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墨痕猶溫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在阜成門內(nèi)遇見魯迅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郝秀琴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穿過北京阜成門內(nèi)大街的喧囂,我站在魯迅博物館門前,恍若隔世。這座青磚灰瓦的建筑群,像一座精神的堡壘,靜靜守護(hù)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最深邃的靈魂。我此行的目的,與其說是參觀,不如說是一次朝圣——去觸摸那個以筆為劍的靈魂留下的溫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進(jìn)魯迅博物館,仿佛穿越了時空,來到那個風(fēng)雨飄搖、動蕩不安的年代。第一眼看到臺面上擺著魯迅的資料,我拿了一份,然后,就到簽字臺前排隊(duì)在資料的空頁上加蓋魯迅的四枚簽印圖章,拿起紅色的印章,心里突然涌動著無盡的激動。我身邊一位大學(xué)生模樣的女孩正興奮地用雙手把蓋著圖章的資料捧在胸前,她睫毛上還掛著參觀《紀(jì)念劉和珍君》展區(qū)時的淚痕,這種對先生的無限崇敬,或許正是魯迅精神在當(dāng)代的最佳延續(x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的燈光柔和地打在玻璃展柜上,那些泛黃的手稿、磨損的鋼筆、褪色的照片,將魯迅先生的一生徐徐展開。我看到了他少年時的讀書筆記,還有那些在動蕩歲月中寫下的激昂文字。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先生的思想與情感,讓我感受到了他那顆為民族、為人民而跳動的心。 我駐足于《狂人日記》的手稿前,那力透紙背的筆跡仿佛仍在跳動,每一個字都像一把鋒利的手術(shù)刀,剖開封建禮教的虛偽表皮。我仿佛能聽到先生的吶喊,這聲音喚醒了無數(shù)沉睡的靈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震撼的是魯迅的藏書室復(fù)原場景。近萬冊中外書籍整齊排列,日文、德文、俄文原版書上的批注密密麻麻。這位文學(xué)巨匠的閱讀量之大、涉獵之廣,徹底顛覆了我對“文學(xué)家”的刻板想象。他不僅是創(chuàng)作者,更是孜孜不倦的思想盜火者,那些外文書籍上的批注,記錄著一個東方知識分子如何在全球視野中尋找救國良方。特別是德文版《資本論》書頁間夾著自制的櫻花書簽;還有1936年秋,先生在此校完《海上述林》最后一頁,那個用鋼筆抵住肋骨的姿勢,永遠(yuǎn)凝固在了時空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館里,《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彷徨》……在玻璃展柜里,再次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為追求真理不惜獻(xiàn)出自己年輕生命的劉和珍、那個活潑可愛與先生有著深厚友誼的少年閏土、命運(yùn)多舛的祥林嫂、“精神勝利法”的代表人物阿Q、一生追求功名,卻始終不得志的孔乙己……浮現(xiàn)在眼前,我看到了先生在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時所經(jīng)歷的艱難與掙扎,也看到了他那顆始終不屈的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另一個展廳,一面互動墻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屏幕上滾動著魯迅名言,游客可以點(diǎn)擊選擇最觸動自己的語句。我看到“<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實(shí)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b>句話被點(diǎn)擊得最多,紅色的愛心標(biāo)記不斷跳動。這種跨越百年的精神共鳴,讓博物館的玻璃展柜都震顫起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魯迅生平展廳出來,穿過丁香樹搭起的綠色長廊,來到先生的故居。推開那扇黑漆大門,時光仿佛倒流。前院的棗樹已逾百年,枝干遒勁,據(jù)說魯迅常在樹下會客。我輕撫粗糙的樹皮,想象當(dāng)年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激揚(yáng)文字。</p><p class="ql-block"> 故居的格局保持著原貌,三進(jìn)四合院的規(guī)制透著老北京的風(fēng)韻。那張舊書桌,那把椅子,還有那些簡單的家具,都在訴說著先生的生活。我站在先生曾經(jīng)站過的地方,頓時感受到了一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仿佛又看到先生伏案疾書的身影,聽到他與家人、朋友交談的聲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居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也充滿了思想的火花。在院子里,我看到了先生親手種植的花草樹木,它們依然生機(jī)勃勃,仿佛在訴說著先生的不朽。我想,這些植物也見證了先生的喜怒哀樂,見證了他為國家和民族所付出的一切。雖然時代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先生的精神依然在這里延續(xù)。</p><p class="ql-block"> 最觸動我的是后院的工作室。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間里,一張書桌、一把藤椅、一盞煤油燈,構(gòu)成了魯迅的創(chuàng)作宇宙。我凝視著桌面上仿制的硯臺和毛筆,突然明白為何魯迅的文字總帶著血性——這狹小空間里的孤獨(dú)思考,需要何等強(qiáng)大的精神力量來支撐。窗外的白楊沙沙作響,仿佛仍在訴說那個不眠的文人如何"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夕陽西下時,我在博物館的"魯迅語錄林"中漫步。金屬鏤空雕刻的名言在光影交錯中投下斑駁的影子,宛如思想在時間長河中的投影。一位老者正在給孫子講解“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含義,孩子似懂非懂地點(diǎn)頭。這個畫面讓我頓悟:魯迅精神的傳承,從來不是簡單的膜拜,而是代際之間的思想接力。</p><p class="ql-block"> 在歷史的長河中,魯迅先生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以其犀利的筆觸和深邃的思想,照亮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道路。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xué)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用自己的筆喚醒了無數(shù)人,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自己的理念。在當(dāng)今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先生的精神指引。先生的筆下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暮肋~,更有“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壯志。他的精神如同一座燈塔,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離館前,我在留言簿上寫下感受:“在這里,我觸摸到了思想的溫度?!钡拇_,這次探訪讓我理解的魯迅,不僅是教科書里的文學(xué)符號,更是一個在黑暗中執(zhí)火前行的真實(shí)靈魂。他的故居不是供人瞻仰的遺跡,而是一處永遠(yuǎn)的精神現(xiàn)場,持續(xù)向每個造訪者發(fā)出思想的邀約。當(dāng)我們走出博物館,帶走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顆被喚醒的心。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b>”真正的寫作,正是這般既熱愛又清醒的姿態(tài),這或許就是對先生最好的紀(jì)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郝秀琴,網(wǎng)名止水孤魚,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中國詩詞協(xié)會理事。實(shí)力派女作家,詩人。畢業(yè)于內(nèi)蒙古大學(xué)新聞傳播學(xué)院2009級文學(xué)研究班。</p><p class="ql-block">著有長篇小說《倒流水》(上中冊)《雪倫花》《孤獨(dú)的羊城》《參商情緣》《直銷難民》《血之夢》《浮云若夢》。散文集《漂泊羊城》《色彩流動的河》《等你,在最初的地方》《韶華之約》《六合琴聲》《隆盛莊記憶》及詩歌集《杯底世界》等15部著作。親自主編隆盛莊系列叢書12部(16本)。多次榮獲國家、省、市文學(xué)大獎。</p><p class="ql-block">多部作品被國家圖書館、現(xiàn)代文學(xué)館、清華、北大、哈佛大學(xué)、普林斯頓、麻省理工等名校圖書館收藏,還被世界五大圖書館之一的紐約公共圖書館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美篇編輯:止水孤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美篇插圖:止水孤魚攝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