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座城、一個年代,曾留下一個人的腳印、一段時間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我再次踏上南京的土地,時光的長河已流過59年。近一個甲子之時,我這個當(dāng)年芳華正茂的青少年,已是年逾古稀之人。2025年3月31日,我和老伴結(jié)束了 “陽春三月下?lián)P州” 旅程后,開啟歷史名城南京之行,同時完成我的一個心愿——故地重游,重拾記憶。</p> 青 春 往 事 <p class="ql-block"> 1966年秋,我和幾位同學(xué)開啟了南下“大串連”的遠(yuǎn)行。特殊的年代,享受了“特殊的待遇”,免費的綠皮火車轟隆隆地載送我們由沈陽到達(dá)北京、武漢、長沙、韶山,又一直到了廣州。一路除了那個年代的“特殊目的”,也見識了祖國的廣闊山河,大開眼界。但其中的難處,有過相同經(jīng)歷的同代人都感受過:擠火車、睡地鋪、吃冷飯,甚至到了身無分文的境地(出門時我只帶了15元錢和少許糧票)。</p> <p class="ql-block"> 在廣州,記憶中最深刻的是在越秀公園見到了鋼鐵戰(zhàn)士麥賢德,讓崇拜英雄的紅衛(wèi)兵們無比激動!看到五羊石雕,才明白為什么廣州市被稱為羊城。</p> <p class="ql-block"> 離開廣州,同路的幾位同學(xué)分道揚鑣,我和王敏倆人去了南昌,一是見見我老舅(很多年未見),最重要的是求助點現(xiàn)金,不然我就回不了家了。</p> <p class="ql-block"> 在南昌江西醫(yī)學(xué)院我找到老舅,見面的那一刻,舅舅激動地緊緊抱住我,意外讓他分外驚喜。他15歲就被我媽帶出家,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跟隨部隊從東北一直打到南方,是個小衛(wèi)生兵。新中國成立后部隊送他進(jìn)了醫(yī)學(xué)院學(xué)習(xí),后來成為一名醫(yī)術(shù)很好的內(nèi)科醫(yī)生。我對老舅的印象,還只停留在我讀長春實驗小學(xué)時見過他時的樣子,當(dāng)年他留下的那張年輕軍人的照片,真是威武又英俊。</p> <p class="ql-block"> 老舅熱情至極,要給我和王敏買毛衣,怕我倆北上回家冷。我一再拒絕,因為那是一元錢都得掰開花的年代,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收了舅舅10元錢的幫助,這已足夠回家的費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依依不舍告別了舅舅,</span>我和王敏又趕往上海,在大都市繁華大街上,我餓得發(fā)暈,花一元錢買了兩塊小點心,吃著可真香??!</p> <p class="ql-block"> 從上海坐火車到達(dá)南京,我和王敏去了中山陵和雨花臺,那是當(dāng)年青少年的向往,植根于我們心中的是對為新中國獻(xiàn)身的前輩們無比的崇敬。</p><p class="ql-block"> 紫金山上的中山陵宏大的氣勢讓我深感震憾,我們登上高高的臺階,祭拜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孫中山先生的陵寢祭堂中我倆看到這位偉人石棺上的漢白玉臥像,現(xiàn)如今想起,當(dāng)年我們真是幸運,因為現(xiàn)在中山陵祭堂已關(guān)閉多年,游人已瞻仰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年的雨花臺革命烈士紀(jì)念碑是在奠基處建成的臨時建筑,石碑并不高大,碑名“死難烈士萬歲”,一看就是毛主席寫的。如今查了資料才知道,用的是東北烈士陵園毛主席題詞“共產(chǎn)主義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難烈士萬歲!”中的字體。</p><p class="ql-block"> 記憶中我們在雨花臺還尋找過漂亮的雨花石,但沒尋到,當(dāng)時心中很是遺憾。殊不知雨花石并不出自雨花臺,而是在南京周邊六合區(qū)、儀征市一帶。</p> <p class="ql-block"> 我和王敏離開南京時,已近11月份,天已漸涼,我們需繼續(xù)乘火車北上。1966年時還沒有南京長江大橋,將大江南北的津浦線和京滬線(民國時期的京滬鐵路是當(dāng)時的首都南京至上海)連接起來,要靠輪渡船。 </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下關(guān)等著坐輪渡船時,不知怎么我倆卻走散了。在人群中四處相互尋找,心中又急又怕,這孤身一女生如何是好呢? 當(dāng)我倆各自坐上渡輪過了江到浦口后,真沒想到在茫茫人海中突然又遇到了,我倆太激動了,相擁而泣,難道是天意嗎?真是逢兇化吉,是毛主席保佑??!</p> <p class="ql-block"> 火車到了天津,通往沈陽的列車車廂門前擠滿了人,根本上不去。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我倆硬是從車窗口爬進(jìn)去,一看車廂內(nèi)更是擁擠不堪,難有落腳的地兒。座位下已被人占領(lǐng),我只好懸空站在比腳還窄的車座靠背上,彎腰半蹲扶著行李架,不知站了多少個小時。這情景我什么時候想起都覺得不可思議——那時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呢?</p> 故 地 重 游 <p class="ql-block"> 幾十年過去,往事如煙。同學(xué)相聚時,當(dāng)年南下串聯(lián)之舊事,時不時提起,總有說不完的回憶。我退休后每年的旅行,也總想著擇機要回南京看看,尋找自己“前世之旅”的足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 再到雨花臺</i></b></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4日清明節(jié),59年后我再次來到雨花臺,祭奠為新中國獻(xiàn)出年輕生命的英烈。</p><p class="ql-block"> 在雨花臺烈士石雕群像前,我獻(xiàn)上雪白的鮮花,心中不僅僅哀思在救國救民征程中拋灑熱血的雨花臺英靈,還有所有為新中國解放和強大而奉獻(xiàn)一生的父輩們。他們是絕無僅有的忘我的一代人,就像殷紅艷麗的雨花石一樣,清澈無私。</p> <p class="ql-block"> 仰望雨花臺革命烈士紀(jì)念碑,高大雄偉(高42米多),是于1989年建成的,正面鐫刻鄧小平手書 “雨花臺烈士紀(jì)念碑” 八個金字。</p> <p class="ql-block"> 碑前烈士銅像,題為“寧死不屈”,錚錚鐵骨、大義凜然。為中國百姓掙脫苦難的枷鎖,視死如歸的先烈形象,讓人心靈震撼!</p> <p class="ql-block"> 孩子們獻(xiàn)上鮮花,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種上愛國的種子。</p> <p class="ql-block"> 碑前,這位老人注目凝思,他一定是長眠于此的某位烈士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 來到雨花臺,我還有一個心愿:在樂于泓伯伯為丁香烈士手植的丁香樹下,親手獻(xiàn)上一束鮮花。這個心愿緣于我在2021年秋參觀沈陽軍事管制委員會舊址(陳云舊居)后,意外巧合知曉了這座老房子的另一位主人樂于泓的傳奇故事,他就是雨花臺丁香烈士的丈夫(江蘇人,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p><p class="ql-block"> 丁香烈士只有暫短22歲的生命,然而后續(xù)的故事卻很長,丁香的名字以“女兒”的身份延續(xù)在樂于泓的生活里,續(xù)接在雨花臺的丁香園里。我把這傳奇的故事寫在了《丁香花又開》的美篇中(2021年12月13日國家第八個公祭日發(fā)布)。</p> <p class="ql-block"> 白色的冥思碑上面刻著:“ 情眷眷,唯將不息斗爭,兼人勞作,鞠躬盡瘁,償汝遺愿……” 這是阿樂在丁香走后寫下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雨花臺留下姓名的1519位英烈,這只是無數(shù)先烈們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何寶珍,劉少奇的妻子,1934年犧牲在南京。</p> <p class="ql-block"> 何寶珍犧牲后留下三個孩子。1938年5月31日,《新華日報》刊登尋找劉少奇女兒的啟示,以及劉少奇(左三)與長子劉允斌(左一),女兒劉愛琴(左四)在延安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他們是在淮海戰(zhàn)役中,為策反劉汝明部起義而犧牲。</p> <p class="ql-block"> 忠魂亭是由南京市30萬共產(chǎn)黨員交納特殊黨費興建。由“忠魂亭”忠魂廣場“《思源曲》水池、《忠魂頌》浮雕四部分組成,于1996年7月1日竣工,”忠魂亭“由江澤民題寫亭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 再到中山陵</i></b></p><p class="ql-block"><i> </i><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次來到中山陵,世事滄桑,一個近甲子年過去,祖國神速發(fā)展,這里變化太大了?;叵?966年我們還年少,只是匆匆而過,印象已很淡薄,這次晚年之行一定要仔細(xì)游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圍繞著孫中山的陵寢,這里已建成130平方千米鐘山風(fēng)景區(qū),由中山陵陵園,廖仲愷、何香凝墓,鄧演達(dá)墓,譚延闿墓,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屬革命歷史圖書館舊址六個部分組成。</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陵園坐北朝南,建筑師呂彥直設(shè)計得深有用意,陵區(qū)平面呈警鐘形,寓含“喚醒民眾”之意。整個建筑群依山勢層層上升。以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順序組成,分布在陵區(qū)中軸線上。</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花崗巖制作成的“博愛”牌坊是陵墓入口處,牌坊之上的 “博愛” 二字是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中山先生將“博愛”視為畢生倡導(dǎo)的信條和革命理想的核心,這一思想貫穿他的革命生涯與個人實踐?!安邸?成為中山陵的標(biāo)志性符號,也使南京被稱為“博愛之都”。</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于1953年2月23日晉謁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 在博愛牌坊對面有一個銅鼎,是1933年秋由戴季陶和中山大學(xué)的全體師生捐贈的。但游客來這里若沒事先做做功課,很容易被忽略。</p> <p class="ql-block"> 通過博愛坊大門后,走過一條480多米的墓道到達(dá)中門。門上鐫刻著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體現(xiàn)了其追求民主、自由與博愛的崇高理想。</p> <p class="ql-block"> 從陵門再沿墓道前行,看到了碑亭。一塊高9米的碑石上,刻著由當(dāng)時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延闿用顏體手書的 “<b>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中山于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b>” 的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 前面就是中山陵祭堂了。層層遞進(jìn)的臺階上有很多游客,我想這要比前些天的清明假期高峰,人流還是清凈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依山而建,有多少臺階呢?</p> <p class="ql-block"> 登過三段緩步臺階,我和老趙決定不再向上了,一是年齡不饒人腿力差矣,二是上面祭堂里孫中山的墓室早已關(guān)閉不開放,況且我倆早年來這里已拜謁過了。那就站在這里與祭堂合影留下紀(jì)念吧,向中國偉大的革命先驅(qū)孫中山先生致敬!</p> <p class="ql-block"> 網(wǎng)上介紹:中山陵祭堂外墻墻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屋頂是中國傳統(tǒng)的重檐歇山式,上覆藍(lán)色琉璃瓦。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b>民主、民權(quán)、民生</b>。中門上嵌有孫中山手書“<b>天地正氣</b>”直額。祭堂室內(nèi)正中安放有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雕刻的大理石孫中山坐像,高4.6米,孫中山先生靈櫬被安葬在祭堂后的墓室內(nèi)。</p> <p class="ql-block"> 在第六層臺階的平臺上,有兩個仿古銅鼎。這是1929年民國上海特別市政府為紀(jì)念孫中山先生安葬中山陵敬獻(xiàn)的一對大型仿古銅鑄器物。鼎壁上鑄有“奉安大典”篆字。西邊銅鼎腹壁上留有兩個孔,那是1937年12月日軍侵華攻擊南京時炮彈所擊留下的罪證。</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建筑的色彩給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和感受,那份樸實莊重,那份沉穩(wěn)大氣,摒棄了傳統(tǒng)帝陵的黃色琉璃瓦和紅墻。深邃的藍(lán)色屋頂與灰白色的墻身,被滿山綠色的雪松環(huán)抱,極簡的色彩搭配,這正是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主事業(yè)的崇高而執(zhí)著的寫照。</p> <p class="ql-block"><b>孫中山與植樹節(ji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音樂臺</b></p><p class="ql-block"> 從資料中得知:</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音樂臺占地面積約為4200平方米,以半圓展開的階梯結(jié)構(gòu)形成天然的擴音器。圓心處建造舞臺,臺背部建弧形大壁,以匯集音浪。臺前邊緣有三層波紋形層梯,臺下緊圍前沿有一汪月牙形睡蓮池。音樂臺建筑風(fēng)格為中西合璧,充分吸收古希臘建筑特點,而在照壁、樂壇等建筑物的細(xì)部處理上,則采用中國江南古典園林的表現(xiàn)形式。</p><p class="ql-block">★中山陵音樂臺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秋動工興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8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 四月的紫藤,散發(fā)著春天的味道。自由飛翔的白鴿,浪漫的音樂噴泉,音樂臺成了年輕人打卡拍照的最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靈谷寺</b></p><p class="ql-block"> 鐘山風(fēng)景區(qū)紫金山東麓,還有個靈谷寺,我之前不知曉。本以為就是個什么寺廟。查網(wǎng)才知道,靈谷寺前身開善寺始建于南梁,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遷址重建并定名為靈谷寺。寺內(nèi)供奉珍藏有玄奘法師的部分頂骨,它是古代鐘山70多座佛寺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寺院。</p><p class="ql-block"> 再看資料,原來在上世紀(jì)30年代年,這里成為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大規(guī)模的“國軍”公墓,我只見過云南騰沖的國殤墓園,所以我倆結(jié)束中山陵游覽后,決定坐上觀光車去靈山寺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牌坊位于山門以北,原為靈谷寺天王殿舊址,始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1929年重建為牌坊。</p> <p class="ql-block"> 1381年(明朝的洪武十四年),紫金山下矗立起了一座宏偉的建筑——無梁殿(原為無量殿,因為整座建筑全部用石、磚壘砌、沒有木梁、木柱,故又諧稱無梁殿)。600多年過去了,幾經(jīng)戰(zhàn)火,歷經(jīng)滄桑,憑借它一身堅固的石磚結(jié)構(gòu),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國民政府將無梁殿改建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名為“正氣堂” 。進(jìn)入公墓祭堂內(nèi),撲面而來的是昏暗、威嚴(yán)甚至有些冷瑟的氣氛,這個大殿真的很獨特。</p><p class="ql-block"> 殿中央高大的穹頂上有一個透光孔,原來上面是殿頂上的喇嘛塔,它起到內(nèi)部采光通風(fēng)作用。 中間壁龕用繁體字書寫的 “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 ,這里原來是供奉無量壽佛的地方,據(jù)說當(dāng)光線在一定時間段形成一定角度,正好照在無量壽佛的眉心,似神秘的佛光。</p> <p class="ql-block"> 兩邊的壁龕是國歌、國父遺囑。</p> <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墻壁上有110塊青石名錄碑,密密麻麻刻著33224位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 靈山寺景區(qū)內(nèi)到處都是桂花樹。位于無梁殿北側(cè)大草坪內(nèi)的巨型桂樹,被稱為南京的桂樹王,至今已超 "百歲高齡"。</p><p class="ql-block"> 在這看是平坦的草坪下,竟有各式墓穴1642座,周圍有矮墻環(huán)抱,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第一公墓(原為靈谷寺五方殿舊址)。其中有十九路軍陣亡將士代表78名,第五軍陣亡將士代表50名,合計128名,以象征紀(jì)念淞滬抗戰(zhàn) “一·二八事變” 之意。</p> <p class="ql-block"> 靈山寺還有鄧演達(dá)、譚延闿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 廖仲愷、何香凝墓地坐落在鐘山景區(qū)南麓的天堡城腳下,由于時間和體力的緣故,我們沒有去看。</p> <p class="ql-block"> 走到中軸線最北端,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jì)念塔,又稱靈谷塔。塔層外壁石刻著蔣介石題書 “精忠報國”。塔內(nèi)壁石刻孫中山的演講稿 “黃埔軍校開學(xué)訓(xùn)詞” 和 “北上告別辭”,由國民黨元老吳敬恒和于右任書寫。</p> <p class="ql-block"> 塔正面的石階正中,是一幅白色花崗石雕 “日照山河圖”。</p> <p class="ql-block"> 登旋轉(zhuǎn)塔梯到達(dá)塔頂,一覽靈山山谷的松濤陣陣,曲徑幽深,對游客有著一種不可言喻的魅力。這里游人稀少,漫步在山林間,吸吮著清新的空氣,感覺到這里不僅沉淀著歷史的凝重,又有家國的溫馨和自然山野的靜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i>? 再到下關(guān)碼頭</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來南京前,同學(xué)王敏與我說,一定到當(dāng)年我倆走散的那個輪渡碼頭看看,拍個照片留念。快60年了,那是我們青春年代一段特殊的的記憶。幾十年過去,我已記不清碼頭的方位和名字,網(wǎng)上搜,才知道長江南岸叫下關(guān)碼頭,江北是浦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再到下關(guān)渡口,早已物是人非。如今這里是“下關(guān)主題公園”。老式火車頭、綠皮火車箱、碼頭殘留的銹跡斑駁的舊物……穿越時光,勾起內(nèi)心的感慨;拍照打卡,留下懷舊的瞬間。遙想當(dāng)年這里</span>火車轟隆、輪渡笛鳴,<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每日渡輪船滿載火車和乘客往返于江面上的情景,歷歷在目,這里見證了半個多世紀(jì)的鐵路變遷。</span></p> <p class="ql-block"> 津浦書院內(nèi),詹天佑的雕像莊嚴(yán)肅穆。墻上掛滿了清代和民國時期的老照片,記錄著這片土地上的滄桑變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京火車輪渡</span></p><p class="ql-block"> 南京火車輪渡始建于1930年12月1日,至1933年10月22日正式通航。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通車后,輪渡只渡非直通的貨物列車。至1973年5月5日,長江大橋及新的樞紐配套工程相繼建成,南京輪渡封閉停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山碼頭</span></p><p class="ql-block"> 遵循孫中山生前“歸葬紫金山”的遺愿,國民政府決定將他的靈柩由北京碧云寺迎回南京。為此,專門在下關(guān)江邊興建了一座碼頭,這座獨的“山”字型建筑,以磚紅與乳白交織,顯得古樸而莊重。</p><p class="ql-block"> 1929年5月26日下午,由15節(jié)火車廂組成的孫中山靈車從北京啟程,于5月28日上午抵達(dá)浦口站。隨后,“威勝號”軍艦迎接靈柩過江,抵達(dá)中山碼頭。這一天,中山碼頭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其名字也永遠(yuǎn)鐫刻在了歷史的記憶中。</p> <p class="ql-block">★南京長江大橋</p><p class="ql-block">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我們在南京輪渡過江的兩年后,南京長江大橋1968年12月29日全線通車了,連接了下關(guān)和浦口。這座長江上第一架由中國自行設(shè)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jì)錄大全》。 如今在南京長江上,就已建成8座大橋了。</p> <p class="ql-block"> 我身后,是下關(guān)碼頭棧橋遺址,60年前的那一幕就像在昨日。銹紅的鐵軌在暮色里延伸,向后人述說著從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代人,是最后見過火車輪渡的目擊者。如今,大橋如虹,高鐵飛馳,時代推著江水滾滾向前,把記憶留在岸邊的碎石間。鐵軌盡頭,江水拍岸,仿佛在低語:有些消失,并非湮滅,只是沉入了歲月的河床,成為大地的年輪。 </p> <p class="ql-block"><b> 南京,不僅有六朝古都的輝煌,更有近代鐵路發(fā)展的見證,還有我青春歲月的留痕……</b></p> <p class="ql-block"><b>南京(1)懷舊之旅 </b></p><p class="ql-block"> 寫于2025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