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汪曾祺作為美食家,其前提,他會(huì)做,并善于悟出道理,展開滋味,付諸筆端。我等天資差的人,實(shí)難學(xué)得會(huì)。(2025年4月25日,89歲母親和66歲兒子的晩餐)</p><p class="ql-block">餐桌上,一盤炒豆莢搭配肉末與蔬菜,顯得格外誘人。母親坐在桌邊,手里拿著筷子,卻遲遲沒有動(dòng)。兒子輕聲說道:“媽,這道菜的做法,我總覺得少了點(diǎn)什么,就像汪老筆下的味道,怎么也學(xué)不來。”母親笑了笑,說:“汪老的菜,不只是手藝,還有他對(duì)生活的理解。咱們做的是家常菜,吃的是親情?!?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兒子點(diǎn)點(diǎn)頭,心里明白,自己與汪曾祺的差距,不僅在于廚藝,更在于對(duì)生活的體悟。他看著盤中的炒豆莢,忽然覺得,這道菜雖不及汪老筆下的精致,卻也別有一番滋味。母親夾起一塊青椒,笑著說:“別總想著學(xué)別人,把咱自己的日子過好,就是最好的文章?!?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許,汪曾祺的難學(xué)之處,就在于他能把最普通的日子,寫出詩意。而對(duì)于普通人來說,能把最平凡的日子,過出溫暖,也是一種成就。母親和兒子的晚餐,沒有山珍海味,卻充滿了人情味。這或許就是他們自己的“汪曾祺式”生活吧。</p> <p class="ql-block">兩份白飯擺在桌上,筷子靜靜地等待著。母親和兒子一起吃飯的時(shí)候,總喜歡聊些家常。今晚,他們的話題繞回了汪曾祺。母親說:“汪老寫菜,寫的是人情世故;咱們做飯,做的是一份心意。你要是真想學(xué)他,就先從感受生活開始吧。”兒子低頭吃了一口飯,點(diǎn)點(diǎn)頭,覺得今晚的飯菜格外香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