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武平縣考棚大門,后為縣立初級中學校門 (網絡圖片) </span></p><p class="ql-block"> 1924年秋,武平縣立初級中學成立,熊大镕(鑄良)為首任校長。1927年2月,根據上級指示設立校務委員會治理學校。1928年2月至1929年2月,陳培英出任該委員會主任。</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的陳培英一一陳培英的小兒子陳鎮(zhèn)川供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陳培英,名毓菁,諱培英,字韭生(1905、6一一1976、11)。平川街道城南社區(qū)圍子里人(今烏石崠陽光麗景小區(qū)附近的城中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陳培英出生于書香門第,他的父親陳成望,諱克昌,字瞻韓,是前清邑癢生。曾任武平商會董事,縣教育會干事,城區(qū)議事會議員,城區(qū)公立兩等小學教員,堯祿初級小學校長,縣立梁溪小學校長(該校是將城區(qū)所有小學整合而立)。從事教育事業(yè)二十余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陳培英孩提時期便由其父進行啟蒙教育,飽讀詩書;年齡稍長后進入新式小學接受新學教育,以優(yōu)異成績從高等小學畢業(yè)。1922年,在他17歲時考入由愛國僑領陳嘉庚主辦的廈門集美高級師范學校理科讀書。其間在1924年加入國民黨。1926年以優(yōu)異的學業(yè)成績、良好的品行操守從學校畢業(y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26年,由時任國民革命軍福建第一游擊區(qū)司令、武平人蘭玉田主持籌建中國國民黨武平縣臨時支部,籌備成立中國國民黨武平縣黨部。因為在讀書時就已經加入了國民黨組織,剛從學校畢業(yè)回鄉(xiāng)不久的陳培英便經人推薦擔任了籌備處秘書、中國國民黨武平縣黨部干事兼第一區(qū)分部執(zhí)行委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26年國民黨武平縣黨部開始籌建期間,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左派(包括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在縣黨部占有很大優(yōu)勢,在當時組織群眾集會游行,遣責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殘害中國兒童的罪行;支持農民協會成立,發(fā)展農民運動;推行“二?五”減租,發(fā)動農民群眾斗爭地主惡霸等工作踴躍,陳培英參與了其中的組織、協調工作,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當年的武平縣立初級中學校門(網絡圖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7年2月,原實行校長治學制度的武平縣立初級中學,在省政務委員會(省行政機構)全省各級學校廢除校長制,改設校務委員會的通令下,設立了武平縣立初級中學校務委員會。同年3月,受縣政務委員會委派,陳培英與梁星拱(巖前人,集美高級師范文科畢業(yè))、林履安(字衣冰,縣城人,集美高級師范文科畢業(yè),曾任陸軍151師少校秘書)、謝肇燊(中山人,集美高級師范體育科畢業(yè))等人一起來到校務委員會,并出任委員一職。委員會推舉梁星拱為校務委員會主任并報上級審批,不久便接省有關部門指示,梁星拱資質不符,不得擔任校務委員會主任,該職務改由原校長熊大镕擔任。1928年初,熊大镕出任縣教育局局長一職,縣政務委員會委任陳培英擔任校務委員會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當年的縣立初級中學的大廳,前面為學生集會的廣場(網絡圖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陳培英擔任校務委員會主任后,著手實行革新除弊,改革教育舊制,推行新政。奈何教師隊伍成份復雜,教師中有前清的秀才、有舊制中學畢業(yè)生、有師范學校畢業(yè)生、有其他專業(yè)的??茖W校畢業(yè)生、有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大學畢業(yè)生。人們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紛爭,學校派系林立紛爭不斷。在治校過程中,陳培英要為處理紛爭花費大量精力,改革無法順利推進。一年后,身心俱疲的陳培英辭去校務委員會主任職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辭去武平立初級中學校務委員會主任一職后,陳培英擔任了縣教育會干事一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0年,武平縣立圖書館成立,開武平縣圖書收藏與閱覽先河。圖書館成立后不久,縣政府委派他擔任圖書館館長。面對館址狹?。徊貢俚每蓱z,幾乎等于零;訂閱的報刊雜志少之又少;讀者并不多的局面,陳培英克難攻堅,四處奔波游說募捐,力求改變面貌,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圖書館形象有較大的改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4年,為適應農村教育的需要,上杭縣將上杭縣立中學改名為上杭縣簡易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經友人邀請和舉薦,陳培英擔任了該校的教育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1937年蘆溝橋事變后,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國民黨武平縣黨部指導員辦事處組織全縣開展抗日救亡活動??h城成立了各界抗敵后援會。陳培英擔任了后援會的秘書兼?zhèn)刹楣ぷ鲌F團長職務。</p><p class="ql-block"> 當年抗敵后援會為支援抗日前線,常開展募捐義賣活動;為激發(fā)民眾抗敵救亡的熱情。后援會組建了“武龍抗敵劇團”、“武平抗敵劇團”,開展向民眾教唱、宣傳《大刀進行曲》等抗日歌曲;組織各文藝社團到全縣各地進行抗戰(zhàn)宣傳,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劇目。當時的城北國樂社也踴躍參加宣傳活動,張裱了新穎雅觀、張貼有抗日標語和抗戰(zhàn)圖片的船燈巡演各地。陳培英特別在該船頭撰寫對聯一副:“看楫擊中流雪恥何須明日,聽笙歌大地勝利就在今年”。通過抗敵后援會組織各項活動,民眾的抗敵情緒高漲,紛紛捐款捐物支援抗日前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陳培英家族編修族譜的序文一一陳鎮(zhèn)川供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陳培英家族族譜中關于陳培英條目的記載一一陳鎮(zhèn)川供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陳培英來到當時國民黨福建省黨部駐地的連城縣,出任省黨部民訓組主任[抗戰(zhàn)時期(1938一一1945年)永安成了臨時省會,省黨部也搬至永安市隔壁的連城縣](1940年3月,陳培英將家族正在編修的族譜請時任閩浙監(jiān)察使、中國國民黨福建省省黨部執(zhí)行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肇英作序,在其序文中稱陳培英為同事;在所修譜中陳培英條目下有“現任福建省黨部民訓組主任”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2年10月10日,國民黨平和縣黨部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陳培英被委派至漳州市平和縣任國民黨平和縣黨部書記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陳培英在平和縣任職期滿后,轉任國民黨漳平縣黨部書記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后期,在漳平縣任職期滿后,陳培英赴省會福州,到國民黨福建省黨部述職,后留下擔任省黨部干事一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陳培英的職業(yè)生涯中,他與同樣畢業(yè)于集美高級師范的同學、曾經是中共福建臨時省委書記的羅明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據陳培英的兒子介紹,當年的中共武平縣委黨史辦主任練昭武,于1985年去廣州找羅明了解有關武平黨史問題時,羅明特地打聽陳培英的情況。練在返回武平了解了陳的遺屬家庭情況后,寫了一封信將情況告之羅明。羅得知陳培英被錯定為反革命份子后生活拮據,并于1976年11月病故,其后人還在為落實恢復陳的問題而奔波后,于1986年初給練昭武回了一封信,請練將信拿給當時的縣委主要領導,其中說了3件事證明陳培英曾經為共產黨做過好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是1928年11月,時任中共福建臨時省委書記的羅明到武平檢查指導工作。由于國民黨叛變革命,武平正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共產黨的活動轉入地下,黨的干部也隱蔽起來。羅明到武平后找不到時任中共武平特別支部書記的鐘武(鐘喆甡)及其組織,而在武平他又人生地不熟,在當時的境況下是非常危險的。羅明只好找到在縣立初級中學任職的同學陳培英,陳接待了羅并進行了有效地掩護,還拿出了10個光洋給羅,派人護送羅至上杭湖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二是1942年,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領導的地下組織出現了叛徒,在粵東的一部分隱蔽戰(zhàn)線工作人員為了躲避追捕,便到相鄰的漳州地區(qū)隱蔽,其中有 10余人被平和縣警察局抓走。時任大埔縣百侯中學校長的羅明,前往平和找到陳培英,請求陳幫忙解救被抓人員。在陳的斡旋運作下成功地解救了這些被抓人員,避免了可能遭受的重大損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是1943年,粵東地區(qū)發(fā)生百年難遇的嚴重旱災,沿海地區(qū)又被日軍封鎖,導致粵東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羅明又找到陳培英請求支援,陳培英組織人員采購了幾千斤的稻谷米面,派人護送至省界運往粵東賑濟災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9年5月初,武平人練惕生接任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公署專員,在上任前參加了籌劃閩西起義的郭車會議。與傅柏翠、李漢沖等議定了起義的相關事宜。上任后練惕生乘省政府尚未發(fā)現起義的蛛絲馬跡,赴福州爭取資金和槍械。在福州逗留期間,約見了陳培英,與陳交換了對時局的看法和以后的前途,勸陳一起回龍巖參加起義。在練惕生完成任務返回龍巖時,陳培英隨同回到龍巖,當即趕赴上杭白沙參加了起義前的籌備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9年5月22日,傅柏翠、李漢沖、練惕生發(fā)出通電,宣布閩西起義,并成立閩西臨時行動委員會,陳培英擔任委員會秘書處的文書組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按照閩西臨時行動委員會的安排, 5月23日清晨,陳培英帶著倆個警衛(wèi)人員騎馬從上杭白沙趕往武平,參與指導武平起義的有關工作。但在走到武平十方時,碰上突發(fā)事件延擱,所以未能及時趕到而錯失良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9年8月,從淮海戰(zhàn)場上敗退下來的國民黨胡連兵團殘部重新占領武平,武平起義后的新政權人員分散隱蔽。陳培英也躲避在長居親友家。而胡部扶植的掌權班子要求參加了武平起義的人員要自新登記,在當時的苗圃(今縣城中街靠近中心橋一帶)辦有自新培訓班。陳培英的舊友勸其前去登記并參加自新培訓。在陳既沒有答應勸告又沒有到場的情況下,把陳的姓名登記在冊,這為后來的冤假錯案埋下隱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9年10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部隊又一次解放了武平。武平重獲新生后。陳培英在十方維揚中學從事了一段時間的教學工作。1950年至1954年在武平一中擔任教師,從事教學工作。 1952年5月,陳培英因在舊政府擔任職務的政治歷史原因,由縣公安局審查后被縣法院判管制二年,剝奪政治權利三年;1954年8月被武平一中清洗回家; 1958年被縣公安局認定反革命分子,戴上了這帽子后由原生產大隊管制勞動,直至病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陳鎮(zhèn)川供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當年武平縣教育局對陳培英審查意見的文件(手抄件)一一陳鎮(zhèn)川供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改革開放以后,政治環(huán)境逐步走向正常,各級黨政部門開始著手清理歷次政治運動形成的冤假錯案。陳培英的后人也開始走上要求平反的漫漫長路,由于落實政策的經辦人員的思想還禁涸在極左路線中,對原來的錯誤決定緊抱不放。1981年初,武平一中發(fā)出不予落實認定書;1981年5月,縣公安局作出維持1958年對陳培英定為反革命分子的復查決定。雖經反復申訴多方努力,仍未盼來好的結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陳鎮(zhèn)川供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陳鎮(zhèn)川供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中央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進一步清除極左路的影響的形勢下,通過陳培英后人契而不舍的努力,終于在1981年底迎來了轉機。1981年11月縣公安局作出撤銷1981年5月的復查決定,對陳培英戴反革命帽子給予改正,恢復名譽的決定;縣委落實辦也以武委落字[1981]72號認定陳培英系起義人員;1982年8月,縣委落實起義人員政策辦公室以同意縣公安局1981年11月的決定為由,作出給予陳培英家屬一次性生活補貼50元的決定。這些決定雖說是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但對最關鍵的被清洗出教師隊伍一事仍無明確說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83年,陳培英的后人收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為陳培英頒發(fā)的起義人員證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陳鎮(zhèn)川供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后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來自于羅明回信。據說當年縣委主要領導在接羅明來信后,當即作了批示并轉發(fā)相關部門要求盡快解決。1986年5月,縣政府發(fā)文作出恢復陳培英教師名譽,按當時干部在職死亡處理,補發(fā)埋葬費200元,撫恤金450元,遺屬生活補助費按有關規(guī)定辦理的決定。至此,有關陳培英的冤假錯案得到圓滿解決,壓在其后人頭上的政治壓力得到解除,其遺孀晚年生活得到保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縱觀陳培英的一生,早年受教于新學,服務于新學;壯年時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走過一段彎路,但及時撥亂反正走上新生之路;中晚年歷經坎坷,過上艱辛困苦的生活。但是最后獲得平反眧雪,名譽得以恢復。其后人可以告慰先輩在天之靈,其英名上不辱祖先,下可激勵后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