為原址上新建物。</p> <p class="ql-block"> 四牌樓座落于古城中心,是古城的標(biāo)志性建筑。四座四柱三樓式懸山頂跨街牌樓,分別面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連通四條街道:“和陽街”、“清遠(yuǎn)街”、“武定街”、“永泰街”??上榱送ㄐ蟹奖悖?951年時被拆除了,現(xiàn)在看到的也是重建物。</p> <p class="ql-block">有一種藍(lán),叫做“<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同藍(lán)”</span></p> <p class="ql-block"> 鼓樓位于古城中心,始建于明代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距今已有55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鼓樓之一,2019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p> <p class="ql-block"> 雁塔,原名文峰塔,位于大同市東南城墻之上,始建于明代天啟四年(1624年),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們祭拜、夸官的場所。而現(xiàn)在看到的為原址上重建后的新塔,原塔被遷至文廟院內(nèi)。</p> <p class="ql-block"> 太平樓,原址位于大同市東街中心地段,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平面正方形的樓閣建筑。當(dāng)年慈禧太后曾來過此樓,并道出一句:大同,乃福地寶城!也許正是由于此話,導(dǎo)致后來被閻錫山的部下,當(dāng)時大同鎮(zhèn)守史張漢杰拆掉。現(xiàn)在看到的當(dāng)然是重建物了</p> <p class="ql-block"> 魁星是神話傳說中主掌儒士學(xué)子考運興衰的神,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讀書人都會在魁星樓里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全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p><p class="ql-block"> 大同魁星樓建于明萬歷38年(公元1610),當(dāng)時是建在武定街與大墻后街的交匯處,并不在武定街中央,臨近縣文廟以方便學(xué)子們祭拜?,F(xiàn)在看到的當(dāng)然也是重建物了。</p> <p class="ql-block"> <b>善化寺</b>我是第一次來。雖然免收門票,但到過后,看過后,才知道他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并不亞于華嚴(yán)寺,所以內(nèi)心的驚喜和感嘆,正如當(dāng)年梁思成的盛贊:“不意一寺之內(nèi),獲若許多珍貴文物,非始所料。”</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最早建于唐代,當(dāng)時叫 “開元寺”,屬國立寺院。五代后晉時,更名為“大普恩寺”。遼末,金兵攻陷當(dāng)時遼西京的大同,大普恩寺淪為金兵屯營之地。金初天會六年(1128年)至皇統(tǒng)三年(1143年),該寺住持圓滿大師主持重修。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明英宗賜該寺“善化”。善化,比喻佛法如流水,萬物入水而鮮潔,以此教化人們“向善”,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p><p class="ql-block"> 而善化寺的價值,正是一寺之內(nèi),有四座遼金木構(gòu)古建,均為中國古建最高等級廡殿頂,其中的大雄寶殿,更是現(xiàn)世遺存的八大遼構(gòu)之一。黑神話悟空有兩處取景地便在善化寺。</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座落在大同古城南門永泰門附近,大門前是一座五龍壁,是1980年從興國寺(該寺在古城的南城墻永泰門外)遷移過來的。它和建于古城中心大東街代王府的九龍壁一樣,都建于明代,但要比九龍壁晚200多年。但它的獨特之處,是五龍中間的那條正龍,是大同唯一一條正龍形象。據(jù)說只有皇帝和佛祖釋迦牟尼才能用正龍,連封在大同代王府前的九龍壁都不敢用正龍,為什么這里卻用了正龍?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匆忙中沒有拍善化寺的山門,后來才知道,山門即天王殿,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金代建筑之一。上面的“ 善化古寺 ”牌匾很有藝術(shù)感,是2008 年重修時換的新匾。由潞城王朱遜寧(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簡王朱桂嫡三子)題寫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的 “威德護(hù)世”牌匾,改掛在山門后檐上了。下方兩側(cè)的對聯(lián),則是由原大同市長耿彥波撰稿,藝術(shù)家韓美林親手書寫的。山門殿的屋頂是單檐廡殿頂,和故宮體仁閣,弘義閣的最上層屋頂,等級是完全相同的,是皇家才享有的等級。</p><p class="ql-block"> 下面拍的是掖門,據(jù)查閱資料,也是金代建筑,進(jìn)入寺內(nèi)便是從此門進(jìn)入。</p> <p class="ql-block"> 沿著中軸線往前走,坐落在一米多高臺基上的便是第二座大殿 “三圣殿”, 它建于金天會六年至皇統(tǒng)三年間(1128~1143年),也是廡殿頂。殿頂梁下的蓮花斗拱很大很美,在整個金代所遺留的木構(gòu)建筑中堪稱翹楚。</p><p class="ql-block"> 三圣殿以殿中供奉的華嚴(yán)三圣造像得名。佛壇上的華嚴(yán)三圣為金代原塑,中為釋迦牟尼佛,右為普賢菩薩,左為文殊菩薩。這三尊造像于康熙年間重裝,但金塑風(fēng)格猶存。殿內(nèi)還保存有金代的兩通碑碣,其中金大定十六年的一通碑碣為宋通問副使朱弁(bian)所撰,尤為珍貴。這通金碑不僅是珍貴的文物資料,而且也是難得的書法妙品。</p><p class="ql-block"> 說到朱弁(bian),這也是宋史中一個頗有名節(jié)人物。他是朱熹的叔祖父, 1128 年南宋派去金國的通問副使,表面上是去慰問徽、欽二帝,實則背負(fù)了與金廷和談的任務(wù)。當(dāng)時朝中急募使者,應(yīng)者寥寥,朱弁本已遠(yuǎn)離朝政,于北宋滅亡后南歸,便自告奮勇應(yīng)朝廷招募。朱弁到了金國后,和談不成,反倒被扣留在云中(大同)使館,這一留就留了十五年。期間金廷多次想招安他,都被回絕。當(dāng)時朱弁早已做好了舍生取義的準(zhǔn)備:“吾官受之本朝,今日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辈贿^金人也賞識他的才德,并沒有對他怎么樣。而大同的達(dá)官貴人們更是欣賞他的學(xué)識才氣,屢屢請他為師,為子弟傳授漢地的儒學(xué)知識。朱弁由此名滿大同,在異國為南北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小的貢獻(xiàn)。</p><p class="ql-block"> 朱弁對佛學(xué)多有傾心,所以在大同期間長居普恩寺內(nèi),與寺內(nèi)主持圓滿大師和僧眾的關(guān)系都非常好,受主持所邀撰寫了這通碑。本來他已做好留在大同死在寺里的準(zhǔn)備,但幸運又巧合的是,普恩寺即現(xiàn)在的善化寺重修完工的那一年,宋金和議也剛談成,朱弁等留金宋使得到特赦,終得以重歸故國。</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后就是善化寺最精彩、最珍貴的——中國八大遼代木構(gòu)建筑之一的“大雄寶殿”。 殿身立在高高的臺基上,也是 單檐廡殿頂。殿內(nèi)的彩塑是中國遼金彩塑之代表,主佛壇之上是五方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兩側(cè)佛壇上為二十四諸天,共計33尊。五方佛兩側(cè)為二十四諸天像,沿大殿東西兩壁分兩組相對排列,各十二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最特別的應(yīng)該是鬼子母這尊塑像了??雌饋硭藨B(tài)優(yōu)雅、面容溫婉,但實際上以前的她,卻是個惡魔。為了報前世被流產(chǎn)被人拋下的仇,天天吃小孩,佛陀為了點化她,帶走了她的一個孩子,她心急如焚來向佛陀求助,佛陀勸她將心比心,鬼子母這才恍然大悟,放下屠刀,從此變成了保佑幼兒和孕婦的送子娘娘。鬼子母左腳下站立著一個青面紅發(fā)的小鬼,肩上還扛著一個紅衣小孩,這是鬼子母被點化前作惡時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從大雄寶殿西側(cè)穿行進(jìn)入善化寺西院落的園林區(qū),雖說是21世紀(jì)新修的,但仿明清建筑還是古樸中透著典雅,藍(lán)天白云下,綠樹、長廊和亭臺在湖水中的倒</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文廟是一座城市的標(biāo)配建筑,幾乎各府州縣都建有文廟。據(jù)資料記載,到清末時,全國文廟總數(shù)最多時達(dá)到了2000余座。即使是現(xiàn)在,全國現(xiàn)存的文廟仍有500余座。大同文廟便是其中之一,但又是為世第一文廟。為什么這樣講呢?那么我們先從文廟的歷史講起:</p><p class="ql-block"> 我國的文廟,最早起源于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魯哀公(春秋時期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將孔子的三間故居改作廟堂,收藏和陳列他生前所用的“衣冠琴書車”,這就是中國第一座孔廟——曲阜孔廟,職能只是祭祀孔子。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開始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文化政策,儒家學(xué)說很快就成為了官方主流,在當(dāng)時社會上占據(jù)了正統(tǒng)地位。從此,祭孔孔子的活動也就受到了統(tǒng)治者們的高度重視,孔廟的擴建之風(fēng)也隨之興起。東漢元嘉三年(153),漢桓帝下令修建曲阜孔廟,由國家管理。又過了200余年,北魏明元帝(太宗拓跋嗣)永興五年(413年)下詔“祀孔子于國學(xué),與顏淵配”?!段簳な雷婕o(jì)上》記載,世祖(太武帝拓跋燾)始光三年(426年)二月,“起太學(xué)于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配”。為中國歷史上在學(xué)校立孔廟之始,也和后期文廟的職能一樣,不僅有祭祀職能,它還是國家最高學(xué)府,還有管理教學(xué)的職能。所以說大同文廟的傳承為世第一。</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的<b>文廟</b>位于大同古城東南隅,但最早并不是這個位置。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據(jù)《大同府志》記載:舊學(xué)在府治東,即元魏中書學(xué),遼西京國子監(jiān),金時之太學(xué),元之大同縣學(xué),可見一直到明初近1000年的時間文廟都在大同府衙的東邊,即現(xiàn)在代王府的位置。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本來四歲被封在南昌府為豫王的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又改封為代王,同年他就藩于大同府,開始大建王府,看中了府治東的府學(xué)這塊風(fēng)水寶地,于是強拆府學(xué)改建代王府。即便朱桂飛揚跋扈,他的王府照壁——九龍照壁竟然超過北京皇家九龍壁,這樣僭越行為竟然沒事。</p><p class="ql-block"> 但面對歷代帝王尊崇的孔圣人,朱代王還是有幾份忌憚和遵從的,于是將原云中驛改為文廟用地,一座規(guī)模更大的文廟拔地而起,所在位置就是我們今天的大同府文廟。歷經(jīng)百余年的修葺和增建,結(jié)果在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冬,大同發(fā)生兵變,圍城期間無柴火取暖,許多公共建筑都被拆了燒火了,其中就包括了府學(xué)“毀無寸遺”。直到2008年,大同府文廟還是大同6中所在地。2008年,大同市啟動府文廟保護(hù)修復(fù)工程,同年7月20日,大同六中從府文廟遷出。隨后大同市政府投資三千萬人民幣,歷經(jīng)近兩年的修建,依史籍原樣重建了府文廟的尊經(jīng)閣、東西配殿、東西廊廡、碑亭、碑廊、泮池、欞星門、義門,對尚存的六處古建進(jìn)行了修復(fù),使得整個文廟占地面積達(dá)到4萬平方米。同時整治了府文廟的周邊環(huán)境,復(fù)建了府文廟中軸線南、北、東、西的云路坊、大成坊、義路坊、禮門坊。2010年11月,府文廟正式竣工。</p><p class="ql-block"> 但時間實在是太緊了,我只能一路小跑,拍了幾個主要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 這個是文廟第三道門的“大成門”,應(yīng)該也是新修的建筑,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大成殿有規(guī)制,一般為門房五間,中間三間開門,中軸線貫穿其中,兩邊有所對稱的耳房。</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在文廟的中軸線上,是文廟的主要建筑,也是遺留下來為數(shù)不多的明代原建筑,清朝有過修葺。面闊五間,進(jìn)深三間,單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氣勢恢宏,莊嚴(yán)肅穆。門上高懸匾額“斯文在茲”,是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光緒皇帝為云南建水文廟御書的。兩側(cè)楹聯(lián)“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大殿前的月臺雕欄玉砌,望柱蹲祥獸,欄板刻故事,人物衣冠栩栩如生,雖經(jīng)風(fēng)霜剝蝕,而彌加滄桑老勁。</p> <p class="ql-block"> 穿過大成殿,是一尊3米多高的漢白玉孔子塑像。像后是府文廟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尊經(jīng)閣,但并非原來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純陽宮,又稱呂祖觀,因供奉純陽呂祖而得名。<b>大同純陽宮</b>是山西三大純陽宮的“北宮”,芮城永樂宮為“南宮”,太原純陽宮為“中宮”。三宮處在一條中軸線上,南北呼應(yīng),各有千秋。大同純陽宮最早創(chuàng)建于金末元初,明洪武四年重修,但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現(xiàn)在看到的是2010年新修后的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 純陽宮院落分東西兩路,東路院為廟宇的主體。沿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靈官殿、祖師殿、獻(xiàn)殿、三清殿,東西兩廂建有鐘鼓樓、奶奶殿、三官殿、祈福堂和濟(jì)世度人殿。西路院是西花園,花園里有湖有樹有亭有廊,景色秀麗,環(huán)境幽雅。馬上近中午集合返程的時間,進(jìn)到純陽宮,我只來得及用眼睛掃視一圈,只留下一張祖師殿的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 已是中午飯點的時間,Q彈的涼粉、晶瑩的羊雜粉、香噴噴的兔頭,這些想起來就讓我垂涎三尺的兒時美食,很遺憾沒時間品嘗了,只能在超市里買了面包帶到車上吃吧。</p><p class="ql-block"> 別了,大同,我的故鄉(xiāng)。再次踏上這邊土地,雖然眼前看到的,全非記憶中熟悉的景色,但耳邊那熟悉的鄉(xiāng)音,那兒時熟悉的吃食,心中依然充滿了留戀和感動。忽然想起那首歌,那是20多年前在學(xué)校時大同老鄉(xiāng)聚會,一位老鄉(xiāng)把那首《沈陽啊,我的故鄉(xiāng)》改編成《大同啊,我的故鄉(xiāng)》。現(xiàn)在我再重新填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大同啊,我的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混糖月餅羊雜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碟子爛腌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盤油炸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勾起我兒時味道無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同啊,我的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牌樓啊,紅旗商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下華嚴(yán)寺,九龍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地重游感慨萬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同啊,我的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黃風(fēng)沙裹挾著黑煤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污水橫流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已不復(fù)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同啊,我的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經(jīng)的棚戶區(qū)上高樓林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老的平城舊貌換新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藍(lán)天白云下古城巍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夜色迷離中燈火璀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同啊,我的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愿你更多美好輝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七站 朔州山陰縣</b></p><p class="ql-block"> 離開大同,一路向南,下午時分到達(dá)此行的最后一站——朔州山陰,山陰主要的旅游景點有廣武長城、新舊廣武城和廣武漢墓群。接下來我們?yōu)g覽的便是前兩處景點。</p><p class="ql-block"> <b>廣武長城</b>位于朔州市山陰縣廣武鎮(zhèn)新廣武村,它的歷史悠久,最早修筑于戰(zhàn)國和秦時期,而后在明洪武七年(1374 年)大規(guī)模修筑,屬內(nèi)長城重要組成部分。它全長約 40 華里,留存至今的 10 公里磚石城墻,是山西境內(nèi)近千公里明長城線上最珍貴、最完美、最壯觀的遺存。其中,長城上的“月亮門”也被稱作“凱旋門”,是眾多攝影愛好者的最愛,也成為廣武長城上的地標(biāo)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遠(yuǎn)遠(yuǎn)望去,長城就這樣鋪展在千山萬壑中,又似游龍,在群山之巔蜿蜒盤旋,歷經(jīng)千年依是那樣氣勢磅礴、深厚雄渾</p> <p class="ql-block"> 走在城墻根下,眼前是厚厚的黃土墻,野草在秋天的勁風(fēng)里起起伏伏。兩千多年前,秦朝大將蒙恬曾于此地西南筑城、養(yǎng)馬備戰(zhàn),使得此城又稱馬邑城。大唐盛世將馬邑改為朔州,千年前唐御突厥、宋抗遼丹就發(fā)生在這片土地,楊家兒郎勇闖幽州血戰(zhàn)金沙灘,也發(fā)生在這片土地上。這些斷壁殘垣,經(jīng)歷了多少春夏秋冬、又記錄了多少民族興衰榮辱,所有的過往,都刻入了它巍巍的身軀之中。</p> <p class="ql-block"> 我們登上城墻,正是夕陽西下,群山靜寂,天地安寧,只有塞外的朔風(fēng)在耳邊呼嘯,仿佛眼前是金戈鐵馬、戰(zhàn)鼓隆隆……</p> <p class="ql-block"> 從長城下來就到了廣武城,<b>廣武城</b>是當(dāng)年整個雁門關(guān)防御系統(tǒng)的核心之一,所以有這么一句話“首攻廣武,后圖雁門”。歷史上,在這里發(fā)生的血戰(zhàn)不下兩百次。耳熟能詳?shù)拿麑⑿l(wèi)青、李廣、楊業(yè)等都在此留下了濃墨重彩。</p><p class="ql-block"> 廣武城有新、舊兩座,新城緊傍長城而筑,舊城在新城西,居長城之外。新廣武城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建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位于雁門關(guān)北3公里處,是內(nèi)長城防御體系內(nèi)的重要設(shè)施。新廣武直接扼守勾注山之咽喉,歷來為兵家之爭、短兵相接的戰(zhàn)場。</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這兩座古城,還有一個奇怪的民諺,叫做“新城不新,舊城不舊”,因為新廣武城雖然是明代修建的,但地基卻是用的戰(zhàn)國時代的遺址,算是重建;而舊廣武城是宋遼時期修建的,實際上要比新城始建晚了1000多年。</p><p class="ql-block"> 我們到的是舊廣武城。據(jù)《遼史》記載,舊廣武城始建于遼、金,為雁門關(guān)之山前防御據(jù)點。今存較完整的古城墻系明、清修建,城墻東西長300米,南北長500米,城高8.2米,女兒墻高1.7米,墻基寬6米,有東、西、南三門,是我國現(xiàn)存遼代古城最完整的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城內(nèi)的原住民大多姓李,他們自稱是“飛將軍”李廣的后人。我的一位閨蜜娘家就在舊廣武城,閨蜜正是姓李?,F(xiàn)在閨蜜住在朔州市,要是我們早一天來的話,她正好回娘家,我們就可以邂逅古城了。</span></p><p class="ql-block"> 外面看古城城墻厚實堅固。從古城西墻邊上的樓梯登上古城墻俯瞰,一條三四米寬的石子路橫穿整村直通東門。城墻上,一棵明朝栽種的老榆樹穿過垛口懸在城墻邊上,至今仍是蒼勁茂盛。</p> <p class="ql-block"> 沿著城墻魚貫而行,腳下的野草野花散發(fā)著鄉(xiāng)野的氣息。已是暮色時分,城內(nèi)紅瓦磚墻之上隱隱飄散著裊裊炊煙;城外遠(yuǎn)山蒼茫,寂靜無聲。</p> <p class="ql-block">古城內(nèi)的戲臺</p> <p class="ql-block">看著這處雜草叢生、一片荒蕪的院落,就像看到歲月的久遠(yuǎn)和悠長,周圍一下子變得沉寂而寧靜</p> <p class="ql-block"> 天色一點點暗沉下來,古城更顯靜默。一瞬間,我感覺自己遠(yuǎn)離喧囂,進(jìn)入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別了,古城。</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