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信陽衛(wèi)?!业男穆窔v程(11)</p> <p class="ql-block"> 1961年學校搬入工區(qū)路新址,生活算是安定了,又經(jīng)歷了一年的教學實習期,便開始了我正式的教育生涯。其間,先后任過醫(yī)士、護士、檢驗、藥劑等專業(yè)十幾個班級的教學工作。曾為醫(yī)士11、護士2、12、大專11、檢驗7、12、以及羅山高中70級2、71級1等班的班主任。所擔課程除去數(shù)學外,尚有物理、醫(yī)用物理、檢驗儀器、衛(wèi)生統(tǒng)計,甚至還教過一年的體育。捫心自問,四十年來每節(jié)課皆無敷衍之嫌,也算盡心勉力了。</p><p class="ql-block">* 教亦有術(shù)</p><p class="ql-block"> 我自知自己的“底子”差,人也不屬于聰敏的一族,要想教好課,必須“笨鳥先飛”多下苦功,所以那些年,晚上加班備課是常規(guī)。除了每課必寫講稿外,還要寫一張密密麻麻的授課提綱。講稿是要背的,講數(shù)學,甚至要把重要例題及答案都要記熟。上課時把提綱放在講稿的上方,萬一忘卻,則瞄一眼提綱便可串聯(lián)起下文。沒有人做這種要求,也許和自己的榮譽感和表現(xiàn)欲有關(guān)。當看到學生們個個睜大雙眼,全神貫注地聽著你的講述時,便體會到一種滿足和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好象當時沒有什么教改活動,沿用的都是老一套的課堂教學程序:復習舊課、提問、導入新課、學生思考消化、小結(jié)。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我的優(yōu)勢在于:普通話、脫稿、適度的語言和形體夸張(得益于曾演過幾個話?。?、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從未諷刺或訓斥過學生,可能與高中時曾當過少先隊輔導員有關(guān))。</p><p class="ql-block"> 還有值得提及的一招,就是對時間的把握。每節(jié)課50分鐘,一般都是兩節(jié)連上。第一節(jié)下課時間沒必要掌握得多么準確,第二節(jié)要盡量壓著鈴聲下課。你想當一切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已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師在上面自信地說:“我們這一節(jié)就講到這里?!痹拕偮涞氐捻汈еg,鈴聲響起,學生是什么感覺?一句話,佩服。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很難,一是授課內(nèi)容合理安排,多了要拖堂,少了要空堂。二是把下課前的五六分鐘分為兩段。前段約四分鐘或布置作業(yè),或讓學生復習新學的內(nèi)容。待下課前的一兩分鐘,作出可長可短的小結(jié),這樣對時間的掌握就變得主動了。還有一“偏招”,就是把手表放在粉筆盒內(nèi),借拿粉筆時瞄一下時間,做到心里有數(shù)。但不能讓學生知道這個秘密,一旦被學生了解,這一招就不能再用。有的老師在快要下課時頻繁地看戴在手腕上的表,把學生的心都看散了。這是不可取的。</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板書的運用。我字寫的不怎么樣,但力求工整。通常把黑板分為三個區(qū)域,左側(cè)寫標題,中間寫要點,右側(cè)留的面積要大些,可寫公式推導及例題。這樣即顯得有條理,又能使板書的重點內(nèi)容有一段保留的時間,便于學生回顧及強化所學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 這幾個招數(shù),從樹立教學威信上講,可謂“劍走偏鋒”。</p> <p class="ql-block"> 說到此處,還要特別提到當時負責傳達、收發(fā)兼敲鐘的李華老師,那時沒有定時自動打鈴裝置,全校作息都憑李老師的鐘聲。我曾留意過,鐘響的時間誤差總在10秒以內(nèi),數(shù)年如一日,可見李老師之敬業(yè)。</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的電鈴“嘩拉拉”地響,騰然而起的噪聲能把人嚇一跳。而那鐘聲卻總是悠悠的,安詳、從容之中傳遞著一種親切。</p><p class="ql-block">懷念我的“初教”生活,</p><p class="ql-block">懷念那悠悠的鐘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