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上菜市場,看見許多很久未曾吃過的農(nóng)家菜,忽然間想起從前在鄉(xiāng)下抉苜蓿的往事。最好笑的是80年春,我們旅行結(jié)婚回關中老家。一天去亭口走親親回家的路上,在馬鞍橋我們倆人進到馬屋鄰村苜蓿地,偷偷抉了些苜蓿,正準備離開時,被看苜蓿的老漢發(fā)現(xiàn)了。因距離遠聽到喊罵聲,我們急速逃離,他是看見了,追是追不上的。可恨被他罵得很殘,就是老家農(nóng)村罵人最恨的那些土話,抉把苜蓿得不償失。可笑的是,第二天我們走親親,去馬屋一隊看五姨,誰知這看苜蓿的老漢竟然是五姨的老公公。不知他認出我們沒有,我們是認出他了,頓時覺得挺尷尬,當時就把昨天的事兒消消告訴了五姨,五姨也覺著差異,用手捂住嘴偷著笑。</p> <p class="ql-block">5~60年代尤其三年困難時期,苜蓿是北方農(nóng)村百姓的主食或半主食。其吃法通常有涼拌、下湯面、麥飯(菜疙瘩)、菜砣砣和摻和蒸饃充饑等,卻不象現(xiàn)在人們吃苜蓿嘗新鮮那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0年代未60年代初,打我記事起,大約7~8歲前后,跟隨村上大哥大姐姑姑們抉苜蓿,是其季節(jié)性主要家務勞動。說“抉”是好聽些,其實是“偷”。因為那個年代吃不飽,家家如此,靠苜蓿和野菜充饑。苜蓿地自家是沒有的,都是村上隊里集體的。不過大家約定成俗、心知肚明,睜一眼閉一眼,乘隊上看苜蓿地的人回家吃飯的時候,就去抉苜蓿。苜蓿抉的多了吃不完,就涼曬干冬天吃。抉鄰村的苜蓿則不同,是實實在在、名副其實的“偷”。即在看苜蓿地的人回家吃飯的時間,通常是早、中飯及天擦黑后的這段時間,打擦邊球。我們常去“偷”的是鄰村馬屋一隊的苜蓿,因這個隊有幾塊澗坡地在半梁上,兩邊是深溝,與我們村叫馬鞍橋的地相連。俗話說“瓦罐不離井口破,只要你來的回數(shù)多”,不知多少次去馬鞍橋“偷”鄰村的苜蓿,被看苜蓿的人發(fā)現(xiàn),就是臭罵一頓。跑的快的跑了,動作慢的苜蓿同籃子會被沒收,有認真好事者,還去找家里、告隊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