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東湖,一個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傳承的湖泊,就這樣緩緩流淌在紹興的時空中,特別是它流瀉下來的溫婉典雅的桃園夢,一夢千古,溫暖了多少文人世子的心靈。</p> <p class="ql-block"> 東湖,風光旖旎,碧波蕩漾于青山綠樹之間,一條條烏篷船流連于小橋亭臺之間,載著無數(shù)綺麗的夢入身其中。如彎月形的小橋架設(shè)在東湖兩岸之上,湖中的倒影像一首婉約的詩,兩岸的森郁樹木像平平仄仄的韻腳,和著咿咿呀呀的烏篷船的吟唱,東湖這首跨越千年的樂曲就這樣傳唱了千年又千年。</p> <p class="ql-block">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陶淵明,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他開創(chuàng)的田園是大多數(shù)文人的心靈家園。南山種豆,月下鋤歸,東籬采菊,銜觴賦詩,豈不逍遙!陶淵明之所以被無數(shù)的文人頂禮膜拜,不僅僅因為他營造了一方田園,更因為他還構(gòu)建了別有洞天的桃源夢。</p> <p class="ql-block"> 遙想當年,身處亂世的陶潛,生于書香之家,本也寄望于仕途,多次入仕,追尋理想,無奈社會動蕩,吏治腐敗,“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潛不得不掙脫藩籬枷鎖,回歸自然。但是作為一名追求理想人格和自由生活的名士,對現(xiàn)實的苦痛和社會的晦暗痛心疾首,于是有一天他腦洞大開,就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理想和美好的洞口——桃源。</p> <p class="ql-block">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洞情有獨鐘,不僅僅因為洞神秘莫測,還因為洞里有乾坤,洞里有天地,洞里有美好。洞,深藏不露,建于地底下,與外界的動亂、災(zāi)難、紛擾隔絕,自由、逍遙、灑脫,無拘無束。陶淵明之所以偉大,實實在在因為他既為我們創(chuàng)建了一個現(xiàn)實的田園,又為我們虛構(gòu)了一個理想的桃源,雖虛無縹緲,卻夢幻美好。這是中國人永恒的家園,畢竟我們始終是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徘徊,騰挪,這是我們的二元世界。</p> <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前的陶淵明為我們構(gòu)建了一個空中樓閣般美好的桃源,千年后的陶浚宣,陶淵明的第四十五代孫完成了與先祖的跨越千年的對話,他將陶淵明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這就是如今坐落于紹興市越城區(qū)的東湖。作為陶淵明的后代,才華橫溢,考中舉人,進入仕途,工于書法,潛心教育,后遂歸隱,散盡家財,用為官數(shù)年的薪俸和書法潤筆所得,從族人獲得資助籌銀八千兩,歷時十三年建東湖。以《桃花源記》為藍本,筑堤圍湖,修橋造亭,陶公洞、飲綠亭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登上箬簣山,可俯瞰田園風光,茶園與茶室點綴期間,別有一番詩意。</p> <p class="ql-block"> 陶浚宣與陶淵明,隔著一千多年的浩淼時空,但是對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卻是一脈相承。只不過陶浚宣比陶淵明更為灑脫,更為入世,又更為出世。陶浚宣是紹新式教育的首創(chuàng)者,在營建東湖的同時又在紹興興建新式學堂——東湖通藝學堂,聘周作人等飽學之士教授國文,培養(yǎng)了竺可楨等人才,又創(chuàng)辦了東湖政法學堂和東湖醫(yī)院,將陶淵明所構(gòu)筑的世外桃源變成了現(xiàn)實。他把教育、法律、仁愛的種子播撒在紹興這塊土地上,長出了富庶、文明、公正的參天大樹,使得紹興這片土地上走出了陶成章、蔡元培、錢三強、魯迅等名人。</p> <p class="ql-block"> 從田園到桃源,從桃源到東湖,從陶淵明到陶浚宣,中國人走了長長久久、遠遠長長的一條路,這條從現(xiàn)實到理想的路,氤氳在東湖,風雅了水鄉(xiāng),驚艷了時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