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故鄉(xiāng)溪源村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就形成村落。1967年修大寨田時在大磨拐,也就是溪源村前身西園發(fā)現(xiàn)了石杵、石臼,這些都是早年人們用來舂米的。碾子是何時才有的人們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溪源村原有三處石碾子,一處在上灣現(xiàn)在村委會前有兩座石碾,一處是在下灣牌坊院影壁下邊也有兩座石碾。還有一處是大碾,在現(xiàn)農(nóng)家大院西北角。</p><p class="ql-block"> 碾子是一個村莊的標志。經(jīng)年累月,冬夏春秋,在沒電的時代是非常繁忙的,你家剛剛碾完,他家又要開始。碾子最忙的季節(jié)是在秋收剛剛結(jié)束和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為了排隊,人們往往在天不亮時就去在碾臺上放一個笸籮,俗稱占碾子。碾子也是聚集人氣的地方,一邊推著碾子,一邊嘮著家常,一家推碾子,幾十個人圍在那里。過節(jié)了,現(xiàn)淘黃米現(xiàn)推黃米面,中午就吃油炸糕。谷子、黍子、榆樹皮、懶豆腐都要在碾子上加工。</p> <p class="ql-block"> 溪源村的大碾子是1941年我爺爺霍仲祿在新鋪旅店院一角新建的。比起普通的石碾,大碾的碾盤要大近一倍,碾盤呈帶斜坡的圓錐形,穿心杠碾轱轆,吊斗式自動填料設備,吊斗上安裝調(diào)節(jié)谷物流出量的裝置,碾杠上有鐵環(huán),用于與牲口的繩套連接,一般情況下由一匹騾子或馬拉動。碾米時,谷物從吊斗中自動流在碾盤的中間,碾轱轆轉(zhuǎn)動的同時,被碾壓過的谷物順著碾盤的斜坡自動流到碾盤邊,把碾過的谷物收集起來倒入扇車,除去糠皮后,再倒入吊斗內(nèi)碾壓第二遍,第二遍主要是碾壓那些尚未完全碾凈糠皮的谷物。</p><p class="ql-block"> 溪源人稱用大碾碾米為“上碾”,碾米時,只需將晾干的谷子或黍子倒入填料斗,不需要手工填料,也不用掃帚掃,比起人工推的石碾,大碾實現(xiàn)了半自動化,在當時已經(jīng)是非常先進的了。一般石碾加工100斤谷子需要兩三個小時,而大碾只需50多分鐘。大碾不僅提高了碾米的加工效率,而且由于碾壓均勻,減少谷物的破損,提高了出米率,同時配備了先進的扇車,俗稱米葫蘆,只需把碾過的米放進上面的填料斗內(nèi),攪動扇車,好米、碎米、糠皮就從不同的出口分流出來,省去了用簸箕顛簸的程序。</p><p class="ql-block"> 1976年溪源村通了電,安裝了電碾電磨,大碾、小碾陸續(xù)被拆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