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沂蒙山褶皺的深處,沂南縣孫祖鎮(zhèn)東高莊村靜臥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這里沒有喧囂的市井,卻有金馬河潺潺的流水聲,有老屋石墻上斑駁的歲月痕跡,更有一種深植于泥土的紅色血脈,隨著《跟著共產(chǎn)黨走》的旋律,在時光中流淌了八十余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烽火中的靈感,十分鐘的永恒。1940年的沂蒙山區(qū),是血與火交織的戰(zhàn)場??勾笠环中5膸熒鷤兇┰饺哲姺怄i線,駐扎在東高莊的茅草屋與石砌院落間。他們吃的是高粱地瓜煎餅,睡的是山茅草鋪就的地鋪,周遭是日偽軍的據(jù)點與反動武裝的威脅,但年輕的戰(zhàn)士們依然以歌聲對抗苦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6月,為迎接建黨19周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接到任務(wù):創(chuàng)作一首獻給黨的歌。宣傳干事沙洪與作曲家王久鳴,在村南“小團瓢”(看護莊稼的窩棚)旁立下“十分鐘之約”。沙洪席地而坐,膝蓋為案,將黨比作“燈塔”與“舵手”,筆尖流淌出“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的赤誠;王久鳴接過詞稿,哼唱幾番,音符如泉涌般躍然紙上。兩人僅用20分鐘,便讓《跟著共產(chǎn)黨走》的旋律穿透硝煙,響徹山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場創(chuàng)作競賽,不僅是才情的迸發(fā),更是信仰的凝結(jié)。沙洪時年20歲,王久鳴22歲,他們的青春與這片土地的革命熱忱融為一體,譜寫出跨越時代的強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歌聲燎原,從沂蒙到天安門。歌曲誕生后,抗大一分校的黨代會與建黨紀念會上,王久鳴站在簡陋的土臺上教唱,臺下千余名戰(zhàn)士齊聲高歌。歌聲如星火,迅速燃遍山東根據(jù)地,又隨地下工作者潛入敵占區(qū)的南京、上海,成為暗夜中的希望。解放戰(zhàn)爭中,它被千萬軍民傳唱,甚至在開國大典上,軍樂隊奏響改編后的版本——“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替代了原詞中的“年輕”,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這首歌的命運并非一帆風順。1950年,因蘇聯(lián)代表團成員一句“曲調(diào)似哀樂”的誤判,它被悄然禁唱。直到撥亂反正后,《人民音樂》重新刊發(fā),廣播與電視中再度響起“你是燈塔”的鏗鏘旋律,億萬人的心聲終于重見天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燈塔永駐,山河與記憶的對話。今日的東高莊,金馬河畔矗立著一座花崗巖紀念碑,刻著歌譜與歌詞;山坡上的茅草亭旁,沙洪與王久鳴創(chuàng)作時倚坐的巖石依舊冷峻如鐵,仿佛仍在傾聽歷史的回聲。村支書張克利說,昔日的貧困山村已實現(xiàn)“兩不愁三保障”,鄉(xiāng)親們覺得“這歌越唱越順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村中,百年“干茬墻”老屋與新建的民居交錯,抗戰(zhàn)時期的“抗日模范村”烙印與新時代的富足圖景相映成趣。當年徐向前指揮九子峰戰(zhàn)斗的指揮部舊址猶存,而村南的“燈塔”雕塑,則像一把火炬,將紅色基因注入每一寸土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薪火不滅的傳承2020年冬,沙洪的骨灰從北京送回東高莊。這位84歲離世的詞作者,最終長眠于歌曲誕生地的椿樹下。他的遺愿,是讓生命與《跟著共產(chǎn)黨走》的旋律永遠守護這片熱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東高莊的晨曦中,老農(nóng)哼著歌謠荷鋤而出,孩童在紀念碑前誦讀歌詞,游客撫過巖石上的歲月留痕。八十年前那十分鐘的創(chuàng)作,早已化作民族精神的燈塔,照亮來路,亦指引去途——正如歌中所唱:“我們永遠跟著你走,人類一定解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