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東湖,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皋埠街道云東路,從漢代起,石工相繼在青石山鑿山采石,形成險竣的懸崖峭壁和沉幽深潭。清末會稽名士陶淵明的第45代孫陶浚宣筑堤圍湖,形成東湖。經過數代百余年的裝點使東湖的山、水、石、洞、橋、堤、舟楫、花木、亭臺樓閣俱全,成為融秀、險、雄、奇于一體的江南園林。東湖屬于紹興市東湖景區(qū)管理處管理。</p> <p class="ql-block">東湖經千年開鑿,成峭壁深淵,湖內有陶公洞、仙桃洞等景點;碧潭巖影,空谷傳聲,景色奇絕,號稱“天下第一水石盆景”,為浙江三大名湖一。東湖還富有歷史意義,孫中山、陶成章、徐錫麟、魯迅等都曾到過東湖,陶成章遇難后,紹興人民為紀念英烈,在東湖建立了陶社。</p><p class="ql-block">2008年,東湖景區(qū)被命名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東湖所在地,原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東巡時曾在此地駐駕飲馬,故被稱為箬簣山。</p><p class="ql-block">漢代,民工相繼在箬簣山鑿山取石。</p><p class="ql-block">隋代時,越國公楊素修越城,大舉開山取石。</p><p class="ql-block">漢代后,箬簣山成了紹興的一處石料場,經過千百年的鑿穿斧削,搬走了半座青山,形成了高達50多米的懸崖峭壁。勞動者取石還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甚至四五十米處,后不斷開采形成了長約200米,寬約80米的清水塘。</p> <p class="ql-block">清末,紹興著名鄉(xiāng)賢陶浚宣,利用采石場筑起圍墻,對水面稍加拓寬,遂成東湖。</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時,紹興淪陷,園林多有毀損。戰(zhàn)后經多年整修與改造,恢復原狀。原陶社被日偽所毀,1982年,重建于湖西首,周谷城為陶社題匾。</p><p class="ql-block">2005年,重建東湖華一條山道景觀。</p> <p class="ql-block">游船觀東湖,陶公洞入口處僅容一艘小舟通行,進入洞內之后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意如坐井觀天。郭沫若在1962年游湖時寫下一首詩:“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人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岸上遠觀仙桃洞是一座簡單的石框門,近觀仙桃洞,仙桃洞與倒影組合在成一個巨大仙桃,仙桃洞因此而得名。洞門兩側有對聯(lián)曰:“洞五百尺不見底,桃三千年一開花”。</p> <p class="ql-block">烏篷船被稱為“紹興水上三絕”,“紹興三烏”之一,烏篷船歷史悠久,船篷用竹片、竹絲編成半圓形,中間嵌夾箬?;钕裰虚g弄了兩個“半圓”,制成后用煙煤粉和桐油拌攪涂于船篷。乘烏篷船是湖中游覽的特色,烏篷船是水鄉(xiāng)紹興的獨特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小畫舫大小的烏篷船,船身上雕刻著花紋、圖案,船頭上雕刻著虎頭形象的動物(一種水鳥)。民間傳說:龍見面避之,行船可獲安全。這種烏篷船的船身較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艙寬可以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飲宴,航速較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