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徐聲明</p><p class="ql-block"> 昨天,萬年縣心愿兒童關愛福利中心35名孩子們,在神農(nóng)源景區(qū)的關愛下,免費開展了一次“萬年稻陶文化”研學活動,開拓了視野,增進了知識。</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陶博物館是他們這次研學的首站。博物館內設5個基本陳列,分別為“天工開物”、“陶融天地”、“吉泥耀彩”、“漢唐雄風”和“瓷奪珠光”,館藏文物723件(套),全方位展示了陶瓷文化的魅力。在解說員的引導下,孩子們深入陶博館的各個展區(qū),近距離欣賞眾多珍貴的陶器。這些陶器不僅工藝精湛,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解說員的專業(yè)講解,讓孩子們深入了解到每一件陶器的制作工藝、歷史背景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文化故事,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孩子們仔細地看,認真地聽,系統(tǒng)學習掌握了陶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p> <p class="ql-block"> 研學第二站是神農(nóng)源景區(qū)界福白茶基地。他們換上了采茶工作服,背起了竹制的小背簍,一個個儼然成了采茶工人,興高采烈地來到了茶山上,和茶農(nóng)一道學習采茶。采茶雖然沒什么技藝,但對孩子們來說,是個新鮮事。茶農(nóng)只是向他們簡單地介紹了采茶要領,孩子們便忙碌了起來。只見他們的小小指頭在茶叢上不停的飛舞,沒一會兒,小背簍便裝滿了嫩嫩的茶葉。孩子們說,此次研學既看了自然風光,又學到了采茶技巧,收獲真是不小。</p> <p class="ql-block"> 在仙人洞遺址門口插秧,是他們這次研學的又一重頭戲。今天,他們換上了虎皮衣服,將模擬原始先民栽稻插秧的情景,體驗野生稻訓化成人工栽培稻的這一偉大歷史過程。仙人洞遺址經(jīng)上世紀中美聯(lián)合考古,出土了距今12000年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和距今20000年的陶器,是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栽培稻遺址地和原始陶器發(fā)現(xiàn)地,仙人洞遺址被確定為世界稻作文化的發(fā)源地,也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年百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被證實為野生稻馴化成人工栽培稻最早遺址地,是世界最早稻作文化的發(fā)源地,比河姆渡遺址早五千多年。</p> <p class="ql-block"> “我是小小插秧手!”孩子們經(jīng)過專業(yè)老師的培訓后,個個躍躍欲試,恨不得早一秒下田,讓稻田早一刻插滿秧苗。下田后的情景,卻是讓他們意料不到,年齡大一點的還好,小年齡的,別說插秧,小腳都拔不起來,整個現(xiàn)場笑哈哈一片,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 插秧結束后,他們還體驗了原始先民圍捕——“渾水摸魚”研學活動。——“開始摸魚”,隨著老師的一聲令下,孩子們便爭先恐后地沖向魚田里,好像沒有摸到魚的人,便不是今天的英雄。一個大個子孩子第一個沖到了魚田里,用時還不到一分鐘,便抓到了一條大草魚,他大聲的叫道,抓到了,抓到了,興奮的樣子,讓大家都很羨慕。</p> <p class="ql-block"> 仙人洞遺址研學結束后,孩子們再次來到天下第一陶博物館,聽取了一堂“稻陶科普大講堂”專業(yè)知識授課。在課堂上,老師以知識講解和現(xiàn)場互動的形式,給孩子們講述了“萬年貢米”名稱的來源及貢谷的生長習性。孩子們說,今天的研學,讓他們進一步了解“萬年貢米”的“前世今生”,更加明白了萬年稻作文化的博大精髓。</p><p class="ql-block"> 在陶博館的“陶工坊”,孩子們又開始了一趟“陶趣時光、因泥精彩”的研學之旅,讓孩子掌握指尖的藝術,在陶泥中發(fā)現(xiàn)美。課程內容包括泥料的認識、拉坯、修坯、捏塑、泥條成型、泥球成型、泥板成型、注漿成型、釉下五彩、青花、上釉、作品燒制、窯爐的使用。孩子們在系統(tǒng)的學習中了解陶泥到成器的整個過程,通過課程學習和創(chuàng)作,對陶藝能有更深層次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研學,課程滿滿,讓孩子們收獲也滿滿,他們表示,今后要當好萬年“稻陶文化”的宣傳員,讓更多的人來萬年研學“稻陶文化”,讓萬年的“稻陶文化”走的更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