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碉樓,是國外建筑文化藝術大規(guī)模移植中國鄉(xiāng)村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在開平碉樓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外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藝術。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歐洲中世紀的哥特式風格,歐洲城堡構件,葡式建筑的騎樓,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筑等在僑鄉(xiāng)開平隨處可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這些不同風格流派的建筑元素在開平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匯聚一地和諧共處,形成了一種新的綜合性很強的建筑類型。開平碉樓不僅展現了中西建筑和裝飾形式復雜而燦爛的融合,也展示了建筑與周圍的鄉(xiāng)村景觀和諧共生,見證了明代以來以防護為主的僑居建筑的史績與繁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開平碉樓是指開平市境內有槍眼、門窗窄小、墻身厚實、兩層以上的,主要用于防衛(wèi)避災的建筑物。其主要功能是防洪災和防匪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開平每年受臺風影響較大,加上河網縱橫,地勢低洼,風災、洪澇給當地人民的生活帶來極大影響。于是村民興建起墻體厚實堅固、樓層較高的碉樓,以避洪災求平安。如開平現存建造年代最早的位于赤坎鎮(zhèn)三門里的迎龍樓,就曾于清朝光緒甲申(1884年)、成申(1908年)兩次大澇,《開平縣志》就有“村人登樓全活”的記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開平縣于清順治六年(1649)設縣,此前,其域位于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為“四不管”之地,官府管控不力,社會治安長期不穩(wěn)。到民國初年,開平僑鄉(xiāng)逐步形成,僑眷、歸僑的生活比較寬裕,往往成為匪徒作案的對象。匪徒不但搶劫財物,擄掠牛羊牲口,還擄人勒索,甚至殺人放火。因此當地民眾逐步聯(lián)合起來防賊自衛(wèi),而碉樓是開平民眾以保生命財產安全而誕生的防御性民居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開平碉樓現存1833座,分布在15個鎮(zhèn)(街)。其中,塘口鎮(zhèn)、赤坎鎮(zhèn)、百合鎮(zhèn)、蜆岡鎮(zhèn)、金雞鎮(zhèn)、龍勝鎮(zhèn)等地的碉樓數量較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自力村碉樓群是開平碉樓的典型代表,共有15座碉樓和10座廬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馬降龍碉樓群共有6座碉樓和1座廬閣,建筑風格獨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立園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華僑園林,融合了中國古典園林韻味和歐美別墅建筑風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自力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塘口鎮(zhèn)自力村共有碉樓15座,典型地體現了開平碉樓與村落建設興盛時期的華僑建筑、碉樓和傳統(tǒng)民居的和諧布局,以及與周邊農耕環(huán)境的協(xié)調;包含了眾樓、居樓和更樓全部類型。</span></p> <p class="ql-block"> 養(yǎng)閑別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養(yǎng)閑別墅是旅居南洋華僑方文濟于民國八年(1919年)回鄉(xiāng)建造的居樓。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124.57平方米。樓高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首層面闊6.39米,進深7.42米。樓體中下部造型簡潔,門窗窄小,每層用腰線分隔。第五層正面為退臺式平臺、拱劵柱廊,兩角筑有方形“燕子窩”。</span></p> <p class="ql-block"> 居安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旅居斐濟的華僑方文旋1922年回鄉(xiāng)建造,是自力村早期的碉樓之一。樓高5層,樓高17.5米,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固耐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世紀20年代,開平地區(qū)土匪猖獗、洪澇頻繁,當地僑胞為保護家鄉(xiāng)親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紛紛回鄉(xiāng)興建碉樓。居安樓的建造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不僅是一座居住建筑,更是一座防御工事,見證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和僑胞們的愛國情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居安樓的建筑風格充分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是中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它將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青磚、紅瓦、木雕等元素與西方建筑的拱券、柱廊、陽臺等風格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筑風貌,展現了僑胞們對家鄉(xiāng)文化的傳承和對西方文化的吸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為一座防御性建筑,其設計充分考慮了防御功能。樓體堅固,墻體厚實,槍眼密布,窗口狹小,便于抵御外敵入侵。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居安樓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安全保障,成為了他們的避難所,它仍然見證了那段動蕩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 槍眼樓</p> <p class="ql-block"> 振安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振安樓是旅居加拿大華僑方文振,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回鄉(xiāng)建筑的居樓,由主樓和附樓組成??傉嫉孛娣e115.80平方米。主樓高四層,坐西北向東南,鋼筋混凝土結構。首層面闊6.33米,進深4.92米。第三層用七個托腳出挑平臺,并與三面拱券立柱環(huán)護形成敞廊。第四層筑綠釉寶瓶欄桿護欄。</span></p> <p class="ql-block"> 達安樓</p> <p class="ql-block"> 銘石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美國華僑方潤文建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由主樓、附樓和庭院組成,總占地面積600平方米。主樓坐西北向東南,高五層,磚混結構加外墻水泥批蕩。第五層正面為寬廣敞廊,四角力懸挑“燕子窩”。樓頂中央筑有六角攢尖琉璃瓦涼亭。主樓集防御、居住功能于一體,是早期居住型碉樓建筑的代表。附樓為青磚平頂房,主要功能是廚房,兼存放農具。</span></p> <p class="ql-block"> 云幻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旅居馬來西亞華僑方文嫻先生于民國十年(1921年)回鄉(xiāng)建筑的居樓。由碉樓和庭院兩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998.4平方米。樓高五層,坐西北向東南,鋼筋混凝土結構。平屋頂,造型簡樸。首層面闊8.02米,進深8.55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幻”兩字體現了樓主對當年社會政治動蕩的彷徨和不滿,包含著他對辛酸的游子生涯的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 葉生居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旅港同胞方廣寬(葉生)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由主樓和附樓組成,總占地面積221.39平方米。主樓高四層,坐西北向東南,磚混結構加外墻水泥批蕩。樓體造型簡潔,承襲了當地民居的傳統(tǒng),強調居住功能的舒適性,是鄉(xiāng)村匠人早期設計的“廬”建筑風格的典范代表。室內外的裝飾皆秉承當時風格,融和中西方建筑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 立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一座極具特色的華僑園林,被譽為“中國華僑園林一絕”。始建于1926年,歷時十年,于1936年初步建成。旅美華僑謝維立建造,現有總面積近20萬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立園巧妙地將中國古典園林韻味與歐美流行的別墅建筑風格融會貫通,呈現出獨特的建筑藝術之美。園內建筑既有中式琉璃瓦歇山屋頂、古色古香的門窗等傳統(tǒng)元素,又融入了西班牙、羅馬、哥特等西方風格的拱券、雕花、廊柱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園內分為大花園、小花園和別墅區(qū)三個區(qū)域。大花園:位于別墅區(qū)后面,以“立園”大牌坊和“本立道生”牌樓為軸心布局,古木參天,綠樹掩映,鳥語花香,彌漫著濃厚的西洋情調;小花園布置精致,有鳥巢、花藤亭等建筑,充滿浪漫氣息;別墅區(qū)是園林的主體,有六幢風格獨特的別墅和一座古式碉樓,是園主兄弟叔伯的日常起居之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泮立樓建于1926年,樓高三層半,外部黃墻綠瓦,飛檐斗拱,充滿中國殿堂古風,而歐美式的窗戶和古羅馬式的支柱則充滿西洋情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樂天樓建于1911年,是典型的開平傳統(tǒng)式碉樓,樓高五層,墻厚約30公分,四周遍布槍眼,是村民的公眾避難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炯廬建于1932年,樓高兩層,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手法,造型新穎,通風流暢,布局合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晚香亭建于1936年,亭高兩層,琉璃瓦頂,石米墻身。因四周種滿果樹香花,早晚都香飄紛紛,故得名“晚香亭”。</span></p> <p class="ql-block"> 泮文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建于1926年,是園主兄長謝維文及夫人生活起居的別墅。其結構與泮立樓相似,建筑投影面積為146平方米,樓高三層半。外部黃墻綠瓦,飛檐斗拱,頗有中國殿堂古風;歐美式的窗戶和古羅馬式的支柱,充滿著西洋情調。其建筑藝術中西合璧,令人嘆為觀止。</span></p> <p class="ql-block"> 泮立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泮立樓建于1926年,是園主謝維立與其父謝圣泮之名聯(lián)珠而成。樓高三層半,其外部黃墻綠瓦,飛檐斗拱,別具中國殿堂古風;歐美式的窗戶和古羅馬式的支柱,又充滿著西洋情調;室內裝飾和家用設施均由外國引進而國內難得一見,令人神往;嶺南傳統(tǒng)灰塑和潮州涂金樟木雕刻工藝精湛,造型通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二樓客廳最吸引大家目光的是上面這一副潮州的涂金木雕—《封神榜》,它的雕刻精湛,構圖別出心裁,上層是《六國大封相》—相臺,下層是《姜子牙點將》一一將臺,據說曾有位外籍友人出3萬美金的高價,想把它買下,可是園主都不肯割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這副鎮(zhèn)園之寶,雖久經滄桑,至今仍保存完好。而在客廳的左右兩側,還保留了園主當年的畫像及全家福。</span></p> <p class="ql-block"> 明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廬建于1931年,樓高兩層,建筑面積為146平方米,是園主堂兄弟謝維欽的別墅。樓名“明廬”二字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科舉考試的榜眼朱汝珍所題,雄健有力。其時朱汝珍年老已隱居香港,能找到大名人為之書樓名,可見樓主的講究和認真。</span></p> <p class="ql-block"> 樂天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樂天樓是謝氏家族的“保安中心”,建于1911年,占地面積為37平方米,樓高5層,門窗皆為鐵制,墻厚約30公分,方柱形,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實牢固,防盜性強,四周遍布槍眼,是典型的開平傳統(tǒng)式碉樓。</span></p> <p class="ql-block"> 炯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炯廬是園主五叔謝圣炯的別墅,建于1932年,樓高兩層,建筑投影面積為146平方米,采用中西結合的建筑手法,造型新穎,特色鮮明,通風流暢,布局合理。</span></p> <p class="ql-block"> 云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眉建于1928年,共有5座,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平僑鄉(xiāng)一帶傳統(tǒng)的民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眉”二字取自父子輩分所得,每座房子的占地面積、形狀大小、建筑特色一模一樣,表達了這位老父親對其兒子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二樓走廊相互連通,也寄托了主人希望兒子們兄弟同心、手足相連的心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馬降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百合鎮(zhèn)馬降龍村落背靠百足山,面臨潭江河,是開平鄉(xiāng)村民眾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創(chuàng)造美好家居生活,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杰作。村落現存碉樓,大多數稀疏地分布在村后茂密的竹林中,與民居及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span></p> <p class="ql-block"> 保障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保障樓建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坐東向西,總占地面積119.89平方米。樓高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首層面闊6.51米,進深5.12米。周邊為石板鋪面平臺,青磚間隔墻,兩坡頂。頂層正面向外懸挑,背面兩角筑“燕子窩”,外墻設有射擊孔。</span></p> <p class="ql-block"> 保安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永安村20戶黃姓村民于1926年集資興建的眾人樓,寓意保村安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樓高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此樓建在萬綠叢中,享盡園林風光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 昌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昌廬建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坐東向西,占地面積112.38平方米。樓高四層,平面布局為三間兩廊,鋼筋混凝土結構,平屋頂。首層面闊11.55米,進深9.73米.窗套裝飾講究,正面窗套豎貫第一、二層。</span></p> <p class="ql-block"> 林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旅居墨西哥華僑關定林耗資一萬二千銀元、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回鄉(xiāng)建造的別墅。坐東向西,四邊為石板鋪面平臺,總占地面積348.31平萬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樓高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平屋頂。首層面闊11.5米,進深9.72米。外墻紅色抹漿。窗套裝飾精美。</span></p> <p class="ql-block"> 天祿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天祿樓建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由當時村里29戶黃氏村民集資興建,是典型有防御功能的眾樓。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105.5平方米。樓高八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首層面闊9.11米,進深7.46米。第一至第五層共有29個房間,第六層為公共活動空間,第七層為瞭望臺,頂部為四角攢尖式涼亭。</span></p> <p class="ql-block"> 瑞石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是開平碉樓的杰出代表,被譽為“開平第一樓”,始建于1923年,歷時3年,于1925年竣工。樓高9層,總高度28米,占地92平方米,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固耐用。由黃璧秀(號瑞石)及其兒子黃暢蘭、黃賜蘭共同建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外部呈現西式風格,融合了羅馬穹窿頂、拜占庭穹窿頂等建筑元素,頂部有三層亭閣,其中羅馬穹窿頂和拜占庭穹窿頂造型尤為顯著,彰顯異國風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內部則保留嶺南傳統(tǒng)風格,門窗上雕刻著龍鳳圖案,并刻有“富貴吉祥”“延年益壽”等中國傳統(tǒng)祝福字樣,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韻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首層至五層每層都有不同的線腳和柱飾,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構圖也各有不同,顯得靈活多變。五層頂部為仿羅馬拱券和四角別致的托柱,六層有愛奧尼克風格的列柱與拱券組成的柱廊,七層平臺四角建有穹窿頂的角亭,南北兩面可見巴洛克風格的山花圖案,八層平臺中有一座西式的塔亭,九層是小涼亭的穹窿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該堅固可守,居高臨下,配備了槍械、銅鐘、探照燈等防御設施,曾有效抵御盜匪侵擾,守護村民安全。二至六層均配備獨立的廚房和衛(wèi)生間,注重居住的舒適性和便利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如今,瑞石樓由黃璧秀的后人管理,內部家具多為黃花梨和酸枝木制成,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開平碉樓是中國鄉(xiāng)土建筑的瑰寶,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它們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代表,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文 清茶一杯 小老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