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雍和宮是北京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中國內地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雍和宮大街12號。</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最初是康熙帝賜予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帝)的府邸,稱雍親王府。</p> <p class="ql-block">雍正三年(1725年),胤禛即位后,將府邸改為行宮,并命名為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其靈柩曾在此停放,雍和宮的主要殿堂琉璃瓦由綠色改為黃色,以彰顯皇家尊貴。</p> <p class="ql-block">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被正式改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成為清政府掌管全國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1983年,雍和宮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進一步確立了其在佛教界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是北京著名的皇家寺院、祈福圣地,以靈驗著稱,吸引大量游客求財、姻緣、平安等。</p> <p class="ql-block">從西側牌樓排隊進入,那叫一個人多,排了足足半個小時以上。北京大部分景點票價都很便宜,比起外地少則幾十,多則幾百,北京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元二元,但雍和宮要25元,而且老人也要買半票。</p> <p class="ql-block">從西側牌樓走進的院落叫寶坊院,氣勢恢弘的三座牌樓座落在院子的東西北,十分精美,上面均有乾隆皇帝的題字。</p> <p class="ql-block">西側牌樓前匾為“福衍金沙”,后匾為“十地圓通”。</p> <p class="ql-block">東側牌樓前匾為“慈隆寶葉”,后匾為“四衢凈辟”。</p> <p class="ql-block">北側牌樓現(xiàn)為雍和宮景區(qū)的 入口,正面題字“寰海尊親”,背面寫著“群生仁壽”。</p> <p class="ql-block">北側牌樓入口處,左右立有兩座石獅,滄桑歲月的痕跡布滿獅身,古樸厚重。</p> <p class="ql-block">在雍和宮長約400米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七進院落、六座主殿分別為昭泰門、雍和門殿、雍和宮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綏成閣,它們構成了雍和宮的建筑主體。</p> <p class="ql-block">出牌樓是一條長152米的輦道,直通昭泰門。</p> <p class="ql-block">昭泰門門楣上懸掛著滿、漢、藏、蒙四體文字的“昭泰”門匾,是乾隆皇帝親筆所題?!罢烟笔菄野捕ńy(tǒng)一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穿過“昭泰門”,左手邊是鼓樓,右手邊是鐘樓。</p> <p class="ql-block">鐘樓:建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樓內懸掛明代銅鐘一口,為寺院僧眾舉行宗教活動所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銅鐘現(xiàn)陳列在鐘樓前</p> <p class="ql-block">鼓樓:建于清亁隆九年(公元1744年),樓內設有清代架鼓一面,為本寺院僧眾舉行宗教活動所用。</p> <p class="ql-block">鼓樓前有口直徑2米,深1.5米的大銅鍋,曾是雍和宮用來煮八寶粥的。每年臘月初七到臘月初八,雍和宮一共需要煮六大鍋臘八粥。第一鍋,供到各殿的佛像前。其它的分給皇室、王公貴族及百姓,可謂是聲勢浩大。如今,雍和宮又恢復了臘八節(jié)施粥的習俗。</p> <p class="ql-block">過鐘鼓樓,北側各有一座重檐八角攢尖頂碑亭,亭內各立一高三米的巨碑。</p> <p class="ql-block">東八角碑亭: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亭內碑刻滿、漢文字,記錄著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的緣起。</p> <p class="ql-block">西八角碑亭: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亭內碑刻藏、蒙文字,是乾隆皇帝的《雍和宮碑文》,描述了雍和宮的歷史和意義。</p> <p class="ql-block">寺內旗桿掛著黃色的旗幟,黃旗不僅是皇家寺院的重要標志,也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征意義,代表著佛法的莊嚴和神圣。</p> <p class="ql-block">旗座刻有八字:功德芳名,萬山大廈。</p> <p class="ql-block">往前是雍和門,門前香煙繚繞,香客摩肩接踵。</p> <p class="ql-block">雍和門即雍和宮內的天王殿,殿內供奉著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陀神將等。</p> <p class="ql-block">殿內彌勒佛像前供有一對九層木塔,屬雍和宮典藏寶物之一,此塔特別之處在于其供在室內,高3.5米,由紫檀木制作,工藝精湛。九層塔身上鑲貼稱之為“擦擦”的小佛,供274尊,以長壽佛居多。</p> <p class="ql-block">雍和門殿內的韋陀,造像十分精美,韋陀位于天王殿的背后,是以護法的身份作為寺廟和佛塔的守衛(wèi)者。</p> <p class="ql-block">在雍和門和雍和宮之間,有雍和宮的三寶。</p> <p class="ql-block">其一為古銅鼎爐。其最大特色,除了造型精致外,主要是用料絕無僅有。清朝內務府曾收藏有很多元明兩朝古銅器,造辦處用收藏的各種古銅器原料熔化后又鑄造出這古銅鼎爐,可謂是獨一無二,銅爐顏色古樸沉靜。造完這個鼎爐剩的銅,又鑄了雍和門前的那兩個青銅獅子,銅獅腿上披滿鱗片,極富特色。</p> <p class="ql-block">其二為古銅鼎爐前那座重檐四角攢尖頂覆黃琉璃瓦御碑亭,亭內立著乾隆御碑,碑體橫截是一個正方形。碑四面分別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書《喇嘛說》碑文,碑文明確記載了將雍親王府改為喇嘛寺廟的緣由,以及認定藏傳佛教大活佛轉世靈童的方式——“金瓶掣簽”制度的規(guī)則,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其三為雍和宮前的銅鑄須彌山,高達1.5米,立于橢圓形漢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須彌山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據(jù)說是世界的中心。佛經認為,世界的最底層是風輪,其上是水輪,再上是地輪。地輪之上有九山八海,須彌山就在這山海之間。</p> <p class="ql-block">位于雍和門、雍和宮之間,銅鼎前的四體碑亭。</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為雍親王府銀安殿 。乾隆九年(1744年),改廟后為雍和宮廟宇的正殿,稱“雍和宮”殿 。此殿為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七間,單翹重昂斗栱,和璽彩畫,前有月臺,圍以黃、綠、紅琉璃磚花墻,明間上懸雕龍華帶匾 。</p> <p class="ql-block">殿內正北供三尊高近兩米的銅質三世佛像,正中供釋迦牟尼佛,西側供燃燈佛,東側供彌勒佛,兩廂供有十八羅漢像 。雍和宮殿作為雍和宮的正殿,是舉行重要宗教儀式和活動的場所,其建筑的宏偉和佛像的莊嚴,彰顯了它在寺院中的核心地位 。</p> <p class="ql-block">講經殿: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是寺院僧人學修顯宗的場所。正中供宗喀巴大師像,北側供白傘蓋佛母像,南側供綠度母像。</p> <p class="ql-block">密宗殿: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是寺院僧人學修密宗的場所。正中供宗喀巴大師像,南側供饒僧格像,北側供文殊菩薩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轉經輪</p> <p class="ql-block">藥師殿: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是寺院僧人學修藏醫(yī)學的場所。正中供宗喀巴大師像,南側供藥師佛像,北側無量壽佛像。</p> <p class="ql-block">時輪殿: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是寺院僧人學修天文和歷法的場所。正中供宗喀巴大師像。</p> <p class="ql-block">永佑殿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為雍親王胤禛寢殿 。乾隆九年(1744年),改廟后稱為“永佑殿” 。永佑是永遠保佑先帝亡靈之意,因此永佑殿也成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 。</p> <p class="ql-block">永佑殿為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五間,重昂五踩斗栱,前后均為三交六椀棱花門窗,下有龜背紋綠琉璃檻墻,前有三出陛臺階二層 。殿內正中蓮花寶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為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左為藥師佛,右為獅吼佛 。</p> <p class="ql-block">法輪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 ,此殿頂部設五座天窗,窗上置五座鎏金寶頂,體現(xiàn)了藏傳佛教寺院的建筑風格 。</p> <p class="ql-block">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闊七間,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前出軒后抱廈各五間,軒廈均為黃筒瓦歇山卷棚頂 。</p> <p class="ql-block">殿內正中巨大的蓮花臺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銅制佛像,面帶微笑,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 。這尊銅像塑于1924年,耗資20萬銀元,歷時兩年才完成 。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譽為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的五百羅漢山,高近5米,長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細雕鏤而成 。</p> <p class="ql-block">法輪殿是雍和宮的大經堂,是僧人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場所,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文物收藏,使其成為雍和宮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p> <p class="ql-block">東配殿:又稱關帝殿,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供奉關圣帝君(伽藍菩薩)。此外,殿內還供奉著格魯派的首位本尊——大威德金剛,以及四大護法神祇:大黑天、地獄主、吉祥天母和財寶天王。主要祈求忠義誠信、事業(yè)順利,尤其適合經商或職場人士祈福求財,因此也有“財神殿”之稱。</p> <p class="ql-block">西配殿:也叫菩薩殿,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供奉的是木質漆金釋迦佛和八大菩薩。正中供奉釋迦佛,因仿天竺旃檀木制的釋迦牟尼像,故稱旃檀佛。主要祈求學業(yè)有成、金榜題名,適合學生或求學者前來祈福。</p> <p class="ql-block">戒臺樓: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皇帝為迎接六世班禪進京祝壽、受戒而建。</p> <p class="ql-block">戒臺樓位于雍和宮法輪殿的西側,與東側的班禪樓相對,二者建筑制式完全相同。上下均為正方形,上層三間乘三間共九間房,下層五間乘五間共二十五間房,暗合《易經》中“九五之尊”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樓內筑有上下三層的青白石方形石臺,即戒臺,分別象征佛教中眾生居住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戒臺四面均雕鑿有佛龕,一層49龕,二層36龕,三層28龕,共計113龕,每龕中均供奉有椴木雕刻的戒神。</p> <p class="ql-block">戒臺樓見證了乾隆時期漢、藏、蒙等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是清朝多民族團結的重要象征之一。同時,它也見證了雍和宮從王府到行宮再到皇家寺院的演變歷程。</p> <p class="ql-block">雅曼達嘎樓: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正中供大威德金剛像,北側供關圣帝和關平、周倉像,南側供降閻魔護法像。</p> <p class="ql-block">延綏閣:位于雍和宮萬福閣西側,與萬福閣、永康閣共同構成一組建筑群,三座建筑之間以懸空閣道式飛廊相連通,形成獨特的筆架型建筑,宛如仙宮樓闕,具有極高的建筑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萬福閣: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到十五年間(1748 - 1750年) ,建廟初期閣內供奉近一萬尊泥塑佛像,因“佛”“?!卑l(fā)音近似,因此該殿得名“萬福閣” 。</p> <p class="ql-block">萬福閣殿高25米,是雍和宮寺廟建筑群中北端最高的建筑 。萬福閣有飛檐三重,兩旁是永康閣和延綏閣 。兩座樓閣有飛廊連接,崢嶸崔嵬,宛如仙宮樓闕,具有遼金時代的建筑風格 。殿內正中供18米高彌勒菩薩像,佛像主體材質為一根26米白檀木,其中地上18米雕為佛像,地下8米立為基礎 。閣內一層供唐卡《釋迦牟尼佛本生記》41幅 。萬佛閣前東配殿照佛樓內有一金絲楠木佛龕,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條云龍,條條栩栩如生,與法輪殿五百羅漢山、萬福閣彌勒大佛并稱雍和宮“木雕三絕” 。萬福閣的建筑氣勢恢宏,閣內的彌勒大佛和金絲楠木佛龕更是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 。</p> <p class="ql-block">永康閣: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到十五年間(公元1748—1750年)。</p> <p class="ql-block">班禪樓: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系六世班禪大師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后休息之所。</p> <p class="ql-block">昭佛樓:建于清康??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原為乾隆皇帝生母鈕鈷祿氏禮佛之所。</p> <p class="ql-block">綏成殿:綏成殿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 ,是雍和宮中路最北端的建筑,同時也是最后一進殿堂,殿額亦為乾隆御題,“綏成”為成就安泰之意 。綏成殿為黃琉璃筒瓦硬山頂,重檐重樓,上下均出廊,面闊七間,殿前有月臺與萬福閣相連 。綏成殿內正中供奉白傘蓋佛母像,西側供奉白度母像,東側供奉綠度母像 。綏成殿的建筑風格莊嚴肅穆,殿內的佛像造型優(yōu)美,體現(xiàn)了藏傳佛教的獨特藝術魅力 。</p> <p class="ql-block">西順山樓:建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原供奉古印度高僧像,后將其請至綏成殿?,F(xiàn)為寺院僧舍。</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承載了無數(shù)人的信仰和情感 。如今,雍和宮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旅游勝地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它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讓他們在欣賞建筑之美、感受宗教氛圍的同時,也能領略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