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拼音之父周有光:高壽112歲,不吃補品不運動,長壽秘訣是什么?

睿智慧達

<p class="ql-block">古人說:七十稱古稀之年,八十九十稱耄耋之年,一百歲稱期頤之年。</p><p class="ql-block">那么,一百一十歲稱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有人說:“完全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新詞,把110歲以上的老人叫作‘有光’!”周有光,正是高壽112歲、<b>“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b>老人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每一個使用漢語拼音的人,都應該知道周有光。他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的質量:50歲以前,他是銀行家、經濟學家;50歲以后,他學術跨界,從經濟學轉向語言學,成為《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設計者。80歲之后,他是思想家,他決定讓生命重新開始,“把80歲當作0歲,由此遞加計算年齡?!?00歲之后,他常常自我打趣,“上帝太忙,把我給忘了?!?lt;/p> <p class="ql-block">那么,周有光老人長壽的秘訣在哪呢?</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上,周有光不吃補品不運動。他強調不亂吃東西,吃東西不過量:“以前我在上海有一個顧問醫(yī)生,他告訴我大多數(shù)人不是餓死而是吃死的,亂吃東西不利于健康,宴會上很多東西吃了就應該吐掉。”</p><p class="ql-block">在心態(tài)上,周有光有一個長壽秘訣,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說就是:<b>“想不通的時候,拐個彎就通了?。 ?lt;/b></p><p class="ql-block">周有光正是靠著這個長壽秘訣,一路走過百年人生的風風雨雨、溝溝坎坎!</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1906年,周有光出生于江蘇常州的書香門第。雖然從小衣食無憂,但他卻身體羸弱,小時候得過肺結核,長大又患抑郁癥。</p> <p class="ql-block">27歲那年,周有光迎娶了張允和,家人拿著他們的“八字”去算命,不料,先生說新郎活不到35歲!對此,周有光一笑置之,他讓自己的思維拐個彎:“我相信舊的走到盡頭就會是新的開始。”</p> <p class="ql-block">之后,他努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立志要成為“國之重器”——大學時,他學經濟學,“中國是一個大國,要做國際貿易,要辦銀行,要有一套學問”。畢業(yè)后,他在大學教書,同時在銀行工作。</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他被派去美國培訓,結識了愛因斯坦。當時,愛因斯坦對周有光說了一句話,讓他受益匪淺,并堅定了報效祖國的信心:“一個人的一生到60歲為止,工作大概是13年,除了吃飯睡覺,業(yè)余時間是17年,能不能成功就看你怎么利用你的業(yè)余時間?!?lt;/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1949年,周有光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回國,在上海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教書育人。然而到了50年代,他突然被調至北京,并且被要求轉行。</p><p class="ql-block">周有光沒有多想,他丟下已經做出成績的經濟學,樂呵呵地一頭扎進語言學中,參與漢語拼音方案制定的相關工作。</p> <p class="ql-block">當時,他從上海的別墅,住進了北京的一幢破舊宿舍里。換做其他人,會覺得心理有落差。</p><p class="ql-block">但是,周有光讓自己的思維拐個彎,從“破舊”中尋找生活的樂趣。</p><p class="ql-block">這不,他樂觀而風趣地寫了一篇《陋室銘》:</p><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只要有蔥郁的樹林。</p><p class="ql-block">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魚群。</p><p class="ql-block">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義地快樂自尋。</p><p class="ql-block">房間陰暗,更顯得窗子明亮。</p><p class="ql-block">書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p><p class="ql-block">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p><p class="ql-block">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p><p class="ql-block">臥室就是廚房,飲食方便。</p><p class="ql-block">書櫥兼作菜櫥,菜有書香。</p><p class="ql-block">喜聽鄰居的收音機送來音樂,愛看素不相識的朋友寄來文章。</p><p class="ql-block">使盡吃奶氣力,擠上電車,借此鍛煉筋骨。</p><p class="ql-block">為打公共電話,出門半里,順便散步觀光。</p><p class="ql-block">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頂。</p><p class="ql-block">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lt;/p><p class="ql-block">這篇《陋室銘》的字字句句,無不體現(xiàn)出周有光安貧樂道、無求于物、自靜其心的養(yǎng)生哲學!</p> <p class="ql-block">到了60年代,周有光被下放到寧夏,看守高粱地,環(huán)境艱苦。</p><p class="ql-block">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種懲罰。然而,65歲的周有光再次讓自己的思維拐個彎,從苦難中看到的是別有一番洞天:“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遇到不順利的事情,不要失望。我有很多年的失眠癥,不容易睡著。到了農村后,體力勞動把我的失眠治好了。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lt;/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2002年,周有光舉案齊眉70年的妻子——張允和去世了,享年93歲。</p><p class="ql-block">97歲的周有光深受打擊,一時透不過氣來:“我們結婚近70年,忽然老伴去世了,我不知道怎么辦。兩個人少了一個,這種生活好像自行車只有一個輪子了,另一個輪子忽然掉了,你怎么走?不知道怎么辦!”</p> <p class="ql-block">前排為張家四姐妹</p><p class="ql-block">張允和是鼎鼎大名的“張家四姐妹”之一,葉圣陶先生曾說:“蘇州九如巷里的張家有四個姐妹,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lt;/p><p class="ql-block">這話沒錯,張允和嫁給周有光后,兩人一輩子沒吵過架,共度了整整七十年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對此,周有光解釋道:“我們的親戚經常向我們的保姆詢問此事。其實我們也有吵架,不過我們吵架不會高聲謾罵,不會讓保姆聽到的,一般是三兩句話就吵完了。的確,我們的婚姻生活是很和諧的。到了北京,一直到我老伴去世,我們每天上午10點鐘喝茶,有的時候也喝咖啡,吃一點小點心。喝茶的時候,我們兩個舉杯齊眉,這當然是有一點好玩,更是雙方互相敬重的一種表達。”</p><p class="ql-block">晚年,這對夫妻還合著散文集《多情人不老》。</p><p class="ql-block">“<b>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b>”,這兩句話寫盡了他們多情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恩愛如斯,妻子的離世,自然讓周有光悲慟欲絕!</p><p class="ql-block">直到半年后,周有光突然想到一個外國哲學家的話:“個體的死亡,是群體進化的必要條件?!?lt;/p><p class="ql-block">想到這里,周有光的思維再次拐了個彎——</p><p class="ql-block">他從個體的悲傷中“拐個彎”,看到的是“群體的進化”。</p><p class="ql-block">于是,他的心豁然開朗,參透了人的生死:“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人的死亡是給后來人騰出生存空間。人如果都不死,人類就不能進化。我只有服從自然規(guī)律!”</p><p class="ql-block">漸漸地,周有光調整好心態(tài),恢復繼續(xù)喝茶、讀書、寫作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人活百歲并不稀奇,稀奇的是百歲老人周有光筆鋒尚?。∮腥嗽f,查遍古今中外,沒有發(fā)現(xiàn)像周有光這樣100歲之后還不斷推出新著的——</p><p class="ql-block">100歲,周有光出版《百歲新稿》;</p><p class="ql-block">104歲,周有光出版《朝聞道集》;</p><p class="ql-block">105歲;周有光出版《拾貝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08歲時,周有光還總是對年輕人說:“上帝給我們一個大腦,不是用來吃飯的,是用來思考問題的,<b>思考問題會讓人身心年輕</b>。一天到晚無所事事,腦子也不動,沒什么追求,不思考什么事,腦子就老化得快。即使有健康身體又有什么用啊?”</p> <p class="ql-block">因為寫作要查資料,周有光有很多書。但是,他又沒有專門放書的屋子,只能把書放在家里4間小屋子的空余處。</p><p class="ql-block">每當寫作的時候,周有光便在4個屋子里跑來跑去。對此,他沒有把這當成一種負擔,反而讓思維再次拐了個彎,把搬書當作活動筋骨的好機會:“古代有‘陶侃運磚’,講一個名叫陶侃的書生為了鍛煉身體把磚頭搬來搬去。我把書搬來搬去,這是‘周有光運書’?!?lt;/p> <p class="ql-block">與此同時,周有光還是個“新潮老頭”。</p><p class="ql-block">他很早就學會用電腦寫作:“我比較早地提倡在電腦上寫文章,不要爬格子。如今我在電腦上寫了十幾個年頭了?!?lt;/p><p class="ql-block">到了互聯(lián)網時代,他還學會用智能手機。平日里,周有光喝星巴克咖啡,看好萊塢大片,喜歡跟年輕人交朋友:“老年人切忌孤獨,應廣交朋友,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體活動;或者與忘年朋友交流思想,吸取青春活力,使老年生活興味盎然?!?lt;/p> <p class="ql-block">對于生死,他豁達又樂觀:“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的?!?lt;/p><p class="ql-block">2017年1月13日,周有光壽終正寢,享年112歲。</p><p class="ql-block">“想不通的時候,拐個彎就通了啊”。這就是周有光的長壽秘訣,也是他的處事哲學。</p><p class="ql-block">他人如其名,有光一生,一生有光!</p> <p class="ql-block">原文轉載自my.mbd.baidu.com,著作權歸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