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圖文/弘日高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號/374668960</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為一名70后的資深業(yè)余文學愛好者,筆耕不輟四十載,我自小深受父親和長兄的影響,也是一個癡愛讀書之人。在悠悠的書香中,我邂逅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這是一本充滿溫情與智慧的書,每一頁都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讓我一讀再讀,沉浸其中,難以自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楊絳先生原名楊季康,“絳(寓意絳珠仙草)”出自一種說法,據(jù)先生曾回憶:</span><b style="font-size:20px;">“我家里的姐姐妹妹嘴懶,總把‘季康’叫成‘絳’”</b><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戲劇宣傳的臨時起意?的。1941年,先生的首部劇作《稱心如意》公演前,友人李健吾催促她確定筆名。情急之下,先生將“季康”切音為“絳”,自稱</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一夜之間,我由楊季康變成了楊絳”。</b><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此,這個名字賦予了她一種詩意與靈動。</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出身大家,學問極好,卻甘愿為了丈夫錢鐘書的事業(yè),做他背后默默支持的“灶下婢”。她與錢鐘書先生伉儷情深,一生一世一雙人,他們的愛情故事如同一首悠揚的樂章,奏響了世間最動人的旋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婚不久,他們便渴望擁有愛情和生命的延續(xù)。錢老只渴求一個女兒,且只要一個。女兒錢瑗的出生,讓這個家庭更加完整,“我和你 = 我們仨”,簡單的等式蘊含著無盡的溫暖與幸福。錢鐘書先生才識過人,女兒錢瑗亦是多才多藝,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充滿了歡笑與溫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仨》的寫作背景是楊絳先生在女兒和丈夫相繼離世后,對他們深深的思念與緬懷。書中通過平實的文字,細膩地描繪了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點點滴滴。從最初的相識相知,到后來的相濡以沫,再到最后的生離死別,每一個場景都仿佛歷歷在目,讓人感同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事從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在牛津求學的時光開始。那時的他們,生活雖然清苦,卻充滿了甜蜜與憧憬。他們一起讀書、寫作,相互鼓勵,共同追求知識與夢想?;貒?,他們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磨難,生活顛沛流離,但始終不離不棄,相互扶持。女兒錢瑗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用心陪伴,給予她最好的教育和關(guān)愛。錢媛聰明伶俐,勤奮好學,繼承了父母的優(yōu)秀品質(zhì),成為了他們的驕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命運卻對這個幸福的家庭開了殘酷的玩笑。女兒錢瑗和錢鐘書先生先后因病離世,只剩下楊絳先生一人。在書中,年近九旬的楊絳先生用平靜而深沉的筆觸描述了這一切,沒有過多的悲痛與哀怨,卻讓讀者感受到了她內(nèi)心深處那份無盡的傷痛。但她并沒有被打倒,而是選擇堅強地面對生活,繼續(xù)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讀完《我們仨》,我被楊絳先生一家的深情厚誼所打動。他們之間的愛情純真而堅定,親情溫暖而深沉。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他們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洗凈了人們內(nèi)心的浮躁與喧囂,讓我們重新感受到了真愛的無窮力量,以及親情的彌足珍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時,我也對楊絳先生的人生態(tài)度充滿了敬意?!叭说缇?,素雅如蓮”的她,經(jīng)歷了太多的傳奇與磨難,卻始終保持著一顆從容淡定的心。她一生追求學問,筆耕不輟,留下了諸多優(yōu)秀的作品。她的文學造詣,不僅體現(xiàn)在她的翻譯和創(chuàng)作上,更體現(xiàn)在她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洞察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錢老去世之后,楊絳先生做出了一個令人欽佩的決定。她將夫婦倆的全部稿酬和版稅,不論過去的,還是 21 世紀出版的,全部捐獻給清華大學——他們在自己的母校設(shè)立了一個名為“好讀書”的基金會,專門用來獎勵那些品學兼優(yōu)而家境貧寒的學子。這份無私的奉獻精神,讓我們看到了楊絳先生的高尚品格和對教育事業(yè)的深切關(guān)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年 4 月 23 日是第三十個“世界讀書日”,我還踴躍報名,專門參加了單位舉辦的“閱見美好,共沐書香”讀書活動。在閱讀心得交流中,我推薦了《我們仨》,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人生的意義不在于功名利祿,而在于擁有一份真摯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楊絳先生曾說:</span><b style="font-size:20px;">“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很單純。我們與世?求,與??爭,只求相聚在?起,相守在?起,各?做?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是和我?同承當,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點快樂,也會變得???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lt;/b><span style="font-size:20px;">(——摘自楊絳先生《我們仨》)是啊,他們一家三口的人生,雖然平凡卻又無比精彩。他們用愛和溫暖,編織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小世界,這個世界充滿了詩意與美好,令人動容和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合上《我們仨》,我的心中滿是感慨。這本書不僅是楊絳先生對親人的懷念,更是她對人生的感悟和對世間真情的歌頌。它將陪伴我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讓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夠想起他們一家人的堅強與樂觀,從而勇敢地前行,不負生活不負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愿我們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份屬于自己的溫暖與力量,感恩當下,珍惜身邊的人;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讓人生也能像楊絳先生一家那樣,充滿愛與陽光,閃耀出獨特的光芒。</span></p> 謝謝您的雅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