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開車經(jīng)過河南省三門峽市時,看到“地坑院”的旅游路牌,不以為然,認為只是地下有個坑,坑里有戶人家而已。后來牌子看到多了,決定去看一看。這一看不得了,哪是一戶人家,是一個村莊,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村莊——在地下。</p> <p class="ql-block">先來看一張照片。各位親朋別以為這是從下往上拍的樓房,墻面還有爬山虎;這是從上往下拍的地面,一個方框里面就是一戶人家。</p> <p class="ql-block">上圖季節(jié)不對,不太好看,咱換一張漂亮的。這就是河南省陜州地坑院,國家AAAA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說到“陜”,有人會說,陜西!錯了。真正的陜,從西周(公元前1046年)開始得名,是三門峽市的陜州區(qū)(亦稱陜塬),而陜西則是因在陜州之西而得名??梢娤扔嘘?,后有陜西(哈,陜西的朋友可別不高興哦)。</p> <p class="ql-block">陜州地處豫西,是一處很特別的地方。這個地方西臨黃河,東瞰中原,黃土深達150米,土層結(jié)構緊密,抗壓抗震,而且地下水位低在30米以下,這就為地坑院的建造提供了先天條件?,F(xiàn)在景區(qū)的地坑院有一百多戶人家,二十多戶地下有通道互相連通。據(jù)說陜州這一帶有地坑院七千多個,因為搬遷等原因部分荒廢,景區(qū)的這一百多戶則是比較集中的精品。下面咱們就去參觀一下。</p> <p class="ql-block">先站在地面往下看,地下十米即是人家(院子),地面上四周有墻圍檔,謂安全護墻,防止有人不慎掉下去。</p> <p class="ql-block">這條斜坡是進入地坑院的通道,通向地坑院的一個房間。</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的院落一般呈方形,每邊長約十米左右。建造時首先挖院落,院落成形后再向四面鑿洞,每邊各鑿三個房間。這樣算來就有十二個房間。也有十個房間的,視各家情況而定。</p> <p class="ql-block">我們再向房間(窯洞)里面看,每個房間高約3米,房頂都是拱型的。從力學原理上說,拱型可以將垂直負荷轉(zhuǎn)化為側(cè)向推力,即分散壓力,提升整體的安全性。這里的每個房間進深都約有10米,寬度通常一炕一桌的距離,3米。一家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每戶院落墻上,都掛有一塊告示牌,比如這塊,上面的文字是:楊家院,開挖時間:1896年,歷時10年建成,12孔窯洞,此院住過楊家6代人,曾四世同堂。</p> <p class="ql-block">從這些告示牌上,我們可以讀出更多的歷史。地坑院的形成,除了黃土深厚的先決條件,主要還是當時農(nóng)民生*活困*苦,資料匱缺,朝地下挖,則省去了建筑材料,有勞動力就行。通常,一座地坑院從開挖到成型,需要十年左右時間。中國農(nóng)民耐勞吃苦、頑強求生的精神,常常令觀者動容。下面的這些圖片,均來自地坑院的展廳。</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出現(xiàn)在南宋,距今已有近八百年時間。官方的宣傳說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甚至六千多年前,那是一種美好的推理。既然年代無法用證據(jù)固定,咱就向前看吧。</p><p class="ql-block">第一個從空中發(fā)現(xiàn)地坑院的,是1933年來華工作的德國飛行員卡斯特。當年他從飛機上拍了下面這張照片。這是地坑院問世以來的第一張照片。</p><p class="ql-block">1964年,美國作家、建筑師魯?shù)婪蛩够谝槐緯袑⑦@張照片介紹給世界,他稱這些“與時尚無關的建筑近乎永恒”。從此地坑院躋身世界鄉(xiāng)土建筑之列。</p> <p class="ql-block">有人擔心地坑院會不會被洪水淹了?;卮鹗牵翰粫Tノ鞯貐^(qū)屬于半干旱性氣候,年降水量只有五百毫米左右,極少有暴雨發(fā)生。即使有,每個院落都挖有六米深的防水滲井,上有圍墻阻擋地面來水,落到院子里的雨水會流入滲井滲入地下。</p> <p class="ql-block">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智慧結(jié)晶,地坑院獨特的建筑形式被賦予了許多贊美之詞。比如——</p><p class="ql-block">?北方的地下四合院</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的生存典范</p><p class="ql-block">?黃土高原的窯居瑰寶</p><p class="ql-block">?農(nóng)耕文明的活態(tài)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地平線下的煙火人間</p><p class="ql-block">?黃土里長出的家</p><p class="ql-block">?永不褪色的鄉(xiāng)愁符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這些贊美充滿了詩意,并非是無中生有。自從成為景區(qū)以后,地坑院仿佛被打扮成了新娘。無論你從地上看還是地下看,這一黃土中的瑰寶,都是古風儒雅,幽遠脫俗的。這里的大部分人家十年前就遷出去了,少數(shù)人戀著這份祖業(yè)不肯離去。他們有的操一份手藝,比如剪紙或葫蘆烙畫堅守,有的干脆自家開一個酒吧,掛一幅字,勸你喝一碗“摔碗酒”,在這個冬暖夏涼的窯洞中住上一晚,品味人生。</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最美的視角屬于上帝。你從天上看,無論是白雪皚皚的冬天,綠野平疇的夏天,還是節(jié)日的夜晚,那些鑲嵌在大地上的“相框”,無不嫵媚動人。我們知道,那些祖祖輩輩生活在里面人是我們的同胞,再準確地說,是我們的根。</p> <p class="ql-block">黃土地是有記憶的。改開之前的貧*困和荒涼不曾遺忘,還歷歷在目,并以圖片的形式存在著。</p> <p class="ql-block">包括當年中學生插隊農(nóng)村變?yōu)橹?,包括當年的布票糧票等票據(jù)。</p> <p class="ql-block">包括這位生產(chǎn)隊會計,復員軍人,掛在會計室墻上的照片:左手拿毛選,右手握鋼筆,眼觀世界風云,一付要解放全人類的英雄氣慨——這是那個時代的標準照,缺一項就是革命不完整。</p> <p class="ql-block">當然,也包括地面上這個用磨盤當棋子的棋盤廣場,對弈者還拖著一條清朝的大辨子。他在這里一坐就是百年,常常睡眼蒙眬地問:時代換了沒有?</p> <p class="ql-block">真的感謝陜州的地坑院,這里獨一無二的風景,讓旅游者留連忘返,一眼千年。景區(qū)的地面廣告牌上寫著:過大年,回老家。年已經(jīng)過去這么久了,標語咋還沒換呢?其實,換與不換都一樣,因為老家的基因不會變。如同這里的地坑院,像棋盤上的棋子,任黃河咆哮,歲月滄桑,蕭疏且低臥,一夢無陰晴。</p> <p class="ql-block">這篇文章寫好時,讀到一首無名作者的詩,權作結(jié)尾了。</p><p class="ql-block">地坑古韻有桃源,</p><p class="ql-block">黃土風情可參禪。</p><p class="ql-block">四壁相圍煮歲月,</p><p class="ql-block">靜在吾心塵在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謝謝各位親朋閱讀</p><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景區(qū)展出照片,誠至謝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