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讀程老師文章有感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胡揚(yáng)</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昨天下午,收到程老師推給我的“書評”《大同城墻影像》一文,草看了一遍,今起了個早仔細(xì)賞閱,感慨有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是文字的美,就像我跟任勇先生品酒一樣,酷愛高度白酒,品嘗其甘甜美味。程老師的文學(xué)不敢枉論,但從學(xué)生的視角,享受到了文字的精道、凝練、秀美,一字“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二是結(jié)構(gòu)的美,文章五個章節(jié),除首尾“問誰”、“寄語”,骨架有三,思想性,藝術(shù)性,價值性。從攝影理論,城墻文化和歷史發(fā)展三維,敘述評價了作品。感覺是一篇學(xué)術(shù)論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是精神的美,更值得認(rèn)真學(xué)習(xí)。首先祝賀小川先生,能得到程老師的青睞評價,是成功的,幸福的。同時,也佐證老師的高尚的審美觀和價值觀。為大同發(fā)現(xiàn)和重塑了一份具有史料級文獻(xiàn)。其二,老師的文功底堪稱美酒咖啡,文字像詩像歌,像花像雨,像山像水,是一種文學(xué)享受。文字的精練精準(zhǔn)更令人折服。通篇一個白字漏字沒有,治學(xué)的嚴(yán)謹(jǐn),我得認(rèn)真學(xué)習(xí)了。其三,老師那么大年紀(jì)了,不僅認(rèn)真反復(fù)研讀了影集,深挖作品特點(diǎn)價值,提練主題,整體謀篇,逐字逐句,洋洋灑灑,還查閱了中外攝影理論,吃苦耐勞的精神氣躍然紙上,也令小輩感動。</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注:程琪老師是已故詞作家張枚同夫人,背景歌曲《二十年后再相會》作詞人就是張枚同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此時無聲勝有聲</b></p><p class="ql-block"> ——《大同城墻影像》印象</p><p class="ql-block"> 文/ 程 琪 </p><p class="ql-block"><b>題記:</b>一年前,晉川將這部厚重的“影書”贈予了我。早知他在做這本書,也很想寫點(diǎn)與之有關(guān)的文字,卻因這一年枚同的離世,讓我陷入無邊的黯夜與悲慟之中,故而遲遲未能踐諾。每記起,時覺抱愧。今日終提筆,略述一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他·是誰 </b></p><p class="ql-block"> 他是誰?在如今的大同文化圈子里,這似乎已經(jīng)不是個問題了。</p><p class="ql-block"> 他,劉晉川。職業(yè),神經(jīng)外科醫(yī)生。余業(yè),攝影家。著有影像書冊三部,友人戲曰:“一人、一戲、一城”,三部影書,三個領(lǐng)域,立體地編織出大同這塊地域的人文歷史景觀,亦是為一座城池樹碑立傳。</p><p class="ql-block"> 何止文化圈呵。那天,在他診室,當(dāng)他拿出送我的《大同城墻影像》時,一位中年男子,我身后的那位候診患者,望著那本厚厚的影書說:噢,這就是那本“城墻”呵……我的心突然地悸動了,猶如陽光下鳥兒的翅膀劃過藍(lán)天,碎碎亮亮的閃爍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后來的幾天,我靜靜地翻看著這本厚厚的“影像”。邊看邊想,邊想邊看,透過這沉甸甸的影書,又一次刷新了我對他的認(rèn)知。較之《大同文化人影錄》和《雁北耍孩兒記憶》前兩部,《城墻》一書,歷史、社會、學(xué)術(shù)的意味更趨厚重,就像晉川其人,溫潤又執(zhí)著,熱情又靜好,樸素又內(nèi)涵。</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說,在如今“人手一機(jī)”的網(wǎng)絡(luò)時代,攝影的門坎兒似乎越來越低,仿佛倏忽間就“人人都是攝影家”了,無疑,這也于某種程度上提升了作為“攝影人”的難度。難么?沒什么,難,才有挑戰(zhàn)。于是,我們看到,仍然有這樣一些攝影人在頑強(qiáng)且不知疲倦地奔跑著,艱辛著,跋涉著,創(chuàng)作著,努力挖掘著圖片背后的故事,就像著名導(dǎo)演、攝影家維姆·文德斯所說的那樣,用獨(dú)特的視角、思維方式以及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將自己對社會、對人生、對人性的思考,“共情”到鏡頭前面的大千世界與百態(tài)人生中。</p><p class="ql-block"> 晉川便是這樣的一位“攝影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敏銳·深度·思想</b></p><p class="ql-block"> 這部《城墻》影書,正如晉川所言,他就是想“留住一個城市的記憶與鄉(xiāng)愁”。就是這樣一句溫柔、厚樸且又韌性十足的話語,道出了一個攝影人的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都知道,記憶是人類大腦對客觀事物的信息進(jìn)行編碼、儲存和提取的認(rèn)知過程,只是這個記憶的芯片是需要被時常激活的。在這個“激活喚起”的程序中,文學(xué)藝術(shù)則成為不可替代的力量。這其中,作為視覺藝術(shù)的影視、繪畫與攝影,其功能更顯而易見,也更為直接。</p><p class="ql-block"> 顯然,作為攝影人的晉川深諳其道。在這部《城墻》后記中,他如是說:“2008年5月,大同城墻從南城墻善化寺段開始試修復(fù),我感覺這將是一次大同城墻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必要留住城市的記憶與鄉(xiāng)愁,應(yīng)當(dāng)自覺做一名記錄古城變化的志愿者。于是,大同城墻成為我長期關(guān)注的一個主題。”</p><p class="ql-block"> 可以說,敏銳的洞察力是攝影人的必備與不可或缺。因?yàn)槊翡J,你會洞悉別人尚未領(lǐng)悟的先機(jī);因?yàn)槊翡J,你會抓住頭腦中一閃而過的靈感;因?yàn)槊翡J,你會找到那個最為獨(dú)特且極具創(chuàng)意的角度……不得不說,這部影書的選題、構(gòu)思與思考,均彰顯了晉川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領(lǐng)域是很有些深度的。</p><p class="ql-block"> 眾所周知,無論在歷史、還是藝術(shù)范疇,“城墻”都是一個厚重、且涵義極為深廣、有無限挖掘與探索可能的重大題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比如,被稱作“華夏城墻”、于北緯四十度線上綿延兩萬多公里的中國長城;再比如,建于公元前一百多年前的蘇格蘭“哈德良城墻”,還有巴格達(dá)的“古巴比倫城墻”、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城墻”等等,它們的每一塊磚石、夯土,都在印證著歷史、社會與人類的起落與滄桑,有關(guān)于此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比比皆是,不一而足。終于,在這一“家族”的行列中,我們看到了晉川的《大同城墻影像》,這對被譽(yù)為“三代京華兩朝重鎮(zhèn)”的大同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值得一提的文化現(xiàn)象。它是迄今為止,較為完整地紀(jì)錄與編撰了大同城墻百年滄桑的一部重要文獻(xiàn),它用“無聲勝有聲”的鏡頭語言,敘述了大同城墻的前世今生、涅槃與重生。所以,很慶幸,大同城墻遇到了晉川,以及他的一眾同行們,也終于,有了我們手中這本厚厚的《城墻》影書。</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晉川記錄文化遺產(chǎn)的《雁北耍孩兒記憶》是“點(diǎn)”,采擷《大同文化人影錄》是社會人生的“面”,那么這部《大同城墻影像》則可稱其為“線”,一條長長的穿越歲月與朝代更迭歷史的線,將厚重的歷史、時代的變遷、滄桑與新生具象地呈現(xiàn)給人們。</p><p class="ql-block"> 就此而言,晉川的“雄心”不可謂不大,“志向”不可謂不高遠(yuǎn),其敏銳的捕捉與堅持,著實(shí)令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敏銳·深度·思想</b></p><p class="ql-block"> 這部《城墻》影書,正如晉川所言,他就是想“留住一個城市的記憶與鄉(xiāng)愁”。就是這樣一句溫柔、厚樸且又韌性十足的話語,道出了一個攝影人的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都知道,記憶是人類大腦對客觀事物的信息進(jìn)行編碼、儲存和提取的認(rèn)知過程,只是這個記憶的芯片是需要被時常激活的。在這個“激活喚起”的程序中,文學(xué)藝術(shù)則成為不可替代的力量。這其中,作為視覺藝術(shù)的影視、繪畫與攝影,其功能更顯而易見,也更為直接。</p><p class="ql-block"> 顯然,作為攝影人的晉川深諳其道。在這部《城墻》后記中,他如是說:“2008年5月,大同城墻從南城墻善化寺段開始試修復(fù),我感覺這將是一次大同城墻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必要留住城市的記憶與鄉(xiāng)愁,應(yīng)當(dāng)自覺做一名記錄古城變化的志愿者。于是,大同城墻成為我長期關(guān)注的一個主題?!?lt;/p><p class="ql-block"> 可以說,敏銳的洞察力是攝影人的必備與不可或缺。因?yàn)槊翡J,你會洞悉別人尚未領(lǐng)悟的先機(jī);因?yàn)槊翡J,你會抓住頭腦中一閃而過的靈感;因?yàn)槊翡J,你會找到那個最為獨(dú)特且極具創(chuàng)意的角度……不得不說,這部影書的選題、構(gòu)思與思考,均彰顯了晉川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領(lǐng)域是很有些深度的。</p><p class="ql-block"> 眾所周知,無論在歷史、還是藝術(shù)范疇,“城墻”都是一個厚重、且涵義極為深廣、有無限挖掘與探索可能的重大題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比如,被稱作“華夏城墻”、于北緯四十度線上綿延兩萬多公里的中國長城;再比如,建于公元前一百多年前的蘇格蘭“哈德良城墻”,還有巴格達(dá)的“古巴比倫城墻”、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城墻”等等,它們的每一塊磚石、夯土,都在印證著歷史、社會與人類的起落與滄桑,有關(guān)于此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比比皆是,不一而足。終于,在這一“家族”的行列中,我們看到了晉川的《大同城墻影像》,這對被譽(yù)為“三代京華兩朝重鎮(zhèn)”的大同而言,無疑是一個很值得一提的文化現(xiàn)象。它是迄今為止,較為完整地紀(jì)錄與編撰了大同城墻百年滄桑的一部重要文獻(xiàn),它用“無聲勝有聲”的鏡頭語言,敘述了大同城墻的前世今生、涅槃與重生。所以,很慶幸,大同城墻遇到了晉川,以及他的一眾同行們,也終于,有了我們手中這本厚厚的《城墻》影書。</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晉川記錄文化遺產(chǎn)的《雁北耍孩兒記憶》是“點(diǎn)”,采擷《大同文化人影錄》是社會人生的“面”,那么這部《大同城墻影像》則可稱其為“線”,一條長長的穿越歲月與朝代更迭歷史的線,將厚重的歷史、時代的變遷、滄桑與新生具象地呈現(xiàn)給人們。</p><p class="ql-block"> 就此而言,晉川的“雄心”不可謂不大,“志向”不可謂不高遠(yuǎn),其敏銳的捕捉與堅持,著實(shí)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唯一·厚重·價值 </b></p><p class="ql-block"> 攝影,看起來是空間藝術(shù)。但又不僅僅是,那鏡頭中顯示出來的畫面其實(shí)又凝聚著時間,凝聚著彼時彼刻“它”的存在,它與世界的關(guān)系。所以,每一幅照片,都是時間與空間的藝術(shù)。它記錄了那一時間那一空間發(fā)生的一切,它們是獨(dú)一無二的。也因此,每一幅照片便因這“一次”拍攝,成為永恒。</p><p class="ql-block"> 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墻》這部影書的出現(xiàn)以及它的意義,便不言而喻了。</p><p class="ql-block"> 晉川說:“我是一名醫(yī)務(wù)工作者,也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作為大同人,記錄城市變遷和城墻故事,雖然不是我的本職工作,但是能夠利用業(yè)余時間為這座自己生活的城市留下點(diǎn)滴文化記憶,我深感是件有意義和非常幸運(yùn)的事情?!?lt;/p><p class="ql-block"> 影書中,從P99—P204,用全書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記錄和呈現(xiàn)了與生活同步的大同城墻修復(fù)工程。這些凝聚著時間與空間的一幅幅作品,都有著藝術(shù)、史學(xué)與史料的價值。因?yàn)?,那每一次定格都是“唯一”,是那時那刻天地間的“唯一”。而這每一個“唯一”,在定格的瞬間,同時也凝固了一段歷史。</p><p class="ql-block"> 請看,在《城墻》的P105中,一鍬揚(yáng)出的虛土被定格在不很湛藍(lán)的天空下,這是2008年5月晉川拍攝“大同南城墻善化寺段內(nèi)側(cè)165米開始試驗(yàn)性修復(fù)”的照片。這幅畫面的捕捉與定格真的是獨(dú)具匠心了。那應(yīng)該是大同城墻修復(fù)工程的“第一鍬土”,在那一鍬虛土揚(yáng)出的瞬間,其實(shí)是打開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結(jié)點(diǎn)。很慶幸,這一時刻被晉川記錄下來了。</p><p class="ql-block"> P137中,即將修復(fù)完工的東城墻,巍峨雄峻,肅穆莊嚴(yán),整體深灰色的沉穩(wěn)色調(diào)中,一抹夕陽投射在城墻背后的一座樓上,那漸次消長的暗紅,仿佛畫龍點(diǎn)晴的一筆,讓深灰色的肅穆更顯厚重,卻又不失鮮活,也讓屹立的城墻更顯恢宏,甚至多了磅礴的大氣。</p><p class="ql-block"> 還有,P240、241頁中,那嵌入在修復(fù)城墻之中的明代城墻的石條、石方和城磚,那歷經(jīng)滄桑的面目,多像一位歷史的老者,默默地站在那里,述說著,證明著……</p><p class="ql-block"> 彩色攝影之父彼特·特納曾說,“你必須讓觀看照片的人以某些方式完成它。你應(yīng)該提供他們一顆種子,讓其成長并打開他們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竊以為,上述照片中的那“一鍬土”、“一抹夕陽”、一塊塊“石條與城磚”,不僅“獨(dú)一無二”,而且更像是特納所說的“一粒種子”,從思想與藝術(shù)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聯(lián)想的無限空間。也因此,它們的“唯一”屬性,決定了它的歷史價值,且這種價值將隨時間的推移與前行日漸彌深,更?,F(xiàn)其稀缺與厚重,這也正是這本《城墻》影書所具有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在路上·執(zhí)著·追求</b></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在《題石頭記》中曾深有感慨地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我想,晉川大約是很解“其中味”的。聽聞在與讀者見面會上,他曾幾次哽咽,情不自禁地閃出淚花,他一定是又想起了這十?dāng)?shù)年的艱辛吧。</p><p class="ql-block"> 從2008年起,晉川便于工作之余,開始了有關(guān)“城墻之旅”的跋涉。</p><p class="ql-block"> 他說:“從鏟除第一鍬雜草和虛土,到城墻修復(fù)合龍,再到今日大同古城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賓朋,歷時十余年,無論春夏秋冬,還是酷暑嚴(yán)寒,無數(shù)個黎明和傍晚,城墻四周、城墻上、腳手架上、高樓頂上,都留下了我的足跡和汗水。我用鏡頭記錄下百姓生活和城墻變遷的一個個瞬間,也見證了這段難忘的歲月?!饕槐居跋駥]嫞蔀槲覙I(yè)余生活的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漫長艱辛的過程,也是一次學(xué)習(xí)大同歷史、古代建筑、傳統(tǒng)文化、文化遺產(chǎn)保護(hù)與修復(fù)等諸方面知識的機(jī)會,也因此我體會到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建筑藝術(shù)之美,并為這份愛去努力實(shí)現(xiàn)心中的夢想?!?lt;/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他的這種艱辛。從認(rèn)識晉川的那天起,便被他對攝影的執(zhí)著與追求所感動。我在評說《雁北耍孩兒記憶》中曾提到過,2013年,當(dāng)他于在京參加學(xué)術(shù)會議期間,從西五環(huán)的蘋果園穿越了十一個環(huán)路,抵達(dá)我家所在的東六環(huán)時,我忽然就對這位初次見面的外科醫(yī)生有了熟悉的好感,仿佛我們已經(jīng)認(rèn)識了很久。我想,是他對攝影藝術(shù)的執(zhí)著與追求打動了我吧。</p><p class="ql-block"> 因?yàn)閳?zhí)著,所以熱情,癡迷;因?yàn)閳?zhí)著,所以忘我,投入,不懼艱辛與勞苦。</p><p class="ql-block"> 晉川說:“一本好書的呈現(xiàn)和選題、作者、設(shè)計、編輯、制作、經(jīng)費(fèi)等諸多因素有關(guān),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把控不好都會使作品大打折扣。最后只有讀者、歷史認(rèn)可才能算是好書。我的每一部書都投入了極大和持久的熱情,始終本著對歷史、對讀者負(fù)責(zé)的態(tài)度,竭盡全力?!?lt;/p><p class="ql-block"> 因?yàn)橛袎粝胍罚@艱辛便充滿了快樂。就像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駝隊與馬幫漢子們,艱難地跋涉著,痛并快樂著。</p><p class="ql-block"> “在路上”總是能激發(fā)出常態(tài)下不可能迸發(fā)的靈犀與感覺。 因?yàn)椤霸诼飞稀钡囊饬x,不僅指時間和空間層面,更有著社會的、哲學(xué)的、生命的意味。某種意義上說,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在路上”發(fā)生并完成的。不是嗎?地球自轉(zhuǎn)且繞著太陽轉(zhuǎn),月亮又繞著地球轉(zhuǎn),太陽系則在銀河系里轉(zhuǎn)……沒有誰不是“在路上”。生活是一條路,人生是一條路,生命也是一條路,你、我、他,我們,永遠(yuǎn)都“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鳳凰衛(wèi)視曾做過一檔《中國江河水》專題欄目,開場便是王寶和他的“正午陽光”樂隊?wèi)驯Ъ?,由遠(yuǎn)及近、又由近及遠(yuǎn)地踏歌而行,他們唱著——</p><p class="ql-block"> 一條路,遙遠(yuǎn)又漫長</p><p class="ql-block"> 一條路,充滿了希望</p><p class="ql-block"> 在前方,有一縷陽光</p><p class="ql-block"> 那是我,追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想像中,晉川似乎就行走在“正午陽光”的樂隊中,堅實(shí)而執(zhí)著地走著——</p><p class="ql-block"> 在前方,有一縷陽光</p><p class="ql-block"> 那是我,追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晉川就是這樣一位執(zhí)著、堅韌地追逐著夢想,為大同這座城樹碑立傳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的下一部影書會是什么呢?很期待。</p><p class="ql-block"> 寫于2025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