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br /></b></h3><h3><u><b>陸、文筆山下的文化熱土</b></u></h3><h3><b> </b></h3><h3><b>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化是需要累積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千年古鎮(zhèn),萬年土地!三元城關是一塊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土地,其后山會被命名為"文筆山",足見古代先民對文化的尊崇。</b></h3><h3><b> 教師隊伍是藏龍臥虎的,教師的后代對文化特別親近。在文筆山下的這塊文化熱土上,40年代的那批教育工作者們,在課堂里能教育出陳景潤這樣為國爭光的學生,在家門中亦能培養(yǎng)出讓這塊土地引以為自豪的才俊。</b></h3><h3><b> 這塊土地,從萬壽巖算來是18萬年,自成古鎮(zhèn)算來也至少有1000多歲了!靠的是什么?就是鍥而不舍、不屈不撓的精神,靠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傳代!</b></h3><h3><b> </b></h3><h3><b>第十八章 三元非遺前瞻</b></h3><h3><b> </b></h3><h3><b> 2015年1月30日晚9點多,鄧衍燮老師打來電話說,他剛從黃松濤那里移交過來,看到理事名單上有我的名字,就問李顯淮會長,這個友華是不是三元那個?李顯淮說是。這下是要開年會,明天下午三點,放在城東村三樓三元分會的地點開,市里的去十幾個人,加上三元的有幾個人。聽衍燮這么一說,我明白了,他是以市非遺學會秘書長的身份通知開會的。</b></h3><h3><b> 在那次年會上,名譽會長楊慶楨告訴我,《三明僑報》近期將發(fā)我2014年8月寫的《三元非遺前瞻》,因報紙版面有限,只發(fā)前兩節(jié)。</b></h3><h3><b><br /></b></h3><h3><b> 一,要做有拳頭性、標志性的大文章</b></h3><h3><b> </b></h3><h3><b> 1,這方面要先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楊慶楨先生提出的《三明有三寶:萬壽巖龍船歌格氏栲》在鄧衍淼的舉薦和三元區(qū)政府的采納下,已被央視接受并拍攝和播出了,其實這三寶都在三元,實際上是三元有三寶。把這三寶的文章繼續(xù)做大來,是三元分會的重要亮相。</b></h3><h3><b> 甲,萬壽巖受到保護的事跡已在那里了,巖前應該是三元分會的重點宣傳的典型,出人手幫忙整理出非遺、鄉(xiāng)史等書,再重點編寫一本萬壽巖受到保護的事跡的單行本,讓各方人士知道:文化(自然包括非遺)是需要這樣保護才會往下傳承的!</b></h3><h3><b> 乙,龍船歌要最大聲勢地在本地人甚而是居民們中學唱開來,以各種形式。并向區(qū)和市一級政府發(fā)文倡議,根據(jù)三明一河兩岸的地形,三明最適合舉辦龍舟比賽,若舉辦客家文化圈一年一度的龍船比賽,三明能藉此成為國際間小有名氣的城市,攝像機能把一河兩岸的美麗景觀傳遍海內(nèi)外,又能讓這一活動成為一個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含量又有無限商機的文化品牌!即便條件所限不能做國際化(客家文化圈)的,也應該接續(xù)傳統(tǒng),做本土化的龍舟競賽。在現(xiàn)代社會有了保險制度的時代,因有意外賠償而停止了競賽,是因噎廢食。三元龍船歌是一個唱響全國甚至世界的品牌,但在當?shù)貐s不舉辦龍舟競賽,三元分會有責任提醒政府改變這種魚水分離的現(xiàn)狀。</b></h3><h3><b><br /></b></h3><h3><b>(↓1979年三明市城區(qū)龍舟落成活動留影。鄧衍益提供)</b></h3> <h3><b> 丙,格氏栲已將城南超美公大厝的門口移到它那去了,分會還可制作出原來三元城關的微縮景觀沙盤和原來古建筑群落的模型也放到那去,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看看原來三元古鎮(zhèn)是怎樣的一種美……</b></h3> <h3><b> 2,三元迎仙已恢復舊制十坊堡輪值,分會應該和三元文化理事會商議,以后每年放在榕樹下舉辦,為期一周或十天,分會專業(yè)指導,力求將原來的廟會改革成一場文化嘉年華、原住民的狂歡節(jié)、非遺的展示會以及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各坊堡不至貼錢的活動。</b></h3><h3><b><br /></b></h3><h3><b>(↓2014年鳳崗堡迎仙盛況)</b></h3> <h3><b> 3,舊有的賢祠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圖書館,分會應當利用少兒圖書館的場地,定期舉辦目標對象是少兒和青年的學說本地話、學唱本地歌、猜謎、學畫本地風土人情等有非遺內(nèi)容的活動。</b></h3><h3><b> 4,如今的老人活動室和廟宇取代了以前集體化時代的隊間、大隊,成為公共的休閑娛樂場所,而新建的樓盤則有社區(qū)活動中心,應號召和提倡進行一些有非遺內(nèi)涵的活動,分會則派人分別去進行不定期的指導。</b></h3><h3><b> 5,最大限度地利用榕樹下的廣場,把它變成展示非遺的一個平臺,在周末舉行不同主題和形式的展示。</b></h3><h3><b> 6,最大程度地利用原住民已有的藝術成果。原三元城關鳳崗堡的鄧躍華現(xiàn)為旅歐游子,是歐洲華人文學促進會會員,他在用文字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之余,還用口頭創(chuàng)作歌曲,其中的三明民歌影響甚大。特別是本地歌《人心不敢隔條溪》被市非遺協(xié)會認為是"三明民歌中的奇芭"。黃松濤當年將這歌拿去梅列非遺文保成立大會上循環(huán)播放,與會的各鄉(xiāng)鎮(zhèn)的本地干部們聽了個個手舞足蹈,如遇本地人的狂歡節(jié)!而楊慶楨則自己掏腰包剪了個片子,里面就有鄧躍華這歌的頭一段。楊慶楨后面又再寫了《鄉(xiāng)情如歌歌如酒》,除了在《三明僑報》上發(fā)表以外,《三明文藝》和《福建僑報》也轉(zhuǎn)載了。《三明僑報》出版《海角天涯三明人》(上)[1]時,收入四十二位華人的事跡,鄧躍華一介寒士能躋身于那些華人富商之中,憑借的就是這首歌,是文化和藝術的力量。2014年,三明市人民廣播電臺專門為鄧躍華的三明民歌制作了一期《藝海泛舟》,該節(jié)目獲得"福建省廣播電視文藝獎"三等獎。還有林正棠,2012年被三明市評為三明市級三元"龍船歌"傳承人,其歌聲通過今年央視4套《遠方的家》傳遍全世界。不要以為本地話人們聽不懂,很難學,當一種語言(哪怕是方言),能以藝術的形式出現(xiàn)的時候,她就在頑強地散發(fā)出其生命力了。要借助藝術的力量。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更沒有語言的障礙,可以直達人心!鄧躍華將歌唱給老外聽的時候,曾問過她們聽得懂嗎?她們回答:聽不懂在唱什么,但聽得懂是在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一個上海音樂教授也聽不懂本地話,但聽得懂歌聲里面所蘊含著的中華民族共有的那種生生不息的精神。閩南文化圈中有《愛拼才會贏》,閩南人自豪地說,那是他們的"國歌"。三明民歌中的《人心不敢隔條溪》就是這個級別的民歌。做為這首民歌作者原鄉(xiāng)的三元,應該順理成章地做好這首歌的文章,把她設為會歌,并大力推廣,在各種場合播放原唱帶,并可讓林正棠學唱鄧躍華的民歌,利用已制作出的音樂帶,像唱卡拉OK一樣演唱,兩強聯(lián)合,定能出彩。再注意發(fā)掘年輕人中會唱歌的男女歌手,將本地歌好好地唱起來。只要本地歌大面積地唱起來了,本地話就不愁會消亡了!</b></h3><h3><b> 在現(xiàn)代化、全球化風行世界已有好一段時日的如今,世界各地已出現(xiàn)了"在地化"。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有個性才越是吸引眼球;越遙遠才越有美感;越古老才越有人喜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非遺的文章正逢其時,大有作頭。</b></h3><h3><b><br /></b></h3><h3><b> 二,必須去搶救的</b></h3><h3><b> </b></h3><h3><b> 1.歷史面貌。星移斗轉(zhuǎn),歲月如流,當時間在彈指一揮間中逝去時,歷史似乎迅速地一閃而過,讓沒有記錄的人們都記不住它的面貌。</b></h3><h3><b> 甲,老照片。因著上世紀上半葉三元與沙縣、永安在建制上的不同,三元的老照片是非常少的。沙縣因為有了周正東這個民間攝影家,他一個人就能出本沙縣老照片集(《新光舊影》)。三明也有攝影家,像馬耳,但他的興趣不在老城區(qū)上,故只在1979年拍了三明市區(qū)全景圖。三元靠個人的力量已經(jīng)出不了老照片集了,只有調(diào)動分會的力量向全區(qū)征集。</b></h3><h3><b> 乙,全景圖,模型。三元城關那個曾經(jīng)存在過近千年的古樸美麗的江南水邊古鎮(zhèn)就這樣被歷史吞沒是很可惜的,起碼應該留下她的面貌。應該乘如今七八十歲的老人還健在時,將各坊堡直至全城關的模型和全景圖做出來。10年代初鄧氏族譜畫了張圖,那是做了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但還太簡略了些,應該有更大張的像清明上河圖那樣的長卷,希望本地子民中有美術天分的中青年才俊來做這件事。各坊堡的模型可以放在各坊堡的廟宇或老人活動室中,全城關的可放在格氏栲或飛鳳殿或其它更有人流的地方……</b></h3><h3><b> 2,鄉(xiāng)史春秋。中華民族是個源遠流長的最尊崇和敬畏歷史的民族。國有史,邑有志,族有譜,人有傳。真是史不絕書!因此,鄉(xiāng)應有鄉(xiāng)史。在這點上,三元又落后于沙縣。沙縣村一級的村志都出來了。古縣村的《古縣春秋》書名上的"古縣"兩個字就是袁啟彤題寫的。垅東村也出了《垅東佳話》。三元各鄉(xiāng)村未見有此舉。像巖前鄉(xiāng),是三元的文化重鎮(zhèn),分會理應倡議并協(xié)助其完成鄉(xiāng)史的工作。以此來帶動各鄉(xiāng)村。</b></h3><h3><b> 甲,各歷史時期的演變,這是鄉(xiāng)史要記錄的重點。歷史的構成就是"源"和"流",有了 "流"的過程,后人才知為什么會演變成眼前的樣子。</b></h3><h3><b> 乙,各類人等的命運,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這是對每個個體生命的尊重。</b></h3><h3><b> 3,藝術種類。三元轄區(qū)內(nèi)的鄉(xiāng)下會有些珍稀的藝術種類,理應記錄。小的由鄉(xiāng)史,大的由分會。</b></h3><h3><b> 4,生活器皿,生產(chǎn)工具。隨著都市化的進程加快,也隨著鄉(xiāng)村也跟著城市化,舊有的生活器皿和生產(chǎn)工具差不多已經(jīng)退出日常的生活與生產(chǎn),在城區(qū)幾乎已經(jīng)絕跡,在鄉(xiāng)村還能偶爾露面。這是必需搶救收藏的,否則,將來的人們就永遠不知以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生產(chǎn)的了。</b></h3><h3><b> 5,風俗習慣。舊有的風俗習慣在新時代會怎么演變和存在下去是一回事,但將其記錄下來匯編成書進入圖書館卻是必須要做的。</b></h3><h3><b> 6,聆聽老人,搶救歷史。老人是寶,他(她)的記憶是寶藏?,F(xiàn)在,手機和錄音筆已經(jīng)成為年輕人的生活必需品,理應開展一個"聆聽老人,搶救歷史"的運動,號召他們?nèi)ビ涗浝先说目谑?。老人胸中的寶藏,才不會隨著死神的降臨而徹底帶走!</b></h3><h3><b> </b></h3><h3><b> 三,要創(chuàng)建的必備條件</b></h3><h3><b> </b></h3><h3><b> 1,隊伍。這是成事業(yè)的基本要素。而且還需要多層次、老中青的結合。不僅要有熱心非遺的,還要有能拉贊助的。</b></h3><h3><b> 甲,宣教隊。能拉出去到各個點上進行比較專業(yè)的輔導的。</b></h3><h3><b> 乙,演唱隊。能把本地歌和將來肯定會有的節(jié)目演唱好的隊伍。</b></h3><h3><b> 丙,龍船歌表演隊。這是由中老年男性組成的,是協(xié)會的招牌保留節(jié)目。</b></h3><h3><b> 2,宣傳陣地。這也是必備的。</b></h3><h3><b> 甲,報刊。可以出不定期的報和刊。</b></h3><h3><b> 乙,網(wǎng)站。獨立的暫時還做不到的話,可以掛在哪,但不能沒有。</b></h3><h3><b> 丙,書。根據(jù)選題和需要出書,或幫助鄉(xiāng)村出書。出的書本身就是宣傳非遺的載體。只要肯為贊助方做宣傳廣告,自然找得到出資的人。可放松尺度,互助性的。</b></h3><h3><b> 3,能夠市場化生存的機制。這是是否能有生命力地發(fā)展的要素。只有市場化生存,放松,彈性,單獨的個別項目可承包,自負盈虧。</b></h3><h3><b> </b></h3><h3><b> 四,遠景</b></h3><h3><b> </b></h3><h3><b> 1,引導廟宇文化走向良性的方向。八、九十年代興起的復古風讓各地重建廟宇,這也是城區(qū)生活的一大景觀。分會可與各廟宇一起協(xié)商探討,如何加入非遺的元素。廟宇是老人的休閑去處,也是記錄和展示歷史的好場所。</b></h3><h3><br /></h3> <h3><b> 2,借助姓氏文化擴大海內(nèi)外的影響。因為三元轄區(qū)這塊土地的歷史悠久,各姓氏特別是幾大姓源遠流長。有的繁衍出去的現(xiàn)有人口,甚至比三元區(qū)的總人口還要多!大多姓氏的后裔都是遍布海內(nèi)外的。姓氏文化也是非遺之一脈,可以借此管道擴大非遺的影響。</b></h3> <h3><b> 3,打造屬于非遺自己的固定平臺。</b></h3><h3><b> 甲,爭取促成政府和城市規(guī)劃部門在沙溪河城關段的上游,約在城南一帶、臺江大橋邊上的河岸上建個仿古建筑,與下洋啤酒廠的河灘公園首尾呼應,并與河對面的正順廟遙遙相對,既在城市景觀上融入飲水思源的元素,又能成為三元分會的辦公場所和展示平臺。</b></h3><h3><b> 乙,爭取找一塊也是一河兩岸的地方,哪怕是小幾號的,復原老三元古鎮(zhèn)的樣子,作為一個影視基地和旅游景點,規(guī)模要比月亮灣大好幾倍,配得上當年的古鎮(zhèn)。讓已經(jīng)逝去的歷史再直觀地復活起來,需要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自在其中……</b></h3><h3><b><br /></b></h3><h3> </h3><h3>注釋</h3> <h3>[1]陳志忠主編:《海角天涯三明人》(上),《三明僑報》榮譽出品,2012年1月,第268-271頁。</h3><h3><b><br /></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