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是</span>4月26日,早上8:00準時出發(fā),沿西合休河谷撤回到219國道。 10:30在219路旁的庫地檢查站吃早飯,早餐很豐盛。飯畢繼續(xù)南行,首先需要翻越的是庫底達坂,海拔4800,下一個是麻扎達坂(麻扎為維語,意死亡),海拔5100米。離開庫底,公路兩邊景色便是戈壁雪山,荒蕪寒冷。</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美麗往往隱藏著險惡</i></p> <p class="ql-block">在庫底達坂前穿行昆侖2號隧道,也是尚未通行,我們是處女穿,或曰正在通天?!袄觥笔切倥Z天的譯音,大家都知道這個詞不同的譯音還有“賀蘭”(賀蘭山)和祁連(祁連山),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匈奴語“昆侖”一詞的另一個義項是“黑”,被譯成“喀喇”,即喀喇昆侖,實際上這重復了,因為喀喇和昆侖都是黑的意思,如唐代的昆侖奴,意思是黑奴。作為“黑”的“昆侖”在漢語翻譯成“窟窿”,意思是“黑”,也可以理解為“孔”、“通道”等。實際上作為“窟窿”的昆侖我們更熟悉,譬如祭天用的玉璧中間的孔、玉琮(實際上可直接稱為“昆侖”)中間的孔等等,都是“窟窿”(昆侖)。這種表達“昆侖”的古代象征體系的實踐還包括巖畫,譬如凹穴(窟窿)也正是這個意義。 </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河南具茨山發(fā)現的凹穴巖畫</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藏族今天還在制作的凹穴</i></p> <p class="ql-block">古人為了通天,凡事無不用其極。最讓人感到難以置信的通天方式是顱頂鉆孔(trepanation)。顱頂鉆孔被認為是一種古代用于治病的開顱術,開顱術倒是不假,但治病就未必了。用這種腦洞大開的方式來通天應該被認為是一種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通天手段,早在7千多年前的城背溪文化中,出土一幅刻在石碑上的圖案便形象地表達了這種通天方式。石碑的最上方是一個太陽,太陽的下面站著一個人,人與太陽之間劃一條豎線,表示二者之間的連接。在人腿的兩側,刻有四個凹穴(窟窿、昆侖)。</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南美古代印加人的顱頂鉆孔</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新疆和靜察吾乎溝5號墓地出土青銅時代的穿孔顱骨</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湖北出土的七千年前城背溪文化的通天石碑</i></p> <p class="ql-block">由此來看,我們可以將我們穿越的“昆侖一號”和“昆侖二號”隧道理解為通天的昆侖第一穿。</p> <p class="ql-block">離開隧道,便進入喬戈里峰山區(qū),我們接下來的兩天都是為了進入喬戈里峰無人區(qū),盡管現在稱作無人區(qū),但事實上自古至今都是商旅和游牧人來回遷徙的喀喇昆侖通道,只是現代由于沒有公路卻成了“無人區(qū)”。這里其自然環(huán)境險惡,山上黑巖突兀,懸石猙獰。以前這里沒有公路,除了近年來的登山活動,現代人類對此區(qū)域的探索主要有南、北坡大本營的商業(yè)徒步探險活動,因路途險遠,花費昂貴,所以去的人也不多,其核心區(qū)域以冰雪風光堪稱經典,成為現代旅行者所向往的“世界盡頭的冷酷仙境”。</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黑巖突兀,懸石猙獰</i></p> <p class="ql-block">我們順著麻扎大拉河谷向馬扎達坂進發(fā),不久抵達麻扎大拉河流入葉爾羌河的交匯處,這里向東通往阿里,向南通往巴基斯坦河阿富汗,是個交通要道,清代在這里設立有卡倫,來自印巴次大陸的商販過麻扎大拉河橋進入西藏行商的話需要交稅。</p> <p class="ql-block">離開麻扎大拉河大橋后,我們便循著葉爾羌河谷順流而下,離開最后一個哨卡后,我們便沿著一條戰(zhàn)備土路(不向公眾開放)向科勒沁河谷進發(fā),這就是著名的喀喇昆侖走廊。穿過阿格勒達坂埡口,兩旁山上怪石嶙峋,像炭渣一樣的覆蓋著山坡和地表,整個地貌如同煉獄,但偏偏有一群巖羊在這里悠然地吃草,但我覺得地上什么都沒有,它們在吃什么?</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這里除了雪就是石子和土,這群巖羊在這里吃什么?</i></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海拔4830,既不氣喘,也不覺得寒冷。司機說原來阿格拉達坂沒路,只能靠駝隊步行到此。但現在在此修一條向東通往西藏班公湖的國防戰(zhàn)備公路,整個山坡成了一個大工地。</p> <p class="ql-block">下午六點左右到達迦舒布魯姆營地,營地是科勒沁河河灘的一塊砂石地??评涨吆右呀浉珊?,被認為是昆侖山和喀喇昆侖的分界線。凱途高山的后勤人員在此扎帳篷,我們則繼續(xù)前進去看特拉木坎力冰川。有些冰川是藍色的,據唐自華介紹,最早的藍冰在北半球是12.3萬年,南極最早的為80萬年。</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午六點左右到達迦舒布魯姆營地</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特拉木坎力冰川</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風格不同的冰川</i></p> <p class="ql-block">冰川距營地有40公里,看完冰川便返回。營地帳篷已搭好,25頂小帳篷,4頂圓頂帳篷。小帳篷1.2x2米,可以睡兩個人,但專家一人一頂,圓頂帳篷約直徑5米,高約2米。圓頂帳篷支兩張桌子。</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到達營地,開始扎營</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25頂小帳篷,4頂圓頂大帳篷</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天黑后的帳房</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圓頂帳房里面很大,可以拼兩張桌子,坐10來個人</i></p> <p class="ql-block">晚飯很豐盛,五菜一湯,在海拔4000多米的喀喇昆侖雪山腳下能吃到這樣的飯菜,這要為做后勤服務的凱途高山公司大大點個贊!</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57, 181, 74);">能在昆侖“無人區(qū)”吃這樣一頓晚餐,大大超出我意料之外</i></p> <p class="ql-block">鉆進帳篷已經是12點了,躺在睡袋里聽著昆侖山風拍打著帳篷,顯然,這是一種邀請。喬戈里峰海拔為8611米,高度比不上珠穆朗瑪峰,但其攀爬的程度甚于喜馬拉雅,所以登山界視喬戈里峰為最難爬的山峰。喬戈里峰從南坡好攀登一些,我國境內的北坡卻極為困難,到目前為止,只有日本、南韓、意大利等極少數幾個國家從中國境內的北坡攀登成功過,所以喬戈里峰又被稱為“殺人峰”。</p> <p class="ql-block">我們?yōu)槭裁匆巧剑康巧剑òㄅ蕩r)應該是死亡率最高的一項體育運動,以喬戈里峰為例,死亡率是30%!可無論登山有多少死亡發(fā)生,人們依然趨之若鶩,這是為什么?曾經有人問著名的登山運動員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為什么要登山時,他回答說:因為山就在那兒。但這只是說山,沒有說人,更沒有回答問題。但是昆侖文化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向往高處是人的本能,通往高處是文明的方向。昆侖文化的核心就是通天:活著向往高處,死了將靈魂放在高處。而登山,則是對向往高處,爭取向上最直接的表達和實踐:人往高處走。</p> <p class="ql-block">所以活著的時候,還是要盡可能地多登山,要天天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