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到外地,我喜歡進博物館了解當?shù)貧v史文化;在天臺本地,如有空閑時光,我喜歡去博物館了解有故事的文物。天臺博物館收藏一塊匾額“胚胎文化”,匾上文字寫著“天臺縣創(chuàng)辦縣立圖書館,有夏柳溪先生地基一塊周旋為大門之用,爾不甚論值,無限銘感,侖回當有以報之,爰書 此以贈‘胚胎文化’,天臺縣長張寶琛贈,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旦立”。顯然,這個文物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那么匾中講到的夏柳溪先生是何人,發(fā)生在他身上又有什么故事呢?經詢對天臺夏氏比較了解的夏小寶先生,他查閱夏氏宗譜后告知:夏柳溪即夏慶梧,生于清光緒癸未年(1883)7月,卒于民國廿二年(1933)10月。宗譜里明確記明“捐助地基建造縣圖書館縣長張寶琛贈匾曰胚胎文化”。宗譜還有一段贊美夏柳溪的話,從中可見他的為人,內容是:“為人慷慨,性情平和,專心商業(yè),勤儉成家,督造寢廟,公正可嘉,前光克迪,其樂如何?!痹谧谧V里能如此高的評價一個人,確實是難能可貴。</p> <p class="ql-block">這塊匾也是非常珍貴的圖書館歷史資料,至少可以說明兩點:一是在張寶琛縣長重視下,天臺1933年就開始建造圖書館了,至今已有90多年歷史;二是夏柳溪先生思想開明,主動捐地助建圖書館,這在當時非常不容易,是民間愛書崇文的典型,值得宏揚。圖片紅色部分為夏柳溪先生房屋后院,綠色部分為當時圖書館地方,地點在民國縣府大堂正東六、七十米處。</p> <p class="ql-block">上文講到的張寶琛是浙江東陽人(圖片中間這位),1889年出生,1951年去世。據記載,張寶琛1931年6月任天臺縣長,1933年11月離開天臺任遂安縣長。贈匾時間恰巧也是1933年11月,應當是他即將離開天臺之前做的一件好事。張寶琛在天臺任內二年半時間,期間還重建了天臺縣府大禮堂,現(xiàn)為縣級保護文物;他還為張思村世昌樓的節(jié)婦陳吳氏送了“冰心雪操”匾額,這位被張思村民稱為“塘里太婆”的孤寡老人,當年響應縣府號召,資助400塊大洋籌建縣堂,轟動整個大西鄉(xiāng),這是另外一段佳話。</p> <p class="ql-block">匾中提到“天臺縣創(chuàng)辦縣立圖書館”,那么天臺圖書館最早創(chuàng)辦于什么時候呢?據2001年1月天臺縣政協(xié)編撰的《天臺文史資料(第八輯)》有孫明輝老師一文《天臺圖書館史話》,里面講到“1932年,由陳鐘祺等人發(fā)起籌建天臺縣縣立圖書館。1935年在縣后巷東園建成五間西式兩層樓,計200多平方米的館舍……。”這個時間、地點完全與“胚胎文化”匾所載內容相符。</p> <p class="ql-block">那么這塊匾最后又怎么到了博物館呢?經走訪了解,系夏柳溪先生的孫子夏六一先生主動捐獻給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據《天臺夏氏宗譜》記載,夏六一先生即夏祖揚先生,字立發(fā),“六一”是他的號。他1951年出生,原天臺縣教師進修學校講師,曾獲“縣教育先進工作者”稱號。我聯(lián)系上夏六一先生的女兒夏昭昭,她介紹:她太公夏柳溪當年在城關橋上賣蠟燭。她父親夏六一是教師進修學校高級講師,富有文化教育情懷,對祖上捐地基造圖書館深以為榮,對這塊珍藏在家里70年的匾很看重。當時這塊匾掛在老屋堂前,一些收購文物的人看到經常問他賣不賣,但她父親一直不肯賣,認為還是捐給博物館更有意義,所以就在2003年12月正式捐了出去,因為這塊匾很重,當時博物館來了好幾個人才把它運走,2004年5月博物館發(fā)了捐贈證書。</p> <p class="ql-block">聽了夏昭昭的介紹,我心里非常感動,感動于她的太公夏柳溪先生捐出地基的樂善行為,再感動于她父親夏六一先生又捐出了珍貴的匾額,夏家三代傳承的是愛天臺愛文化的情懷,值得我們學習致敬?!芭咛ノ幕庇小霸杏幕敝?,既指圖書館是“孕育文化”之場所,也包含褒獎夏柳溪先生有“孕育文化”之功?!芭咛ノ幕钡谋澈笫翘炫_自古以來崇文重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東漢高察于華頂山麓建讀書堂,南朝顧歡在東岇山聚徒講學,天臺一時開臺州文化風氣之先。其后官方籌資、民間捐銀捐舍捐田興辦書院、義塾蔚起,天臺號稱“小鄒魯”,人才輩出。而圖書館是書籍的海洋、知識的殿堂,民國時期的圖書館更是開啟民智的地方,與文化教育密切相關,自然為有識之士所器重。時至今日,新圖書館搬遷、崇文重教、捐資教育基金等如火如荼,這些都為建設現(xiàn)代化和合名城之文化名城奠定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