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入金山寺山門那一座四柱三門的高大牌樓后,即可見天王殿。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獅一對,殿外墻上鑲刻著“東晉古剎”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天王殿中供彌勒佛,人稱笑佛。彌勒佛旁有聯(lián),曰“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殿兩旁塑有四大金剛(俗稱四大天王),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門。天王殿之名,也源于這四大金剛像。其中,殿左側(cè)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右側(cè)是北方廣目天王、西方多聞天王。</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位于中國江蘇省鎮(zhèn)江市潤州區(qū)金山路62號,地處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坐落在金山之上、金山公園內(nèi),距市中心3千米遠(yuǎn)。寺院所在的金山內(nèi)植被茂盛和鳥獸繁多。金山原是聳立于江中的一個小島,后因長江北移,至清光緒末年(1903年)左右與南岸陸地相連。金山寺為江南丘陵地帶區(qū),地勢平緩。其屬于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全年溫度適宜,降雨適中。</p> <p class="ql-block">?鎮(zhèn)江金山寺?,又名江天禪寺、澤心寺,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潤州區(qū)金山路62號,是與中國四大名寺(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齊名的佛教圣地。其獨特的“寺裹山”建筑格局——殿宇依山勢層疊,遠(yuǎn)觀“見寺見塔不見山”,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該寺始建于東晉時期(約323-325年),初名澤心寺。南朝梁天監(jiān)四年(505年),梁武帝在此舉辦中國佛教史上首場水陸法會,并編撰《水陸儀軌》,奠定金山寺作為佛教儀軌重要發(fā)源地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唐代大中年間更名為“金山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賜名“江天禪寺”,并親題匾額。</p><p class="ql-block">宋代至元代,金山水陸法會因規(guī)模宏大聞名,元代朝廷曾兩次在此舉辦超千僧眾參與的法會。</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慈壽塔等,其中慈壽塔高36米,為金山制高點,登塔可俯瞰長江壯景。</p> <p class="ql-block">傳說中,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故事因法海禪師的干預(yù)而波折重重。白娘子為救回許仙,施展法力引來洪水,試圖淹沒金山寺。然而,法海禪師法力高強,用袈裟護住寺廟,最終白娘子敗退,被鎮(zhèn)壓在雷峰塔下。金山寺依山而建,三面環(huán)水,這種獨特的建筑風(fēng)格與“水漫金山”的傳說相得益彰,使得寺廟更加神秘而生動。寺內(nèi)的“白龍洞”和“法海洞”等遺跡,為這些傳說增添了真實感,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前來探訪。</p><p class="ql-block">金山寺不僅是佛教修行的圣地,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見證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同時也承載了人們對愛情、正義與道德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因“水漫金山”傳說廣為人知,但歷史上的法海實為唐代高僧裴休之子,以德行著稱,其修行地法海洞至今香火不絕。</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江天一覽亭又名留云亭和吞海亭,為一石柱涼亭,立于金山最高處,位于慈壽塔旁,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何時坍塌史書也未載。明景泰七年(1456年),寺主在原亭遺址上重建一亭。300多年前,清朝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處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覽,留下手書“江天一覽”四個大字。后該亭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復(fù)建。清朝兩江總督曾國藩還將康熙帝所寫的“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于亭內(nè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慈壽塔</p> <p class="ql-block">蘇軾、佛印等曾在此留下軼事,妙高臺更因蘇軾賞月賦詩成為文化符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