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三月煙花下?lián)P州,我們一行老伙伴乘高鐵兩個多小時到達揚州東站,再乘公交40分鐘來到了位于東關街旁的民宿。民宿老板很熱情,介紹了旅游景點和附近美食。</h1> <h1>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qū)開發(fā)東路,占地200畝,總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隸屬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標志性項目,由南京博物院負責運營。</h1> <h1> 大運河博物館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休閑體驗于一體,館藏文物超1萬件(套),涵蓋古籍文獻、書畫、陶瓷器、金屬器等,全面展示大運河從春秋至今的歷史脈絡。</h1> <h1> 大運河博物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設計,外觀以“巨型船只”為靈感,融合新唐風與現(xiàn)代元素,被譽為大運河的“百科全書”。</h1> <h1> 2021年開放后,博物館入選江蘇“運河百景”標志性文旅項目,并成為國際游客體驗運河文化的熱門目的地。仔細參觀的話,需要4個多小時。</h1> <h1> 大運河上行駛的古代船舫:木蘭雘/清代</h1> <h1> 大運河上行駛的古代船舫:萬歷皇帝坐船/明代</h1> <h1> 大運河上行駛的古代船舫:康熙坐船/清代</h1> <h1> 大運河上行駛的古代船舫:康熙戰(zhàn)船/清代</h1> <h1> 探訪“因運而生”展區(qū),穿越唐宋明清街肆景觀</h1> <h1> 雙東酒店晚餐價廉物美</h1> <h1> 關東街金圍帶吃早茶;蟹黃湯包就是這樣吃的。</h1> <h1> 關東街夜景</h1> <h1> 關東街美食廣場</h1> <h1> 瘦西湖由古代隋唐大運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壕連綴而成。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基本形成現(xiàn)有格局。瘦西湖是典型的小型淺水湖泊,其源水來自京杭大運河。 瘦西湖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景區(qū)充分利用河流、山丘等自然風貌,亭臺樓閣依水而建,形成集錦式的“湖上古典園林”群落,是全國“湖上園林”的杰出代表。其主要分為14大景點,包括五亭橋、白塔、徐園、二十四橋、長堤春柳等。</h1> <h1> 由瘦西湖的南門進入,游船碼頭上船到二十四橋,我們70歲以上的老年人船票半價,30元。</h1> <h1> 正碰上旅游旺季,園中人太多了,少了許多雅興。</h1> <h1> 1988年,瘦西湖作為“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的組成部分,被列為揚州園林特色的國家重點名勝區(qū)。 2010年,作為“揚州市瘦西湖風景區(qū)”的組成部分,被授予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2014年6月22日,作為“中國大運河”遺產(chǎn)點之一的瘦西湖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世界文化遺產(chǎn)。</h1> <h1> 藕香橋</h1> <h1> 五亭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cè)凡十有五?!苯ㄖL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曾評價說:“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秀美、最富藝術代表性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白塔塔身白色,又稱觀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亭式塔身、碩大的窣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h1> <h1> 瘦西湖園林建筑具有典型的佛教文化特色,例如著名的瘦西湖白塔便是寺廟塔,為典型的喇嘛教寺院的塔制。瘦西湖的蓮花橋俗稱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志。該橋建于蓮花堤上,橋上建五亭,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鹽御史高恒及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蓮花是佛教的象征,蓮花橋構(gòu)思精妙,把佛教的意象與建筑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蓮花橋從空中俯視,橋上的5座風亭就像5朵冉冉出水的蓮花,所以故名蓮花橋,與白塔形成了和諧統(tǒng)一的視覺效果。</h1> <h1> 四橋煙雨樓</h1> <h1> 二十四橋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h1> <h1> 瘦西湖北門的對面就是大明寺,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來,寺名多有變化,如隋代稱“棲靈寺”、“西寺”,唐末稱“秤平”等。清代,因諱“大明”二字,一度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皇帝親筆題書“敕題法凈寺”。1980年,大明寺恢復原名。據(jù)《舊五代史》載,公元887年,廬州刺史楊行密與宣州刺史秦彥對戰(zhàn)時,在此扎營。</h1> <h1> 2002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2006年5月25日,揚州大明寺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h1> <h1> 鑒真所處的時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特別是一衣帶水的日本,不斷派遣使節(jié)、留學生到當時的長安學習,吸取唐代的文化。鑒真抱著“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的獻身精神毅然發(fā)愿赴日,于唐天寶十二年(753)第六次東渡成功。鑒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唐廣德元年(763)病故于日本奈良,終年76歲。</h1> <h1> 富春茶社早茶</h1> <h1> 揚州的早茶品種</h1> <h1> 個園原址為明代“壽芝園”,到清代康乾年間歸鹽業(yè)巨子馬氏兄弟所有,即“街南書屋”,嘉慶年間被兩淮鹽總黃至筠購入,并擴展為前宅后院式住宅園林。個園之所以叫“個園”,是因為園主人黃至筠生性愛竹,園中植有萬竿綠竹,且竹葉形似“個”字,半個“竹”字便是“個”,故而得名 ;清咸豐時期,個園曾遭兵火之災,雖未受重創(chuàng),卻日漸衰敗,1982年,個園正式對游客開放。</h1> <h1> 個園,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勝。</h1> <h1> 主要分為房屋、庭院和竹林三個部分,布局規(guī)整,房屋的后面為庭院,也是個園的核心部分,庭院樓閣、湖水和假山石交相輝映 。</h1> <h1> 個園中假山以四種不同的石材展現(xiàn)四時之景:石筍石點綴春山,與春山中的竹林組成春景之山;太湖石裝點夏山,以瘦、皺、露、透的山石皴法孤置成峰,既給人婀娜多姿的造型之感,又給人透風清涼之意,展現(xiàn)夏山之景;黃石堆疊成秋,顏色橙黃的細砂巖是揚州鹽商普遍存有的山石材料,石料體積較大,易受風化,表面如斧劈,園中黃石堆疊的假山仿秋季萬物蕭瑟之景;宣石壘砌冬山,舊石表面有如積雪覆蓋在灰色石材上的形態(tài),而山后留有聽風音洞,用以表達風音冬雪之景。這樣形成的帶有四時特征的假山遍布園中,是個園最著名之處。</h1> <h1> 個園也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鹽商園林,它向我們展示出鹽商文化的方方面面,體現(xiàn)出鹽商精致生活的豐富內(nèi)涵。</h1> <h1> 揚州三把刀是江蘇省揚州市的地方傳統(tǒng)手工藝品。即天下聞名的揚州廚刀、修腳刀、理發(fā)刀。 三把刀在揚州人手中不僅是一門技術,還是一門藝術,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揚州文化的一部分。</h1> <h1> 世界遺產(chǎn)個園</h1> <h1>3天2夜的揚州游結(jié)束,乘高鐵返回。</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