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攝:他山視覺</p><p class="ql-block">坐標:鹽池段明長城</p><p class="ql-block">組織:學(xué)院分工會</p><p class="ql-block">時間:2025/04/26</p> <p class="ql-block">4月26日,學(xué)院分工會組織全院教師,前往鹽池,從高平堡遺址古城出發(fā),沿長城腳下,途經(jīng)長城驛道、聶記梁、安定堡古城、英雄堡古城、鹽池古長城遺址公園、高沙窩,探秘古長城藝術(shù)之作。</p> 長城,這一橫亙于中華大地的雄偉構(gòu)筑,自古便超越了單純防御工事的范疇,它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之中,成為自強不息、堅韌不拔民族性格的象征。 寧夏東線長城(即東邊墻)。始于銀川市興慶區(qū)臨河鎮(zhèn)橫城村,于鹽池縣茍池東北3公里處進入陜西定邊縣的周臺子,修筑于明成化十年,全長180公里,分布有敵臺508座、烽燧67座. 寧夏東線長城由于地處特殊的平原、荒漠過渡地帶,為防止游牧民族襲擾,必須建有連續(xù)的長城加以防御,并部署大量的將士加以守衛(wèi)。 因此,這里的長城在建筑上有別于其他地區(qū)長城的設(shè)置,其顯著特點就是:一里三臺,五里一鋪,三十里一堡,六十里一城,這里的城堡密集度堪稱西北乃至全國長城之最。 此行,不僅是對長城這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實地考察,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歷史對話。 沿著蜿蜒的城墻,細致入微地探究其布局之精妙、構(gòu)筑之堅固,每一磚一瓦間仿佛都能聽見往昔戰(zhàn)鼓雷動,見證著中華民族抵御外侮、保衛(wèi)家園的不屈意志。 此次探研,旨在深入挖掘長城背后的歷史地理價值,通過科學(xué)的方法與規(guī)劃的理念,為長城的保護與傳承貢獻力量,同時也讓這份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光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THE END―</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感謝您的瀏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