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5年4月11-13日,北京的一場極端大風天氣被抖音、微信等多媒體平臺渲染得近乎恐怖,說此次大風:持續(xù)時間長、影響范圍廣、致災性強,4月12日為風力最強時段。于是,我取消了周末去房山區(qū)侄女家走親訪友的行動計劃,正巧在江西某行任職的我農(nóng)大的廖同學來北京辦事并順道來看我,多年不見,相談甚歡。</b></p><p class="ql-block"><b> 4月12日星期六,一早起來,真的就感覺到風確實比平時大,但它阻擋不了我們約好出門的熱情。我倆一起先后去了南鑼鼓巷、什剎海、水立方、鳥巢等景點。廖同學因為此前也來北京交流工作過,他對北京也是非常的熟悉,4月13日星期天,在回江西臨別前,他推薦我去號稱“亞洲最大的社區(qū)”——天通苑去看看,因為那里總占地面積約8平方公里,總建筑面積達490萬平方米,包含700余棟樓宇,常住人口超60萬。聽了這一組數(shù)據(jù),我的心里充滿了好奇,于是下午便坐上公交、擠上地鐵而出發(fā)了...,不料,可能是因為大風的原因,本來去到天通苑北的5號線只到“惠新西街南口站”就停止折返了,我只能下了地鐵。情急之下,便突然想起就近去史家胡同轉轉。</b></p><p class="ql-block"><b> 說實話,早在去史家胡同之前,我便有過一些淺薄的了解,華國鋒、章士釗、傅作義、榮毅仁、徐向前等歷史風云人物都曾在此胡同居住過。于是,我便有了想去看一看的念頭。人常說:“北京城的胡同就像脈絡,串聯(lián)起了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xiàn)在,而史家胡同,無疑是其中最具故事性的一條?!标P于史家胡同,有說:一條胡同,半個中國的,有說:一條史家胡同,半部中國近代史的。</b></p> <p class="ql-block"><b> 這條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的胡同,東起朝內(nèi)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與東、西羅圈胡同相通,北鄰內(nèi)務部街。</b></p><p class="ql-block"><b> 史家胡同的名字由來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是因為史可法居住在此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明代有一史姓大戶人家居住在此。我倒覺得后一種說法則更為貼切可信,因為史可法是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在這一史姓大戶人家居住之后,按時間先后順序也應如此吧!</b></p><p class="ql-block"><b> 一走進胡同口,“史家小學”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便映入眼簾,看著書法大家啟功的題字,便肅然起敬,這里原是史可法祠堂,也是清代八旗子弟的教育機構“左翼宗學”,是清華學堂的前身。</b></p><p class="ql-block"><b> 史家胡同53號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故居,門楣上的“好園”二字為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總理的夫人鄧穎超所題。</b></p><p class="ql-block"><b>? 史家胡同還有中國第一家胡同主題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聽說每天都有免費講解,而且講解得非常精彩,可惜那天風大而大門緊閉,很遺憾錯過了。</b></p> <p class="ql-block"><b> 32號是傅作義的故居,它曾見證了愛國將領傅作義與史家胡同的一段特殊情緣。新中國解放初期,作為水利部長的傅作義將軍一家,以及部分水利部門的工作人員曾居住于此。在這里,傅作義經(jīng)歷了復雜的心理斗爭,最終于1949年1月22日在《北平和平解放協(xié)議書》上簽字,并于當日率部出城,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部隊換防交接。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正是由于他作出了歷史性的正確選擇,北平城以及這座城市里的人民才能免于戰(zhàn)火,北京才能成為我們今天有幸看到的這個樣子。</b></p><p class="ql-block"><b> 41號院則是紅墻史家花園酒店,古色古香的風格仍然吸引著紛至沓來的各地游客。</b></p><p class="ql-block"><b> 51號是章士釗的故居,這是一座典型的官邸式四合院,有前、中、后三個院落,中院是主院,前院和中院之間的南北雙朝向的房子是穿堂,東邊還有一個偏院。他們一家在此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前后約14年。章士釗當時認為一家人住太大,便將第三進分了出去。章含之女士(外交家喬冠華的夫人)在其著作《跨過厚厚的大紅門》中,深情記錄了她在這個院子里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她回憶道,1960年隨父母搬進來時,前、后院的樹木都是新栽的,后來前院的榕樹長得很快,兩三年后就綠樹成蔭了,粉紅色、毛茸茸的花覆蓋了一片樹頂,每到夕陽西下,花香四溢,那是“家”的芬芳。1973年,章含之與喬冠華在戀愛期間,曾在前院傳達室促膝長談,這里見證了他們純真的愛情。章士釗辛亥革命后曾任教育總長,他與毛澤東有著深厚的情誼,1920年夏,毛澤東和蔡和森為湖南赴法勤工儉學學生缺乏路費一事向他求助,他立即籌措資金資助。1949年作為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北平和平談判,后留在北京,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b></p><p class="ql-block"><b> 55號是焦家大院,晚清輔政大臣焦佑瀛的住宅就位于此。大門影壁上有磚刻和親王詩,兩邊還有對聯(lián),彰顯著曾經(jīng)的尊貴與榮耀。</b></p><p class="ql-block"><b> 56號院被稱為“另一個人藝”,這里曾是人藝的宿舍,曹禺、焦隱菊、歐陽山尊、于是之等多名老藝術家曾在此居住。他們在這里生活、創(chuàng)作,為中國的話劇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b></p> <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史家胡同,已不復往日的喧囂與繁華,顯得特別的寧靜與古樸。我去的那天,風特別大,胡同里少有人來車往,偶有一、兩個騎著單車的,都是裹著頭巾或戴著帽子,低頭著,使勁踏著車而急匆匆地從我身旁擦肩而過,漫步在胡同里,多數(shù)人家皆是大門緊閉,偶爾有幾家大門虛掩著,但門上也都懸掛著“私人住宅,游客止步”的字牌,讓我不得不敬而遠之。</b></p><p class="ql-block"><b> 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北京街道兩旁的房屋并不高大,很多胡同都被保護得完好依舊,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閃耀著歷史文化的光芒?!耙粭l胡同,半個中國”,這句話可能有些夸張,但深刻地體現(xiàn)了胡同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說,史家胡同的每一處庭院住宅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政治歷史和藝術文化的氣息。</b></p><p class="ql-block"><b> 主要分布在北京東城、西城和宣武三個城區(qū)的西總布胡同、豐富胡同、史家胡同、帽兒胡同、煙袋斜街、南鑼鼓巷等,都是老北京的記憶所在,這里名人故居很多,隨便說上幾個名字,如:毛澤東、李濟深、宋慶齡、郭沫若、馬寅初、魯迅、老舍、茅盾、齊白石、梁啟超、梅蘭芳等等,那可都是赫赫有名、如雷貫耳的人物。</b></p> <p class="ql-block"><b> 在呼嘯的寒風中,我匆匆游覽了北京的史家胡同,算是把網(wǎng)媒上了解到的關于史家胡同的歷史人文故事和現(xiàn)實中的印象做了一次粗淺的核對檢驗和對照重合。參觀一條胡同,熟悉一段歷史,感謝這場看似意外的大風天氣,竟帶給我這樣一次特別心馳神往的親身經(jīng)歷。</b></p><p class="ql-block"><b> 這世界沒有死角和盲點,無論遠近,百度、高德等網(wǎng)絡地圖導航都能帶你去到每一個朝思暮想的地方!在北京,公共交通四通八達,非常的便利,也經(jīng)濟實惠,地鐵更是快捷準時,但我個人建議盡量還是選擇地面公交,因為坐地鐵就像是鉆洞的地鼠,沿途看不到一點風景。而公共汽車就像是流動的觀光旅游巴士,一路上奇花異景和高樓大廈盡收眼底,一定會讓你目不暇接而驚喜不已。你可以做足出游攻略,也可以隨心所欲,或許你靈光一現(xiàn)而匆匆下車,下得車來,隨意走進任何一條胡同,可能你就已經(jīng)是親近了歷史,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定會讓你不虛此行!</b></p> <p class="ql-block"><b>文中圖片3、4來自于網(wǎng)絡,特致謝!</b></p> <p class="ql-block"><b>作 者 簡 介</b></p><p class="ql-block"><b>吳金火,男,一個60后的文學愛好者,江西樂平人,現(xiàn)居江西浮梁,供職于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景德鎮(zhèn)分行,中國金融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農(nóng)業(yè)銀行作家協(xié)會會員,《神州文藝》簽約詩人、作家,美篇認證“文學領域優(yōu)質作者”。近年,有多篇詩歌、散文見于《金融作協(xié)》《文化農(nóng)行ABC》《神州文藝》《書香神州》《湛江日報》《中山日報》《瓷都晚報》《景德鎮(zhèn)文藝》《景德鎮(zhèn)金融》《景德鎮(zhèn)銀行業(yè)》等刊物及多個新媒體網(wǎng)絡平臺,并有多篇獲獎文學作品入選《當代散文詩歌精品選》和《青春的回眸》文集,出版?zhèn)€人詩歌散文集《趟過光陰的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