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閑游大鐘寺續(xù)

老金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4月23號星期三,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六。</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我來到了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游玩。制作了一篇美篇,所參觀的內(nèi)容沒有寫完,意猶未盡。</p> <p class="ql-block">因此繼續(xù)制作一篇續(xù),大鐘樓是全寺建筑的主體,上圓下方,意喻“天圓地方”,大鐘樓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大鐘樓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聞名于世的永樂大鐘懸于樓內(nèi)中央。</p> <p class="ql-block">在大鐘樓正中八角形鐘架,懸掛著明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銅鐘,就是聞名遐邇的“永樂大鐘”,永樂大鐘被稱為世之瑰寶、國之重器,永樂大鐘是中國古代鑄造技術(shù)的杰出代表,被譽為“鐘王”。永樂大鐘鑄于明永樂年間,距今已500多年。永樂大鐘鐘體呈圓狀,鐘通高6.94米, 外徑3.30米,鐘唇厚度18.5厘米,重量46.5噸,是現(xiàn)存體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銅鐘。</p> <p class="ql-block">藏經(jīng)樓東配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硬山頂,面闊五間,前出廊。作為“外國鐘鈴”展廳主要陳列來自亞洲以及歐洲的鐘鈴文物,意在使觀眾全面了解東、西方鐘鈴文化的差異與交流。展出的荷蘭鐘琴,可演奏出悠揚的樂曲,為歐洲鐘琴在國內(nèi)首次亮相。</p> <p class="ql-block">外國鐘鈴,鐘鈴文化是世界各地共同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在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中,不同地域的鐘鈴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了多元的世界鐘鈴文化。</p><p class="ql-block">這是尼泊爾友誼鐘,2015年8月1日,尼中經(jīng)貿(mào)協(xié)會捐贈。尼泊爾塔萊珠女神大鐘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這里展出我館在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獲得的外國鐘鈴實物和圖片,涉及日本、韓國的佛鐘,西方教堂銅鐘、外國友誼鐘以及歐洲鐘琴。</p> <p class="ql-block">日本佛鐘,日本鐘鈴歷史悠久,銅鐸是日本鐘鈴的早期形制。佛教傳入日本之后,日本鐘鈴以佛鐘和佛教建筑上的風鈴為主,經(jīng)歷了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鐮倉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江戶時代和明治時代。佛鐘的鑄造在日本民族歷史上雖幾經(jīng)沉浮,卻經(jīng)久不衰。日本佛鐘鐘鈕為龍的形象,鐘體上的裝飾主要為乳釘、蓮花狀的撞座以及將鐘體劃分出不同區(qū)域的線條。日本佛鐘的形制比較穩(wěn)定,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不顯著,這與中國佛鐘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日本佛鐘(仿制品),通高:52cm 口徑:30.5cm 重量:22kg。原件是日本奈良時代末期至平安時代初期(公元八世紀末至公元九世紀初)的文物。日本古鐘研究會2006年捐贈。</p> <p class="ql-block">韓國佛鐘,朝鮮半島青銅時代始于公元前 10 世紀,其青銅冶鑄技術(shù)水平較高。朝鮮半島鐘鈴文化是在與中國鐘鈴文化長期交融的過程中形成的,深受中國鐘鈴文化的影響。與中國佛鐘相比,韓國佛鐘雖然數(shù)量要少得多,卻獨具風格。</p> <p class="ql-block">韓國佛鐘特點,與中國佛鐘相比較,韓國佛鐘具有如下特點:</p><p class="ql-block">第一,頂部結(jié)構(gòu)獨特,除了用來懸掛鐘體的鈕之外,還有用來調(diào)節(jié)佛鐘聲音的音筒;而中國佛鐘頂部沒有音筒,只有用來懸掛的鈕(通常為雙龍頭蒲牢)。</p><p class="ql-block">第二,腰部沒有間隔帶,而中國佛鐘常以凸弦紋將鐘體分隔。</p><p class="ql-block">第三,鐘身佛教人物形象較多,如飛天、佛像等,而這類裝飾紋樣在中國佛鐘裝飾紋樣中較少。</p><p class="ql-block">第四,鐘上的乳釘紋十分突出,而中國佛鐘卻很少以乳釘紋作為裝飾。</p> <p class="ql-block">西洋銅鐘,西方鐘鈴文化的歷史十分久遠,在法國可以看到公元前四世紀的青銅鈴遺物。西洋銅鐘不僅造型精美,工藝精湛,而且具有傳遞信息、通報時間、裝飾以及奏樂等多種功能。</p><p class="ql-block">這是法國上薩瓦銅鐘,通高:81.7cm 口徑:79.5cm 重量:325 kg。公元1910年由法國匠人安東尼·帕卡爾鑄造。</p> <p class="ql-block">法國上薩瓦銅鐘,先被懸掛在摩洛哥的馬拉凱什教堂,摩洛哥獨立后,被運回法國。公元2000年,大鐘寺古鐘博物館與法國鐘鈴藝術(shù)學會通過藏品交換的方式征集入館。</p> <p class="ql-block">西洋銅鐘的紋飾以貴族的徽標、鑄鐘工匠的標記以及宗教人物圖案等最為常見。本展覽同時介紹來自國外的友誼鐘,這些友誼鐘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國人民與外國朋友深厚友誼的歷史見證。</p><p class="ql-block">中法友誼鐘,通高:40cm 口徑:45.2cm 重量:56kg公元2000年由歐洲鐘鈴藝術(shù)學會贈送。</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友誼鐘,通高:34.7cm 口徑:27.7cm 重量:44kg。公元1993年意大利友好人士麗莎到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參觀,倡議該國鑄鐘廠制作友誼鐘贈送大鐘寺古鐘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俄羅斯銅鐘,通高:52cm 口徑:46cm 重量:75kg。上世紀80年代從北京日報社征集,當時被報社作為警鐘使用。</p> <p class="ql-block">芬蘭教堂鐘,通高:40cm 口徑:32cm 重量:25.5kg</p> <p class="ql-block">新西蘭友誼鐘,通高:20cm 口徑:20.8cm 重量:9.2kg。這口鐘曾安裝在新西蘭惠靈頓海港的一艘輪船上,為紀念其安全航行五萬次所鑄,1997年9月惠靈頓市市長將此鐘贈送給北京市,以此作為兩個城市友誼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巴黎基督教銅鐘,通高:51cm 口徑:40.2cm 重量:50kg。鑄于法國巴黎,近代由外國傳教士帶人中國。</p> <p class="ql-block">約瑟夫鐘,通高:62cm 口徑:59.5cm 重量:128kg。公元1867年鑄于法國圖盧茲。</p> <p class="ql-block">中挪友誼鐘,通高:36cm 口徑:47cm 重量:80kg。公元2003年由挪威友人尤約翰捐贈。</p> <p class="ql-block">歐洲鐘琴,鐘琴是一種將鍵盤、腳踏板通過金屬線與懸掛在高處的多件編組的圓形青銅鐘組成的大型樂器,于公元 1480 年左右出現(xiàn)在比利時的安特衛(wèi)普?!癈arillon”(鐘琴)是一個法文詞匯,是指四個圓形鐘的組合,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多件編組。</p> <p class="ql-block">歐洲鐘琴和中國編鐘在聲學、形制、功能、演奏方式和文化屬性等方面都有著各自獨特之處。在東西方不同文化的浸染下,這兩種類型的編列青銅鐘類樂器,既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帶給它們的發(fā)展差異,也寄托著人類對音樂文化的共同追求。</p> <p class="ql-block">追尋中國古代樂鐘,上古回響,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夏代樂鐘,但根據(jù)文獻記載,并結(jié)合考古資料,可以推定,樂鐘在夏代已初露端倪。近年來,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表明,夏代的鐘鈴類響器已開啟合瓦形青銅樂鐘形制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早期樂鐘,中國古代樂鐘發(fā)軔于夏代,成型于殷商,興盛于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秦樂鐘除具有樂器的一般功能外,更是當時禮樂制度的重要載體。先秦貴族將樂鐘用于廟堂祭祀、婚冠喪葬、軍事征戰(zhàn)、宴享賓客等各種重大活動中,使樂鐘具有了樂器和禮器的雙重功能。西周時期形成了嚴格的樂鐘使用制度,彰顯著統(tǒng)治階層權(quán)力和地位的高下。</p> <p class="ql-block">鐘鈴起源,中國古代鐘鈴類文物起源較早,傳說在黃帝時代人們已經(jīng)發(fā)明和使用鐘、鈴,“鼓”、“伶?zhèn)悺?、“黃帝”等神話傳說人物都曾被認為是鐘、鈴的創(chuàng)造者??脊刨Y料表明,中國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的鐘鈴形狀的陶器應為鐘的雛形。</p> <p class="ql-block">藏禮于器,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樂鐘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樂鐘,其形制以合瓦形最為常見。功能則"禮"、"樂"兼具。同時,鐃、鉦、鏜于、句鋰等樂器也被廣泛用于各類社會活動之中,共同成為當時禮樂制度的重要載體。</p> <p class="ql-block">鐃,出現(xiàn)于商代中晚期,延續(xù)至西周初期。鐃口部呈凹弧形,橫截面呈闊葉形,兩側(cè)角尖銳,底部有一中空管狀的短柄,與體腔內(nèi)相通,柄中可置木段。</p> <p class="ql-block">河南等地出土的鐃形體較小,多件組合,又稱“編鐃”,是早期編鐘的雛形;湖南等南方地區(qū)出土的鐃形體較大,多為單件出土,通常飾有獸面紋、云紋和乳釘紋。鐃是古代軍事活動中使用的軍樂器。</p> <p class="ql-block">甬鐘,出現(xiàn)于西周初年,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甬鐘上部長柄稱為“甬”,甬上有環(huán),用于懸掛。通常多件甬鐘組合使用,其組合的數(shù)量因所有者的身份地位的差異而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秦公鑄 (復制品),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通高:69.8cm 重量:52.2kg。</p> <p class="ql-block">淳于,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一般為橢圓形,肩寬窄腰,頂部有一平底盤,盤正中有橋形或獸形鈕,多為虎形鈕,主要用于戰(zhàn)爭或祭祀儀式中。</p><p class="ql-block">環(huán)鈕<span style="font-size:18px;">淳于,</span>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現(xiàn)藏于重慶市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禮樂遺韻,秦統(tǒng)一中國,盛極一時的商周青銅文化逐漸走向衰落,隨著先秦禮樂制度淡出歷史舞臺,青銅樂鐘也逐漸歸于沉寂。但先秦禮樂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卻世代傳承,樂鐘的身影仍見于廟堂之上,及大型國家祀典之中。樂鐘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為研究古代社會文化、音樂、藝術(shù)以及青銅鑄造技術(shù)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濫觴之水,隨著佛教的傳入與發(fā)展,梵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確立了其形制,并開始用,同時鑄造技術(shù)也達到了一定水平。這一時期的梵鐘存世數(shù)量極少,且形制較為單一。</p><p class="ql-block">南朝陳太建七年銅鐘(復制品)南朝陳太建七年(公元575年)通高:39.1cm。目前學術(shù)界公認存世最早的中國梵鐘。</p> <p class="ql-block">魏晉南北朝,公元265年—公元 589 年,南朝陳太建七年銅鐘,現(xiàn)藏于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歷代梵鐘,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播與道教的興起,佛 道用鐘開始廣泛出現(xiàn),這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先秦樂鐘的新的古鐘類型。自此,中國古鐘的形制、聲韻等都因其應用范圍的拓展和使用功能的變化而發(fā)生了相應變化。這種新的古鐘類型不僅包括佛寺宮觀使用的“佛道用鐘”,還包括城市鐘樓報時的“更鐘”,以及朝堂禁宮安置的“朝鐘”等。這些鐘雖然用途迥異,但其形制沒有明顯差別,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后,一直沿用至近代,學術(shù)界將這一新的古鐘類型泛稱為“梵鐘”。梵鐘的形制總體呈圓筒狀,橫截面為正圓形,與先秦樂鐘的“合瓦形”造型有明顯區(qū)別。梵鐘自產(chǎn)生之后,不斷發(fā)展,推陳出新,歷久不衰,自成體系。其流傳之廣,用途之繁,范鑄之精,傳世之多,成為今天我們所見古代鐘類文物的主流,具有鮮明的時代與地域特色。經(jīng)歷了近兩千年的發(fā)展,以梵鐘為代表的古鐘文化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滾滾長河之中。</p> <p class="ql-block">南北異彩,隋唐時期,社會穩(wěn)定,大型城市逐漸發(fā)展成熟,冶鑄業(yè)的發(fā)展,佛教與道教的興盛,促進了梵鐘被廣泛地用于宗教活動與社會生活之中。梵鐘的發(fā)展在這一時期呈現(xiàn)出體量增大、用料考究、范鑄精美、數(shù)量陡增等特點。</p><p class="ql-block">唐代北方地區(qū)的梵鐘的樣式表現(xiàn)為:自圓形鐘頂之下至下沿處呈喇叭狀微微外敞,鐘口為蓮花瓣狀的波浪形。鐘體裝飾則承襲早期用方格狀粗線條將鐘體分割為若干區(qū)域的樣式。鐘頂、方格內(nèi)、口沿處則有裝飾性紋飾。</p> <p class="ql-block">同時,隨著盛唐社會的開放,東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深人,梵鐘的樣式也受到外來文化因素的影響,并且在形制上開始出現(xiàn)明顯的南北差異。</p><p class="ql-block">這是張掖銅鐘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現(xiàn)藏于甘肅張掖鼓樓</p> <p class="ql-block">寶室寺鐘(復制品)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通高:156cm 口徑:136cm。圓頂溜肩、鐘體外敞,底口作荷葉狀,造型敦厚樸實,對中國宋遼金元時期的梵鐘形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境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佛鐘。</p> <p class="ql-block">仁王院銅鐘,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通高:194cm 口徑:113.5cm 重量:1394kg。蒲牢鈕,鐘體上鑄有四組花卉紋,撞鐘點作“祥云托日”狀,鐘下部長方形區(qū)域內(nèi)鐫刻有《增一阿含經(jīng)》一部。</p> <p class="ql-block">閣院寺鐘(復制品)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通高:160cm 口徑:150cm。體量碩大,鑄工精良,整體呈“盔”狀,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有明確紀年的遼代鐵鐘。</p> <p class="ql-block">元代更鐘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p> <p class="ql-block">法華寺鐘 明天順五年(公元1461年)通高:196.5cm 口徑:119cm 重量:934kg。</p> <p class="ql-block">鐘鈕蒲牢作相向仰首狀,鐘身除鑄有《心經(jīng)》外,還鑄有大量捐資者姓名,鐘裙部裝飾有波濤海水紋,體量較大,鑄工精湛。</p> <p class="ql-block">龍紋銅鐘 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通高:151.2cm 口徑:87.2cm 重量:544kg</p> <p class="ql-block">蒲牢鈕,肩部裝飾有二十四朵蓮瓣紋,鐘身滿鑄二龍戲珠紋,上部分鑄兩個云牌,其中一個云牌內(nèi)鑄有年款。</p> <p class="ql-block">鐘裙部裝飾有錦地八卦紋,紋飾繁復細膩。</p> <p class="ql-block">黃錦銅鐘 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通高:160.2cm 口徑:97cm 重量:516kg</p> <p class="ql-block">蒲牢鈕,肩部裝飾蓮瓣紋一周,鐘體滿鑄捐資鑄鐘者姓名,根據(jù)鐘體“玄法威靈、崇德感應”銘文可判斷此鐘為道鐘。</p> <p class="ql-block">魏忠賢銅鐘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通高:170cm 口徑:100cm 重量:452kg</p> <p class="ql-block">蒲牢鈕,肩部鑄有蓮瓣紋一周,鐘體呈桶狀,鐘裙部外撇。</p> <p class="ql-block">據(jù)鐘體上部“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魏忠賢虔鑄”銘文可知,此鐘為明末大宦官魏忠賢捐資鑄造。</p> <p class="ql-block">樂器鈴,作為樂器演奏音樂。</p><p class="ql-block">風鈴,裝飾于寺、觀、塔等建筑的檐角,風吹而發(fā)出聲響。</p><p class="ql-block">即車鈴,古人置于車軛頂上的鈴,其狀為一鏤空的圓球,內(nèi)含一小石,</p><p class="ql-block">鑾鈴,周邊有環(huán),下有一柄連鑄一扁方鋆,此扁方鋆即套在車軛上。《詩·周頌·載見》:“龍旃陽陽,和鈴央央?!毙稳蒈娐玫臍鈩?。</p><p class="ql-block">畜鈴,懸掛在牛、馬、狗等家畜頸部佩戴的項鈴,隨家畜走動發(fā)出聲響,起到聲音提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服飾鈴,裝飾服飾。</p><p class="ql-block">金剛鈴,宗教法器。</p> <p class="ql-block">鈴鐸鳴響——鈴與鐸,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仰韶文化時期(約公元前 5000 年—公元前 3000 年)就已出現(xiàn)了陶鈴,但先秦文獻中對鈴的記載不多。寺廟道觀中的鈴,主要作為宗教的樂器與法器,以及建筑的裝飾。</p><p class="ql-block">這是北京碧云寺檐鈴。</p> <p class="ql-block">目前所見鈴的形制主要受梵鐘的影響,鈴體與鐘體造型相似,但發(fā)聲方式不同,鈴是通過鈴體與內(nèi)懸的鈴舌碰撞發(fā)出聲響。</p><p class="ql-block">方檐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通高:35厘米口徑:23厘米。</p> <p class="ql-block">四金剛鈴,馬到成功鈴。</p> <p class="ql-block">風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通高:14.7cm 口徑:9.7cm 重量:0.7kg</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羅漢壁畫。</p> <p class="ql-block">鎏金金剛鈴與金剛杵,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佛教密宗法器。</p><p class="ql-block">在修法的過程中金剛鈴常與金剛杵合用,起到驚覺和勸請諸佛、菩薩的作用。藏傳佛教還將其視為表明智德的法器,具有摧破、堅固二德,表示佛智之體堅固、能夠摧破煩惱。</p> <p class="ql-block">閱古鐘林,中國古鐘文化,煥彩于東亞,屹立于世界古鐘文化之林。歷史上的中國古鐘,不僅是演奏的樂器與報時的響器,更是政治的符號、禮樂的載體、宗教的法器。其發(fā)展之不息,內(nèi)涵之宏富,影響之深廣,已深深地融人到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p><p class="ql-block">中國古鐘走過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從合瓦形的樂鐘到圓筒形的梵鐘,中國古鐘經(jīng)歷了前后兩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形成了兩大古鐘體系。中國古鐘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之一,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宗教、音樂、軍事、文學、民俗以及金屬冶煉鑄造技術(shù)等方面的歷史信息,在中國古代物質(zhì)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鐘寺“鐘鈴大觀”和“九朝古鐘”是博物館兩個主要展覽,薈萃了古今中外代表性古鐘400余口,堪稱鐘的海洋。“古鐘簡史”、“古代鑄鐘工藝”展覽則提供了有關(guān)鐘的基本知識。“九亭鐘園”是一組新修復的建筑,懸掛著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古鐘,別有情趣。在大鐘寺,您將走入一個鐘的王國。</p> <p class="ql-block">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是知識的海洋,我還會再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