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眷村探訪筆記 <p class="ql-block">文字 落寞</p><p class="ql-block">攝影 吉兒 落寞</p><p class="ql-block">美篇號 49085271</p><p class="ql-block">地點 左營眷村</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 電影花樣年華主題曲</p> <p class="ql-block">讀著余光中的那一枚小小郵票的鄉(xiāng)愁,我們長大了,而且漸漸老去。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一次我們終于可以到海峽的那一頭看看對岸眷村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住在臺南搭乘捷運高雄線,順道中途在左營下車去探訪心中神秘的眷村。國民黨軍潰敗逃到臺灣,眷村就是他們的棲身之地 ,他們在這里生活,他們的下一代在這里成長,走進左營,好像走近了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左營眷村一個漸漸消失的坐標(biāo),一段消逝的故事,卻印刻了一代人的記憶,她不僅僅是一個生活的社區(qū),而是一段人生、一段歷史沉淀在生活里揮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城墻,斑駁的墻體寂靜沉默,她無言講述著這個<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只是歷史齒縫間剔不凈的殘渣的眷村的故事。一路上其實</span>幾乎遇不到一個人,你站在城門口,當(dāng)我舉起手機時,仿佛自己是站在歷史的缺口,城墻的那頭或許正在上演1949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水泥墻上最后一道褪色的番號,正被爬山虎翻譯成蔓生的疑問,那扇鐵門后是揉皺的山東口音與四川辣椒,在鋁鍋里燉煮著鄉(xiāng)愁。那個廚房的紗窗網(wǎng)住了半個世紀(jì)的油煙,那塊懸掛在空中已經(jīng)風(fēng)干的臘肉,就像地理課上突然沉默的省份,像課本里被橡皮擦去的邊界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探訪左營眷村遺址,仿佛踏入一部凝固的“鄉(xiāng)愁紀(jì)錄片”,</span>我知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眷村消失的不僅是建筑的拆除,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終結(jié),</span>城墻外那些平地而起的高樓正在書寫著眷村的今天,鄧麗君、林青霞這些眷村走出來的歌星、影星也都已經(jīng)成為了往昔。</p> <p class="ql-block">離開眷村走過綠油油的青草地,城墻里面的故事隨風(fēng)飄散?;蛟S眷村消失不是終點,而是鄉(xiāng)愁的另一種形態(tài),她在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里,她是一段旋律、一本小說,或許她只是從地理坐標(biāo)變成了眷村人心中那堵“會呼吸的墻”,成了余光中詩里的一灣淺淺的海峽,</p> <p class="ql-block">附注</p><p class="ql-block">臺灣眷村有很多,左營眷村是規(guī)模最大的海軍眷村,位于高雄市左營區(qū),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眷村之一,承載著1949年后百萬軍民渡海來臺的離散記憶。這里曾聚居著來自中國各省的軍眷,在竹籬笆圍起的小世界里,南北飲食、方言、習(xí)俗相互交融,形成獨特的“眷村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