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4月23號星期三,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六。</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我來到了大鐘寺古鐘博物館<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玩。</span></p> <p class="ql-block">大鐘寺原名覺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大鐘寺總占地3萬平方米,寺廟格局嚴謹,氣勢雄偉,曾是皇家祈雨、舉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p> <p class="ql-block">大鐘寺因寺內(nèi)珍藏一口明永樂年間所鑄巨大佛鐘,故又俗稱為“大鐘寺”。</p> <p class="ql-block">大鐘寺為清雍正十一年(1733)敕建,是清帝祈雨場所之一。這是天王殿,殿內(nèi)空空如也,既然是博物館,整座大鐘寺內(nèi)沒有任何佛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寶殿,現(xiàn)在的大雄寶殿大門緊閉,謝絕參觀。</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闊五間,硬山頂。前檐接蓋抱廈三間,為單檐歇山式卷棚頂。作為“禮樂回響”展廳,陳列有一套完整的曾侯乙編鐘仿制品,并兼及禮樂制度的介紹。</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寶殿西配殿,是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展廳,<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配殿</span>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硬山頂,面闊五間,前出廊。作為“敕建覺生”展廳,以館藏文物為基礎(chǔ),結(jié)合圖文資料,介紹了歷史上的覺生寺作為皇家寺廟的由來與興衰。</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鐘文化源遠流長,自成體系,更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從早期的陶鈴,到橫截面為合瓦形的青銅樂鲀,再到橫截面為正圓形的梵鐘,中國古鐘朝朝相襲,代代傳承。</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鐘是中華民族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作為樂器,以“鐘呂”,鐘律”獨占鰲頭。作為禮器,“鐘鼎”并稱,以至金文又稱“鐘鼎文”。代為法器,“”晨鐘暮鼓”是佛寺的寫照。這是鐘樓。</p> <p class="ql-block">鐘 作為報時器,“鐘鼓”齊鳴,節(jié)度時間,作為政治符號,惟功大者鐘大”,是統(tǒng)治者歌功頌德的豐碑,作為文學意象,注入了古代文人內(nèi)心“奉儒守官“來”鐘都清心”的情感。這是鼓樓。</p> <p class="ql-block">同時,鐘在人有也們中也有崇高 公正 賢明的象征意文,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有“黃鐘跟棄,瓦聲雷喝”的著名詩句。可見鐘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受有舉足輕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鐘不僅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思想,更是一種精神的象低。中國古鐘構(gòu)成的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珍藏,研究 展示這份寶藏,無疑有著特別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覺生寺自乾隆朝至清末,一直作為皇家祈雨場所,倍受清代帝王重視,曾多次受到皇帝御制石碑、御書匾額、欽賜法器等禮遇。</p> <p class="ql-block">肇建梵宇,雍正皇帝篤信佛教,長期研習佛典,深通禪理,登基之后對禪宗更是大加推崇,并且親自講經(jīng),組織刊刻《龍藏》(清代官刻大藏經(jīng))。同時,雍正皇帝還斥巨資在京城地區(qū)重修或新建了一批佛教寺院,覺生寺便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奉敕創(chuàng)建的。</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曾多次駐蹕覺生寺,留下了吟詠詩句。民國時期,覺生寺定期舉辦的廟會名冠京師,享譽遠近。這是乾隆御碑。</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最著名的當屬《還宮》一詩。該詩以七言律詩形式,描繪了乾隆在雨中祈雨還宮的情景,既表達了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關(guān)注,也流露出對往事的追憶。</p> <p class="ql-block">《還宮》原文</p><p class="ql-block">將欲視朝,因先期一日還宮。</p><p class="ql-block">路便因之禮佛,誦大云經(jīng)祈雨。</p><p class="ql-block">今日清途此即恭詣誠壇,拈香虔默禱。</p><p class="ql-block">率諸皇子禮寅朝(陟遙切)。</p> <p class="ql-block">安置巨鐘,覺生寺于雍正十二年(公元 1734 年)建成后,便成為當時京城西北重要廟宇之一。不僅是因為其規(guī)模宏大,更重要的是寺內(nèi)大鐘樓中懸有聞名于世的“永樂大鐘”。</p> <p class="ql-block">覺生寺自創(chuàng)建殿宇到陳懸巨鐘,歷時十年,直到乾隆八年(公元 1743 年),寺、鐘合璧,覺生寺自此得以全面竣工。</p> <p class="ql-block">這一盛事,在后世許多史籍文獻均有記載。</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細部圖 內(nèi)頂</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細部圖 內(nèi)壁</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細部圖 U形環(huán)</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細部圖 鐘鈕</p> <p class="ql-block">皇家祈雨,覺生寺作為皇家敕建廟宇,自建成伊始,便服務于清代皇室的宗教與祀典活動。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乾隆時期,覺生寺被欽定為京城地區(qū)重要的皇家祈雨場所之一。每遇旱年,皇帝便下旨在覺生寺設(shè)壇,或親臨祈雨,或派遣王公大臣前往拈香行禮,這一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末。</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題《覺生寺謝雨詩》</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p><p class="ql-block">還宮御殿路過覺生寺祈雨之作 其二 (乾隆己酉) 清 · 弘歷</p><p class="ql-block">一夜密云惜未雨,梵宮七日禱猶然</p><p class="ql-block">輕輿順路因躬詣,叩請益慚益致虔。</p><p class="ql-block">(自四月十二日雨后又已逾月二麥正值灌漿之際甚為盼切因命皇子等于五月十三日在覺生寺設(shè)壇祈請閱七日尚未沛澤今早經(jīng)此積誠默禱途中即獲甘霖優(yōu)渥感荷神庥倍加虔敬)。</p> <p class="ql-block">近代風云,隨著清王朝的沒落,覺生寺也從皇家禁地成為舉辦民俗廟會的地點。據(jù)文獻記載,每逢農(nóng)歷正月初一到十五,覺生寺開廟半月,廟內(nèi)香火繚繞,鐘鼓齊鳴,游人如織,人們多是慕永樂大鐘而來,其況之盛,馳名京城,覺生寺也逐漸被百姓稱為大鐘寺。民國時期,覺生寺日漸凋敝,寺內(nèi)僧人數(shù)量減少,流傳下來的文物與史料十分有限。</p> <p class="ql-block">覺生寺民國時期壁畫:</p><p class="ql-block">民國(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西廂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共計十五間,其中十二間辟為“金火流光” 展廳,綜合運用文獻、圖片及模型等資料,介紹中國古鐘鑄造技術(shù)的基本方法、演變歷程,及其所取得的輝煌成就。</p><p class="ql-block">金火流光,中國古代鑄造技術(shù)走在世界前列,古鐘鑄造技術(shù)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大門類。鑄鐘不僅要具備精湛的鑄型工藝,更要運用精確的合金配比和精準的溫度控制。一口造型精美、聲音純凈的古鐘實際上是融合了古代材料學、化學、物理學、聲學、美學等多學科成果的作品。古鐘鑄造既是金與火的技術(shù),也是形與聲的藝術(shù)。本展覽綜合運用文獻、圖片及模型等資料,介紹古鐘鑄造的基本方法及古代鑄造的輝煌成就,從一個側(cè)面展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面貌,同時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智慧和艱辛勞動表達深深敬意。</p> <p class="ql-block">《天工開物》關(guān)于鑄鐘的記載</p><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鑄鐘技術(shù),中國古代工匠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已經(jīng)認識到合金成分比例與青銅性能之間的關(guān)系,并能夠熟練地運用多種技術(shù)鑄造青銅鐘鈴。鐘鈴器物雖然看似平凡普通,卻能夠反映出當時古代社會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鑄鐘方法,古代鑄鐘的方法主要有泥范法和失蠟法。泥范法的基本方法是用陶泥等材料制作成范,包括內(nèi)范和外范,在外范上刻劃上所需要的紋飾和文字,然后將內(nèi)范和外范合在一起,向內(nèi)范和外范之間的空隙澆注液態(tài)金屬,冷卻之后,除去內(nèi)、外范,即得到成品。</p><p class="ql-block">失蠟法的基本方法是先制作蠟模,待成型后再用細泥漿反復澆淋蠟模,等泥漿包住蠟模后,再在外表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蠟即熔化流出,產(chǎn)生空腔即可澆鑄。用失蠟法可鑄造出造型復雜、紋飾繁縟的器物。失蠟法多用于鑄造梵鐘上的蒲牢,少數(shù)梵鐘全部用失蠟法鑄成。</p> <p class="ql-block">朱棣和永樂大鐘,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下令鑄造永樂大鐘,這是他遷都北京之前與營建宮殿苑囿同時進行的一系列工程之一。鐘上所鑄的一百多種漢文、梵文經(jīng)咒,是永樂皇帝將佛教寓于治國政治理念的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再鑄洪鐘—永樂大鐘的鑄造,永樂大鐘以其悠久的歷史、宏美磅礴的造型、悠揚遠播的音響而聞名于世,其鑄造工藝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體現(xiàn)了明初我國古鐘鑄造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閃爍著古代金屬鑄造技術(shù)的光輝,凝聚了我國古代匠師們的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藝。</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鑄造工藝:</p><p class="ql-block">1.制范刻字,首先,在鐘的內(nèi)范和外范表面都整齊雕刻上陰字,制作時將外范分為六層圈范,解決了范縫和銘文排版問題。</p> <p class="ql-block">2.合范澆注,從底部開始,把第一圈外范與內(nèi)范套合,依次套合第二圈到第六圈,再把預先鑄好的鐘鈕固定在鐘頂范內(nèi),組合成完整的大鐘鑄范,從鐘頂兩側(cè)開設(shè)澆冒口,熔銅后澆鑄即得到大鐘。</p> <p class="ql-block">天工奇跡—中國古代精品鑄造文物,我國鑄造大型金屬器物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可上溯至先秦時期。</p> <p class="ql-block">流傳至今的眾多金屬文物中,歷代均不乏體量巨大之作,或出于統(tǒng)治者對權(quán)力的彰顯,或源于信奉者對宗教的虔誠,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界驚嘆的“天工奇跡”,它們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青銅禮器是貴族用于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quán)力。青銅禮器種類繁多,工藝精美,主要可分為食器、酒器、水器、樂器等幾大類。</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金屬造像,我國鑄造金屬造像的歷史十分久遠。</p> <p class="ql-block">文獻中記載,秦代立國之初,秦始皇便下令利用收繳六國兵器鑄造大型銅人。</p> <p class="ql-block">隋唐以后隨著鑄造水平的進步及佛道二教的興盛,出現(xiàn)了各類大型宗教金屬造像,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金屬建筑,古代金屬建筑有殿、亭、塔等多種類型。</p> <p class="ql-block">這些建筑是用銅鑄造出分體建筑構(gòu)件,再進行組裝而成。</p> <p class="ql-block">這些金屬建筑,雖然不是一次性整體澆鑄,但其工藝之復雜,構(gòu)建之巨大,范鑄之精湛,也堪稱是中國古代鑄造文物中的巧奪天工之作。</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地平經(jīng)緯儀 地平經(jīng)儀 璣橫撫辰儀</p> <p class="ql-block">鎏金銅鐘,明成化(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通高:46cm 口徑:31.4cm 重量:24.8kg。</p> <p class="ql-block">李淮銅鐘,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p><p class="ql-block">通高:85.7cm 口徑49.5cm 重量125kg。</p> <p class="ql-block">善緣庵鐘,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p><p class="ql-block">通高:62cm 口徑:46cm 重量:55kg</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佛銅像,明晚期 高:64.7cm 重量:80.75kg</p> <p class="ql-block">玄武大帝銅像,明早期 高:70cm 重量:84.6kg</p> <p class="ql-block">鎏金送子觀音銅像,明晚期 高:64.8cm</p> <p class="ql-block">柏林寺云板,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高:130cm 重量:168kg</p> <p class="ql-block">雙鳥饕餮紋鼉鼓 (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三羊甑(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象紋鐃 (仿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銅斝(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銅鼎(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銅?。ǚ轮破?</p> <p class="ql-block">犧尊 (仿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虎牛祭案(仿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銅佛頭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p> <p class="ql-block">蓮花寶座 明晚期</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梵鐘,中國古代梵鐘是隨著佛教的興起而逐漸產(chǎn)生的。</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梵鐘,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類型與內(nèi)涵不斷豐富,逐漸拓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p> <p class="ql-block">根據(jù)文獻記載推斷,唐代開始隨著鑄造技術(shù)日臻精湛,梵鐘的體量開始逐漸增大。宋代則開始出現(xiàn)大型鐵梵鐘。</p> <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的銅鐘是我國古代鑄造大型梵鐘的登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闊五間,硬山頂。作為“質(zhì)器莊嚴”展廳,主要從古鐘分類的角度,展示古鐘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p> <p class="ql-block">進入觀音殿,正中央懸掛著一口極為精致的大鐘,這就是乾隆朝鐘,清乾?。ü?736年—公元1795年)通高:2542cma 口徑:157cm。</p> <p class="ql-block">朝鐘與壇廟鐘,是古代皇室用于朝會、典禮或國家祀典等政治活動的禮儀用鐘。</p> <p class="ql-block">朝鐘與壇廟鐘通常器形碩大,鑄工精湛,是古代帝王的號令工具,更是威嚴皇權(quán)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中國古鐘文化中,梵鐘是人們對漢代以來橫截面為圓形的正圓體鐘的一種泛稱。包括朝鐘,佛道用鐘和更鐘。</p> <p class="ql-block">嘉靖地壇鐘,明 嘉靖(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通高:252cm 口徑:154cm 重量:2242Kg</p> <p class="ql-block">梵鐘端莊厚重、鑄造精美,給人一種神圣的感覺。</p><p class="ql-block">元代更鐘,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通高:211.5cm 口徑:130cm 重量:2048。</p> <p class="ql-block">聽講解員講解古鐘。</p> <p class="ql-block">梵鐘形制上借鑒梵鐘樣式的各種用途的鈴,不僅豐富了梵鐘的內(nèi)涵與外延,也呈現(xiàn)出異彩紛呈、質(zhì)器莊嚴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太監(jiān)鑄道教鐘,明嘉靖 通高153cm</p> <p class="ql-block">藏經(jīng)樓,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面闊七間,雙層樓閣式建筑,硬山頂。</p> <p class="ql-block">藏經(jīng)樓一層作為“妙境梵音”展廳,陳列了一組有明確來源的寺觀鐘;觀眾在參觀古鐘的同時,還可深入探尋古鐘背后的寺觀歷史及其文化內(nèi)涵。可惜現(xiàn)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經(jīng)樓沒有開放。</span></p> <p class="ql-block">大鐘樓是全寺建筑的主體,上圓下方,意喻“天圓地方”,大鐘樓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大鐘樓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聞名于世的永樂大鐘懸于樓內(nèi)中央。</p> <p class="ql-block">大鐘樓原為元大都大天壽萬寧寺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后因火災損毀,清代重建 :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歷時兩年完成,保留了明代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鐘樓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圓形攢尖頂,有垂脊十二道,底層則為一方形建筑,四角出檐,面闊三間。</p> <p class="ql-block">大鐘樓采用重檐歇山頂建筑,底層基座四面券門,內(nèi)置75級石階。主樓面闊三間,漢白玉須彌座承托,黑琉璃瓦綠剪邊覆蓋。</p> <p class="ql-block">大鐘樓底層檐下懸有乾隆皇帝御筆“華嚴覺?!必翌~。</p> <p class="ql-block">在大鐘樓正中八角形鐘架,懸掛著明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銅鐘,就是聞名遐邇的“永樂大鐘”,永樂大鐘被稱為世之瑰寶、國之重器,永樂大鐘是中國古代鑄造技術(shù)的杰出代表,被譽為“鐘王”。</p> <p class="ql-block">講解員慢條斯理地講解,聲音太小了。</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鑄于明永樂年間,距今已500多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樂大鐘鐘體呈圓狀,</span>鐘通高6.94米, 外徑3.30米,鐘唇厚度18.5厘米,重量46.5噸,是現(xiàn)存體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銅鐘。</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鐘內(nèi)外共鑄經(jīng)文100多種,23萬余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明代書法家沈度書寫,鑄有16種漢文經(jīng)咒和梵文咒語,</span>經(jīng)鑒定,確定為“國家級文物”,為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鑄造過程中,融入了明代銅匠華嚴的智慧,其女兒華仙協(xié)助改進火候工藝。大鐘采用無模鑄造法,結(jié)合傳統(tǒng)技藝與力學原理,展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通過特制“散音”池設(shè)計,聲音特別洪亮,余音可延續(xù)3分鐘,傳播范圍達數(shù)百公里。</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采用傳統(tǒng)的“地坑泥范法”鑄造,鐘體銘文鑄造精美,幾乎沒有砂眼氣泡等瑕疵,合范縫被巧妙地做成五條精致的裝飾線。其合金比例為:銅80.54%,錫16.4%,鉛1.12%及少量其他元素。尤其是錫的比例非常合理,使鐘的強度增加而硬度適中,經(jīng)得起重擊又不破壞音質(zhì)。</p><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的懸掛采用三層重疊縱橫木架構(gòu),將最上層主梁所承受的重力均勻地分散開來。另外,懸掛鐘體的銅穿釘僅有110厘米長,14.3厘米高,6.6厘米寬,卻承載了永樂大鐘46.5噸的重量,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有五絕:</p><p class="ql-block">一絕:鑄造年代最久;</p><p class="ql-block">二絕:鑄成經(jīng)種最多;</p><p class="ql-block">三絕:鐘聲傳播最遠;</p><p class="ql-block">四絕:力學結(jié)構(gòu)最佳;</p><p class="ql-block">五絕:鑄造工藝最高。</p><p class="ql-block">大鐘樓內(nèi)永樂大鐘的東側(cè),有一通石碑,這是乾隆關(guān)于永樂大鐘御碑。</p> <p class="ql-block">大鐘寺“鐘鈴大觀”和“九朝古鐘”是博物館兩個主要展覽,薈萃了古今中外代表性古鐘400余口,堪稱鐘的海洋?!肮喷姾喪贰?、“古代鑄鐘工藝”展覽則提供了有關(guān)鐘的基本知識?!熬磐ょ妶@”是一組新修復的建筑,懸掛著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古鐘,別有情趣。在大鐘寺,您將走入一個鐘的王國。</p><p class="ql-block">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是知識的海洋,我還會再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