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占地面積31.7平方千米, 現(xiàn)存2345座佛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shù)寶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shù)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h5> <h5>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當(dāng)時北魏遷都洛陽,佛教中心南移中原,北魏宣武帝決定在洛陽西南伊闕山以靈巖寺石窟(云岡石窟)為原型,為孝文帝、文昭皇后開鑿賓陽中洞,由此開啟了龍門石窟的大規(guī)模營造。</h5> <h5>造像活動于北魏(公元 493 年至 528 年)時期進(jìn)入第一次高潮,歷經(jīng)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三帝,歷時 35 年,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窟為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唐朝(公元 636 年至 746 年)時期進(jìn)入第二次高潮,前后歷經(jīng)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四帝,共計(jì) 110 年,代表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南洞、奉先寺、萬佛洞等。</h5> <h5>龍門博物館成立于2003年,是國內(nèi)較早成立的非國有博物館,5A級社會組織,國家二級博物館,建筑面積13000多平方米。館藏品自新石器時期至現(xiàn)當(dāng)代,以絲綢之路為線索,兼顧河洛文化遺存和非遺,達(dá)2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百余件。</h5> <h5>唐代的石經(jīng)幢</h5> <h5>北魏的石蟾蜍</h5> <h5>漢代的石犄羊</h5> <h5>“龍門”之名來自于隋煬帝。龍門石窟曾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yuǎn)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h5> <h5>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這里就有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后隋煬帝在洛陽營建東都城,因?qū)m殿城門正對著伊闕,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龍?zhí)熳幼跃?,因此得名“龍門”,延用至今。</h5> <h5>龍門石窟造像從北魏 “秀骨清像、褒衣博帶” 的中原風(fēng)格過渡到唐朝 “軀體豐腴,面相圓潤” 的大唐風(fēng)范,同時還有與外來文化融合所產(chǎn)生的造像、裝飾,如優(yōu)填王像、佛塔、西域紋樣及服飾等。</h5> <h5>宋代道教哲理大師陳摶所書“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十字卷碑,這句話贊頌了道家始祖老子。陳摶是中國道教史上著名人物,為人放蕩不羈,其書法寓剛勁于柔刃之中,減筆變形,出奇制勝。</h5> <h5>蓮花洞因窟頂?shù)裼幸欢涓吒〉竦拇笊徎ǘ妹?,大約開鑿于北魏年間。其窟頂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中較為少見。</h5> <h5>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guī)模最大、藝術(shù)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開鑿于唐高宗初,咸亨三年(公元 672 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功畢。主佛盧舍那大佛通高 17.14 米,頭高 4 米,耳朵長達(dá) 1.9 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具有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h5> <h5>參觀完龍門石窟西山石窟部分,經(jīng)過漫水橋跨越伊河,轉(zhuǎn)向東山石窟繼續(xù)參觀。</h5> <h5>從河對岸遠(yuǎn)眺盧舍那大佛。</h5> <h5>龍門石窟香山寺的建置時間在公元 690-700 年之間。唐垂拱三年(公元 687 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于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 690 年),武則天稱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 “香山寺”。</h5> <h5>1936 年香山寺進(jìn)行重新修建后,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在寺內(nèi)建一幢兩層小樓,即 “蔣宋別墅”。</h5> <h5>東山賓館是洛陽老牌的五星賓館,位置在龍門石窟景區(qū)里面,地理位置絕佳,左挨著白園,右鄰香山寺。</h5> <h5>坐落于洛陽城南龍門東山琵琶峰上的白園,又稱白冢,即白居易墓園,是全國唯一的紀(jì)念白居易的主題公園 。</h5> <h5>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陽 18 年,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后其家人遵囑葬于此。這里原來只有一座墓冢,幾通古碑,1982 年被辟為公園,1985 年建成開放 。</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