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文/圖:弓之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江蘇鹽城海濱野鹿蕩的鷗鳥有多種,比如紅嘴鷗、燕鷗、須浮鷗,西伯利亞銀鷗等,有些是候鳥,也有些是留鳥,且種群數(shù)量也不少。與其他水鳥相比,鷗鳥頭部占比較大,前趾有蹼,善游泳,翼長而尖,羽毛多為白色和灰色,性較兇猛,主要以捕捉魚蝦蟹等小動物為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這里有一種特殊的鷗鳥卻全球數(shù)量稀少,曾經(jīng)只在太平洋西海岸的幾處適宜濕地有所發(fā)現(xiàn),但經(jīng)過有效保護,現(xiàn)在已經(jīng)擺脫了瀕危窘境,并成為了黃渤海海濱濕地的明星之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黑嘴鷗。筆者此番再次春尋野鹿蕩,重點亦是希望能拍攝到這種儒雅之鷗換羽之后的風采,有幸此行確有新收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幾年前筆者開始專注拍鳥時起,黑嘴鷗就是我最希望觀察拍攝的海鳥之一,因為它不僅是非常珍稀的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而且還曾因整體“失蹤”無覓,幾乎被世人遺忘達一個世紀后,才于1988年春天,在江蘇鹽城海濱被重新發(fā)現(xiàn)并得到確認。這在世界生物領(lǐng)域引起不小的轟動,也因此成為我國20世紀鳥類學研究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幾年我拍攝到了不少鷗鳥之圖,比如這上下幾幅圖中,紅嘴的黃嘴的,甚至是半黑半紅嘴的都有,卻沒有從中發(fā)現(xiàn)有純黑嘴的。特別是鷗鳥冬羽期,黑嘴鷗除了喙為黑色外,身體體型及羽色與其他紅嘴鷗等鷗鳥都差不多,非繁殖期若不通過喙色來辨別,那是很難區(qū)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黑嘴鷗為中型水鳥,體長31~39厘米。嘴黑色,腳略呈淺紅褐色。夏羽頭黑色,冬羽則頭白色,頸、腰、尾上覆羽、尾和下體白色。初級飛羽末端具黑色斑點,耳區(qū)亦有顯著黑色斑點。根據(jù)上述特征,我曾數(shù)次探訪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東臺條子泥海灘,在這里首次拍攝到了冬羽的黑嘴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我的第一幅飛版黑嘴鷗鳥圖,則是三年前的立冬時節(jié),于東臺條子泥海灘半空中所攝。接著又在泥灘上拍攝到了這種鳥啄食招潮蟹的有趣鏡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招潮蟹是一種僅有一只大螯的小海蟹,顏色有點紅,行動也比較慢,因此是鷗鷸類水鳥最喜愛捕食的美餐之一,對此,這只黑嘴鷗當然不會放過,立即興奮地張開了雙翅撲了過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在兇猛的鷗鳥面前,小海蟹如同螳臂擋車的舉動完全是徒勞的,黑嘴鷗的利喙迅速啄了下去,招潮蟹的抗爭隨即結(jié)束??晌以趹z憫它的時候,也對它表示某種敬意,因為它這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構(gòu)成自然生態(tài)鏈一環(huán)的光榮使命,特別是此舉確實為另一瀕危物種的延續(xù)做出了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來我又在鹽城以東的海涂濕地多次拍攝到黑嘴鷗活動的畫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這些鳥兒都是冬羽,而黑頭白眼的夏羽才是黑嘴鷗最鮮明的特征。但要想在野外拍攝到,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之后的兩年多時間里,雖然我又于不同季節(jié)多次來海濱濕地拍鳥,并且還拍到了黑嘴鷗幼鳥、以及結(jié)伴而飛的亞成鳥等鳥圖。但仿佛戴著黑頭套的夏羽黑嘴鷗就像是蒙面鳥俠,依然神秘難現(xià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凡愛好拍鳥者都知道,拍攝野生鳥類,既需要有恒心和耐心,也離不開鳥運機緣。春天的大豐海堤路野鹿蕩一帶,這樣的機緣讓我碰上了,三月底至至四月下旬,我于幾處不同生境分別拍攝到了“變臉〞的黑嘴鷗,單只的,成對的,成群的都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然這其中也有正在換羽的和準備換羽的成鳥和亞成鳥,碰巧也被我拍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許多種野生鳥類到了繁殖期,都會及時換羽,尤其是頭部的羽色和羽飾,會自然發(fā)生“變臉”、“做頭”、“染發(fā)”般地特色效果,以使自己的形象更容易得到異性的親睞。黑嘴鷗自然亦不例外。黑嘴鷗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7月,在這之前,它們必須要使自己換裝。筆者覺得,這種鳥換羽變臉戴上黑頭套的重要作用,或許就是要讓奇特的兩片月牙般的白眼圈,顯得更為儒雅可愛,為心儀的伴侶相互選擇創(chuàng)造靚眼奪目的條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黑嘴鷗生性比較活潑,常與燕鷗、紅嘴鷗等鷗鳥混群活動,繁殖期喜歡邊飛邊叫,叫聲也與燕窩相似,聲音也可以傳得比較遠。不同鳥類的不同鳴叫之聲,其實都是它們各自逐步進化來的信息傳遞方式。這些聲音共同構(gòu)成了自然界的“春之聲”藍天奏鳴曲,黑嘴鷗或許就是承擔了其中雄渾的“男中音”角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著這些黑嘴鷗在清澈的水域悠閑游弋,與其他水鳥在濕地里和睦相處的生態(tài)風情畫,不禁讓我流連忘返,更讓我對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未來,充滿了更多的希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