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河</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3日,午后,趕往洛陽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洛陽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洛陽博物館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qū)聶泰路,占地面積300畝,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4.2萬平方米,地下面積2萬平方米,總投資3.5億元,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學(xué)研究、陳列展覽、社會教育與文化交流諸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2008年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新館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鼎立天下”。</p> <p class="ql-block">洛陽博物館館藏文物20315件,其中珍貴文物5406件;展覽面積1.7萬平方米,由一個基本陳列和六個專題陳列兩大部分組成,基本陳列為“河洛文明”,專題展覽包括“珍寶展”“漢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宮廷文物展”“石刻藝術(shù)展”“書畫展”。</p><p class="ql-block">博物館前的觀光塔,仿照武周時的“天樞”而建。八棱柱高39米,觀光塔頂部雕塑4條站立的龍高9.5米,龍托起的“火珠”直徑3.9米,龍和“火珠”均為銅制品。洛陽博物館2016年獲得河南當(dāng)代最美建筑一等獎。</p> <p class="ql-block">大廳環(huán)視</p><p class="ql-block">洛陽博物館采用"鼎立天下"的設(shè)計理念,充分體現(xiàn)了古都洛陽的深厚底蘊(yùn)和隋唐洛陽城的布局和特點。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整個建筑由主樓和附樓組成,主樓長230米、寬140米。附樓的形體處理采用地景手法,解決了主體與陪襯的形體關(guān)系,形象地再現(xiàn)了洛陽城市選址背負(fù)邙山、南望伊闕的地理特征。屋頂按功能劃分為13個部分,象征在洛陽建都的13個朝代,通過開放的13個遺址考古場景的再現(xiàn),揭示洛陽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內(nèi)涵,將場地特質(zhì)與建筑概念融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河洛文明展</p><p class="ql-block">該展覽位于博物館一層,展出面積5千多平方米。藏品涵蓋石器、玉器、陶器、銅器、鐵器、瓷器、骨角牙器等諸多門類。分為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時期、隋唐時期和五代北宋時期五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猛犸象牙骨</p> <p class="ql-block">猛犸象化石</p> <p class="ql-block">乳釘紋銅爵年代為夏代,高22.5厘米,流、尾長31.3厘米,壁厚0.1厘米,1975年出土于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杯身為細(xì)腰瘦腹的筒狀,腰腹正面裝飾一排乳釘,共5顆,夾在兩道凸弦紋之間。一側(cè)有便于端握的把手,下部為三根扁長尖足。杯口窄長流、尖長尾,斟酒時,酒從長流中流出。流口部位乳釘狀雙柱矮小,既好看,又實用。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完整青銅酒禮器之一,被稱為“華夏第一爵”。乳釘紋青銅爵年代久遠(yuǎn),制作精美,堪稱國之瑰寶,為探究中國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證。</p> <p class="ql-block">母鼓銅方罍[léi]為商代晚期的器物,通高50厘米,肩寬33厘米,1963年洛陽市北窯出土。</p><p class="ql-block">罍?zhǔn)怯糜谑⒕频钠魑?,這件方罍由蓋、腹兩部分組成,蓋子成四面起坡的屋頂狀,內(nèi)有銘文“母鼓”,據(jù)考證是商代母氏族與鼓國通婚的物證。兩側(cè)有附耳及環(huán),紋飾分三層,襯底的是云雷文,云雷文上裝飾有獸面紋、蕉葉文、夔[kuí]龍紋等,腹部前后還裝飾有突出的獸頭,紋樣繁麗精美。商代晚期目前發(fā)現(xiàn)的青銅方罍數(shù)量較為有限,此方罍鑄造精湛、器型碩大、紋飾繁復(fù),是商代晚期青銅酒器中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叔牝[pìn]方彝為西周王室重器,高32.6厘米,重7.75千克,1960年洛陽郊區(qū)小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叔牝方彝呈長方體,全身刻滿三層半浮雕花紋,細(xì)密云雷紋為地,威猛饕[tāo]餮[tiè]紋分布于器腹和器蓋上,圈足及蓋頂上飾一周鳳鳥紋,紋樣繁密,鑄造精細(xì)。它的邊角和每面正中都有凸出的扉棱,如同龍脊暴突,令全器立體感頓生,又如刀如戈脫穎,有銳不可當(dāng)之殺氣。蓋及腹內(nèi)鑄銘文3行12字"叔牝賜貝于王姒用作寶尊彝",文史大家郭沫若據(jù)器型和銘文認(rèn)為"當(dāng)是武王或成王時器",銘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當(dāng)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叔牝方彝是紅銅與錫的合金,鑄器花紋綺麗,堅韌耐用,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高超的青銅冶煉、鑄造工藝,是西周時期青銅禮器的典型之作。</p> <p class="ql-block">錯金銀銅鼎年代為戰(zhàn)國,高16.5厘米,口徑10.5厘米,最大腹徑13.2厘米。1979年出土于洛陽市西工區(qū)小屯村的一座地窖。</p><p class="ql-block">該鼎蓋、身合二為一,合成扁圓球形;蓋作拱頂,正中有帶小圓環(huán)的鋪首臥鈕,鈕旁邊是一對對稱的鎏金蟾蜍;子母口內(nèi)收,鼓腹,三蹄狀足,上有方形附耳,兩耳之間有中空短柱形上翹的短管流。該鼎通體以青銅鑄成,器型小巧玲瓏,外層以金銀為飾,其中蓋頂、口沿、流及附耳皆為錯金銀三角紋,蓋中及鼎腹飾以皿銀為瓣、皿金為芯的四出花瓣紋樣,鼎足飾三角云紋。</p> <p class="ql-block">三彩黑釉馬高73厘米,器型高大、造型生動,身軀健碩、肌肉線條極富張力。馬背鞍韉[jiān]俱全,以褐色革帶為裝飾,革帶上有15枚浮雕垂飾,垂飾上有人與馬的形象。馬尾部短翹,展示的應(yīng)是人們在參與馬球運(yùn)動時,為避免馬尾與球桿纏繞,而束起馬尾的場景。</p><p class="ql-block">三彩黑釉馬1981年出土于洛陽市龍門東山安菩夫婦墓,這是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唐代夫婦合葬墓。墓主人名為安菩,來自西域安國,也就是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一帶。他的父親系利是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國首領(lǐng),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攻滅了東突厥,系利隨之歸附了唐朝,被封為五品定遠(yuǎn)將軍。系利逝世后,他的兒子安菩沿襲了父親的爵位,同時也繼承了父親的勇敢和果斷,曾為保衛(wèi)唐王朝浴血奮戰(zhàn),成為一位功勛卓著的番將。</p> <p class="ql-block">三彩天王俑</p> <p class="ql-block">雙龍</p> <p class="ql-block">彩繪文官俑</p> <p class="ql-block">石辟邪年代為東漢,高1.9米,長2.97米,寬90厘米,重達(dá)8噸,1992年12月出土于孟津油坊村 。石辟邪以軀頸和四肢五個S型組成整體造型,以四肢和曳地的粗壯長尾形成5個支撐點,S型彎曲,是力量迸發(fā)的前奏;5個支撐點,給人以穩(wěn)定矯健之感。碩大的頭部,增強(qiáng)了威猛的氣勢,欣長瘦勁的身軀,亦似善于疾馳追逐的雄師。2004年12月,石辟邪曾去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展出。</p> <p class="ql-block">石刻館</p><p class="ql-block">該館位于博物館一層,展覽分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建筑及其它石刻三個單元。</p> <p class="ql-block">石經(jīng)幢</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燈年代為唐代,通高44.5厘米,座徑22.6厘米,1987年出土于洛陽吉利區(qū)唐墓。由座、柄、盤、盞四部分組成。其底座為圓形覆盆式,外壁貼寶相花和力士;柄為圓柱狀,上下飾小圓圈紋與凸弦紋;盤淺腹,平底,盤中有仰蓮,其上置盞。它頎長挺拔,造型周正規(guī)矩,裝飾豐富。</p> <p class="ql-block">漢唐陶俑館</p><p class="ql-block">該館展出的200余件洛陽漢-唐陶俑,集中展示了這一時期漢俑、晉俑、北魏陶俑、唐俑的不同風(fēng)采,為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shù)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金絲楠木塔為清代建造,通高6米,重4噸左右,為三層八角攢尖頂式寶塔,共有佛龕304個,里面存放了304尊鎏金無量壽佛。佛像面容莊重慈祥,結(jié)跏[jiā]趺[fū]坐于四方座臺上,鑄造精美。佛座下方,有“大清乾隆辛巳年(公元1761年)敬造”等字樣。除了木塔本身精美的雕刻工藝,塔的材質(zhì)也極為難得,采用了中國歷代宮廷御用的名貴木材——有“帝王之木”之稱的金絲楠木。金絲楠木生長期極長,木質(zhì)堅實,防蟲耐腐,木紋中帶有天然的金色紋理,十分稀有。</p> <p class="ql-block">洛陽電視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