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花叢之中,一只交嘴雀輕盈地跳躍,它斑斕的羽翼在陽光下閃爍著靈動的光芒。微風拂過,花香四溢,交嘴雀時而啄食花瓣上的露珠,時而歡快鳴叫,仿佛在與花兒低語,又似在訴說春日的秘密。這一幕,宛如一幅生機盎然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交嘴雀</p><p class="ql-block">[jiāo zuǐ què]</p><p class="ql-block">雀形目燕雀科交嘴雀屬的統(tǒng)稱</p><p class="ql-block"> 交嘴雀(學名:Loxia)又名交喙鳥、青交嘴,是雀形目1</p><p class="ql-block">燕雀科交嘴雀屬的統(tǒng)稱,該屬分為紅交嘴雀、白翅交嘴雀,主要生活在松林地帶,在中國見于東北南部以至長江下游及西南、西北部以至新疆等地。喜歡在魚鱗云杉至臭冷杉林和黃花落葉松-白樺林中生活,經(jīng)常結(jié)群游蕩。</p> <p class="ql-block">形態(tài)特征</p><p class="ql-block"> 交嘴雀的翅膀和尾巴是黑褐色的,身體其他部分是美麗的紅色,交嘴雀的嘴長相奇特,上下嘴不能像其他鳥類那樣合在一起,而是互相交叉著,而且嘴尖分別向上下伸出來很長。</p> <p class="ql-block">交嘴雀</p><p class="ql-block">[jiāo zuǐ què]</p><p class="ql-block">雀形目燕雀科交嘴雀屬的統(tǒng)稱</p><p class="ql-block">交嘴雀(學名:Loxia)又名交喙鳥、青交嘴,是雀形目1</p><p class="ql-block">燕雀科交嘴雀屬的統(tǒng)稱,該屬分為紅交嘴雀、白翅交嘴雀,主要生活在松林地帶2</p><p class="ql-block">,在中國見于東北南部以至長江下游及西南、西北部以至新疆等地。喜歡在魚鱗云杉至臭冷杉林和黃花落葉松-白樺林中生活,經(jīng)常結(jié)群游蕩。</p><p class="ql-block">別名</p><p class="ql-block">交喙雀、青交嘴3</p><p class="ql-block">中文學名</p><p class="ql-block">交嘴雀</p><p class="ql-block">拉丁學名</p><p class="ql-block">Loxia3</p><p class="ql-block">界</p><p class="ql-block">動物界</p><p class="ql-block">門</p><p class="ql-block">脊索動物門Chordata1</p><p class="ql-block">亞門</p><p class="ql-block">脊椎動物亞門</p><p class="ql-block">綱</p><p class="ql-block">鳥綱Aves1</p><p class="ql-block">目</p><p class="ql-block">雀形目Passeriformes1</p><p class="ql-block">科</p><p class="ql-block">燕雀科Fringillidae3</p><p class="ql-block">屬</p><p class="ql-block">交嘴雀屬Loxia3</p><p class="ql-block">分布區(qū)域</p><p class="ql-block">溫帶森林</p><p class="ql-block">展開</p><p class="ql-block">科普中國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p><p class="ql-block">審閱專家 侯建華 </p><p class="ql-block">其他貢獻者</p><p class="ql-block">相關(guān)星圖</p><p class="ql-block">中國鳥的種類</p><p class="ql-block">共55個詞條</p><p class="ql-block">1.3萬閱讀</p><p class="ql-block">潛鳥</p><p class="ql-block">潛鳥是潛鳥目潛鳥科動物的統(tǒng)稱。潛鳥屬5種:黑喉潛鳥、普通潛鳥、太平洋潛鳥、紅喉潛鳥、黃嘴潛鳥(或稱白嘴潛鳥)。潛鳥身體呈圓筒形,兩性相似;嘴強直而側(cè)扁,先端較尖;鼻孔呈窄的裂縫狀,其上有革質(zhì)膜,潛水時能關(guān)閉,以防止水進入;頭較圓,頸長而粗;翅尖而窄,初級飛羽11枚,其中第一枚初級飛羽退化;尾短而硬,幾乎全為尾覆羽所掩蓋,尾羽18-20枚;全身羽毛厚而密,且較短硬,上體灰褐色,下體白色;腳位于體后部,時較長,裸露無羽,前面被以網(wǎng)狀鱗;腳具4趾,前面3趾間具全踐,后趾短小,位置略較前3趾為高。潛鳥廣泛分布于北半球寒帶和溫帶水域,中國分布于東部和東南沿海一帶,棲息于沿海、湖泊、江河等開闊水域。潛鳥是典型的水棲鳥類,除繁殖期到陸上營巢產(chǎn)卵外,幾乎從不登陸,善游泳和潛水,游泳時能將身體完全沉于水中,僅露頭在水面,起飛較困難,需要兩翅在水面拍打。潛鳥主要以魚為食,同時也吃甲殼類動物、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兩棲動物和植物。潛鳥繁殖期為5-8月,每窩產(chǎn)卵1-2枚,偶爾多至3枚。潛鳥由于高度特化以適于游泳,因而無法在陸地上行走自如。它們是世界上最嫻熟的潛水者之一。</p><p class="ql-block">松雞</p><p class="ql-block">松雞是雞形目雉科松雞屬鳥類。鈍圓的尾能如火雞般豎起成扇形。上體輝紫,胸部輝綠,紅色肉瘤成眉塊。雄雞蹄叫時尾及喉部羽毛豎起。褐色,重雜黑色、灰色及白色。虹膜為深褐,嘴為黑色,腳著灰色羽。在外形上,松雞科與雞和鷓鴣相似。在體型大小上,它們介于鴿和雁之間。松雞科與其他雞形目鳥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它們足部覆羽、鼻孔獨特以及不長距。松雞主要分布在蘇格蘭、北歐、亞洲北部。在亞洲罕見,分布于新疆及西北部阿爾泰山山脈,海拔3200-4400米的針葉林。多棲息于雪洞中,可以抵御嚴寒;以低能量但數(shù)量豐富的冬季食物為食;有大勺嗪囊和砂囊,可用以儲存大量的食物;攝入砂粒,以幫助研磨。松雞的很多種類在20世紀數(shù)量下降,分布范圍縮小。如在中歐和北美東部的大片地區(qū),已看不到松雞的身影。在林棲性種類中,由于棲息地遭大肆砍伐,其數(shù)量正大范圍急劇下降。相比之下,苔原種類因棲息地偏遠,仍占據(jù)著大部分原始的分布區(qū),數(shù)量相對穩(wěn)定。松雞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認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p><p class="ql-block">旋木雀</p><p class="ql-block">旋木雀(學名:Certhia familiaris)是旋木雀科旋木雀屬的一種動物。小型鳥類,體長12~15厘米,平均重10克。嘴長而下曲,上體棕褐色具白色縱紋,腰和尾上覆羽紅棕色,尾黑褐色,外翈羽緣淡棕色,翅黑褐色,翅上覆羽羽端棕白色,飛羽中部具兩道淡棕色帶斑。下體白色。尾為很硬且尖的楔形尾,似啄木鳥,可為樹上爬動和覓食起支撐作用。相似種高山旋木雀尾具橫斑,下體較灰棕,二者區(qū)別明顯,易于識別。主要棲息于山地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和次生林。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期后亦常見呈3~5只的家族群。沿樹干呈螺旋狀攀緣,以尋覓樹皮中的昆蟲,如此往復不停,性極活躍,每天從黎明到黃昏活動時間長達15~16個小時,其間不斷有短暫的休息,棲息時用利爪和堅硬的尾羽支撐身體。飛行能力不佳,更擅長在樹干上垂直攀爬。通常聚集于成熟林或有茂密老成大樹的公園林地。</p><p class="ql-block">查看更多</p><p class="ql-block">技藝型的觀賞鳥</p><p class="ql-block">共8個詞條</p><p class="ql-block">2.9萬閱讀</p><p class="ql-block">黃雀</p><p class="ql-block">黃雀,是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屬鳥類。雄鳥額至頭頂黑色,羽緣綴黃綠色,貫眼紋黑色;頭頸側(cè)余部綠黃色,后頸和肩背為橄欖黃綠色;腰鮮黃色;尾羽黑褐色;下體頦和喉中央黑色,喉側(cè)、頸側(cè)、胸至上腹鮮黃色,其余下體白色;兩脅和尾下覆羽略綴暗色縱紋;雌鳥似雄鳥;但體色較暗淡,頭頂無黑色,頭頂至背為灰橄欖黃色;腰黃綠色,上體均綴有暗色縱紋;下體為蒼淡的灰黃色,頦、喉和頸側(cè)泛黃,胸脅部綴有暗色粗縱紋。黃雀在中國東北北部和江蘇鎮(zhèn)江為繁殖鳥;東北南部、內(nèi)蒙古東部、河北、河南、山東和江蘇為旅鳥,少數(shù)為冬候鳥;在浙江、福建、廣東、臺灣及四川南充、萬縣和貴州惠水等地為冬候鳥;南歐至埃及,東至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廣大地區(qū)亦有分布。棲息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帶,秋季和冬季多見于平原地區(qū)或山腳林帶避風處。以多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兼主食赤楊、樺木、榆樹、松樹及裸子植物的果實、種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薊草、中葵等雜草種子以及少量昆蟲。繁殖期在5-7月,窩卵數(shù)為5-6枚,雌鳥孵卵,孵化期約為13天。壽命可達8-10年。黃雀是中國有名的籠鳥之一。其羽色鮮麗,姿態(tài)優(yōu)美,并有委婉動聽的歌聲,又易于馴養(yǎng),因而為人們所喜愛,故而南北各地都在春秋兩季捕養(yǎng)它。并能啄食大量害蟲和野生草子,有益于農(nóng)林。黃雀具有保護價值,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0年8月1日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p><p class="ql-block">蠟嘴雀</p><p class="ql-block">蠟嘴雀(學名:Eophona spp.)是燕雀科蠟嘴雀屬鳥類的統(tǒng)稱。共2種,中型鳥類,體長17-24厘米。嘴甚強厚,上嘴后伸至骨質(zhì)眼眶前緣之后,下嘴的底緣幾乎為直線,上嘴的嘴緣在近嘴角處不具缺刻或波狀彎曲,內(nèi)側(cè)初級飛羽和外側(cè)次級飛羽羽端不呈方形或波狀。蠟嘴雀分布于中國、俄羅斯、日本和朝鮮半島;在中國分布于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和西南廣大地區(qū)。蠟嘴雀秋冬季常結(jié)群遷徙,飛行迅速,常在地上或樹上覓食果實、種子和芽,繁殖期也食少量昆蟲,春季開始成對生活,并營巢繁殖,這時的鳴叫婉轉(zhuǎn)動聽。蠟嘴雀是比較常見和為人們喜愛的籠鳥,經(jīng)馴養(yǎng)后能作銜旗、銜假面具和空中取彈等各種表演,在秋季漂泊時期可適當捕捉以供觀嘗。在林區(qū)又啄食大量害蟲及草子,對林業(yè)及農(nóng)業(yè)也有一定益處。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無危(LC)。</p><p class="ql-block">金翅雀</p><p class="ql-block">金翅雀(學名:Chloris sinica)是燕雀科、綠金翅雀屬的小型鳥類。體重約19克,體長12-14厘米。因身體的羽毛總體上呈淡黃色或灰褐色,翅膀為金黃色,故名金翅雀。嘴細直而尖,基部粗厚,頭頂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紋,腰金黃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黃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塊大的金黃色塊斑,無論站立還是飛翔時都醒目。成體雄鳥頂冠及頸背為灰色,背為純褐色,翼斑、外側(cè)尾羽基部及臀為黃色。雌鳥顏色較暗,幼鳥顏色較淡,縱紋較多。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和平原等開闊地帶的疏林中,也出現(xiàn)于城鎮(zhèn)公園、果園、苗圃、農(nóng)田地邊和村寨附近的樹叢中或樹上;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jié)也成群。金翅雀羽色華麗,鳴聲清脆輕柔,音韻美妙。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草籽等為食;繁殖期為3-8月,1年繁殖1-2窩,每窩產(chǎn)卵4-5枚,孵化期為12-14天。分布于中國、蒙古、俄羅斯薩哈林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和朝鮮等地。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無危(LC)。列入中國《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年)》。</p><p class="ql-block">查看更多</p><p class="ql-block">外觀型的觀賞鳥</p><p class="ql-block">共11個詞條</p><p class="ql-block">4.5萬閱讀</p><p class="ql-block">紅嘴藍鵲</p><p class="ql-block">紅嘴藍鵲(學名:Urocissa erythroryncha),別名山鵲、長尾鵲,是鴉科藍鵲屬的一種觀賞性較強的大型鳴禽。該物種為體長54~65cm,頭、頸、喉和胸黑色,頭頂至后頸有一塊白色至淡藍白色或紫灰色塊斑,其余上體紫藍灰色或淡藍灰褐色。尾長呈凸狀,具黑色亞端斑和白色端斑。下體白色。虹膜為橘紅色,喙和跗跖呈鮮艷的猩紅色。紅嘴藍鵲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區(qū)、尼泊爾、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中南半島以及中國等國家和地區(qū),主要生活在山區(qū)的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次生林等多種森林類型中,也可以見于竹林、林緣疏林以及村旁和田邊的樹上。這是一種雜食性鳥類,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主,尤其是農(nóng)林害蟲,約占其食物總量的80%以上,但也吃各種樹木和灌木的果實與種子。紅嘴藍鵲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且在樹木種子傳播、蟲害防治以及維持自然生態(tài)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鑒于其重要生態(tài)作用,紅嘴藍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yè)局發(fā)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名錄》。由于其分布范圍廣泛且種群趨勢相對穩(wěn)定,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在2016年將紅嘴藍鵲評估為無危(LC)物種。</p><p class="ql-block">黃鸝屬</p><p class="ql-block">黃鸝屬(學名:Oriolus):是雀形目、黃鸝科的1屬。共有32種。中型鳴禽。喙長而粗壯,約等于頭長,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蓋以薄膜;翅尖長;尾短圓,跗跖短而弱。體羽鮮麗,多為黃、紅、黑等色的組合,雌鳥與幼鳥多具條紋。模式種為金黃鸝。主要生活在溫暖地區(qū)的闊葉林中。黃鸝屬大部分是留鳥,也有一部分遷徙,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冬季會集小群。樹棲性。鳴聲洪亮悅耳。膽小,一般不顯露于樹頂或其他林木的外面,但能聽到它響亮、優(yōu)美、悅耳的鳴聲判斷出它的所在,喜歡在林地、花園等處覓食。主要以昆蟲、植物的種子和果實等為食。黃鸝屬在春天進行繁育,繁殖期間,雄鳥和雌鳥會共同在水平枝杈間以樹皮、麻類纖維、草莖等在水平枝杈間編成吊籃狀懸巢,產(chǎn)卵3-5枚,主要由雌鳥孵化,孵化期13-15天。分布于歐、亞非、澳洲的溫帶和熱帶地區(qū)。中國有1屬6種。常見如黑枕黃鸝,俗稱黃鶯,在中國為夏候鳥。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CR)1種;瀕危(EN)1種;易危(VU)1種;近危(NT)1種;數(shù)據(jù)缺乏(DD)1種;無危(LC)27種。金黃鸝(烏克蘭種群)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Ⅲ。鵲鸝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p><p class="ql-block">翡翠鳥</p><p class="ql-block">翡翠鳥是佛法僧目翠鳥科翡翠屬鳥類。長嘴,短尾,羽毛鮮麗;喙足皆赤,頭頂有石青色羽冠,背羽翠綠色,腹羽桔紅色。眼光銳利,動作靈敏,飛行迅速,善捕魚蝦。在青花瓷畫上,多與荷花、蘆葦相配。翡翠鳥分布于印度至日本、中國、東南亞至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的海拔600米以下的清澈河流邊,棲于沿海森林、沼澤森林及紅樹林或林中溪流水塘。在中國,4-5月間繁殖,每窩產(chǎn)卵4-7枚;在印度,雨季結(jié)束后開始營巢。繁殖期常頻頻高鳴,叫聲洪亮如笛聲。翡翠鳥早在歷史詩歌中就有記載:《楚辭》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東君》:“翾飛兮翠曾。”漢·王逸注:“身體翾然若飛,似翠鳥之舉也?!睗h·蔡邕有《翠鳥詩》,唐·錢起有《銜魚翠鳥》詩。自古以來,壯族先民有崇鳥習俗,即鳥圖騰崇拜。在廣西武宣縣這塊土地上,至今保留著如盤古信仰,師公歌舞,蝴蝶舞,龍魚舞,龍宮水族舞等文化遺存現(xiàn)象。其中壯族的翡翠鳥舞頗具特色,是古代先民生殖崇拜,鳥圖騰崇拜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查看更多</p><p class="ql-block">詞條圖冊</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交嘴雀</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相關(guān)圖片</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詞條圖片</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交嘴雀精選圖片</p><p class="ql-block">查看更多</p><p class="ql-block">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分布范圍及狀況下級分類保護等級TA說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形態(tài)特征</p><p class="ql-block">交嘴雀的翅膀和尾巴是黑褐色的,身體其他部分是美麗的紅色,交嘴雀的嘴長相奇特,上下嘴不能像其他鳥類那樣合在一起,而是互相交叉著,而且嘴尖分別向上下伸出來很長。</p><p class="ql-block">查看更多</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相關(guān)圖片</p><p class="ql-block">生活習性</p><p class="ql-block">交嘴雀是寒溫帶針葉林鳥類,巢穴筑在松枝茂密的地方,巢用細枝,小草筑成杯狀,里面鋪墊著柔軟的羽毛。冬季游蕩且部分鳥結(jié)群遷徙。飛行迅速而帶起伏。</p><p class="ql-block">雌交嘴雀每次產(chǎn)卵3-4枚,它從產(chǎn)下第1枚卵起,就在巢內(nèi)孵卵,一直到鳥寶寶離巢為止。</p><p class="ql-block">交嘴雀喜啄食大量的落葉松和云杉及冷杉的種子,倒懸進食,用交嘴嗑開松子。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