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約了若干次,終于和發(fā)小同學結(jié)伴而行來到了這么近那么美的河北正定古城。</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是天寧寺的主要遺存,也是正定四塔中最高大者。塔高40.98米,共九層,平面呈八角形,凌霄塔最大的特點是在塔身第四層中心部位豎立一根直達塔頂?shù)哪举|(zhì)通天柱,并用放射狀八根扒梁與外檐相連,這種塔心柱結(jié)構(gòu)形式對塔身穩(wěn)定性非常有利,在我國現(xiàn)存古塔中極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城墻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352年,歷經(jīng)北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繕與擴建,現(xiàn)存南城墻為明代城墻遺存。2013年至2017年,政府投資修復了城樓系統(tǒng)及南部古城墻5.22千米,并進行了高標準亮化,成為正定旅游的標志性景點之一。</p> <p class="ql-block">廣惠寺始建于唐貞元年間,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如今僅存華塔,又稱“華塔寺”。華塔 <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33.35米,平面呈八角形,由主塔和四小塔組成,</span>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皇帝曾四次駕臨廣惠寺,古建筑大師梁思成稱其為“海內(nèi)孤例”,使其在歷史文化領(lǐng)域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隆興寺俗稱大佛寺,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筑群,創(chuàng)建于隋文帝開皇六年,清康熙四十九年,賜額"隆興寺"并沿用至今?,F(xiàn)為中國4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十大名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五彩懸山長15.7米,高7.5米,以雕塑與繪畫相結(jié)合的壁塑藝術(shù)形式,詮釋宋代觀音造像世俗化特點的上乘之作,故被譽為"東方美神"。又因其坐南面北,與大殿坐向相背,又稱"倒坐觀音",是隆興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轉(zhuǎn)輪藏是一座可以轉(zhuǎn)動的木質(zhì)藏經(jīng)闕,為宋代遺物。直徑7米,由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構(gòu)成,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轉(zhuǎn)輪藏為南朝梁善慧大士始創(chuàng)。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轉(zhuǎn)一周與誦讀佛經(jīng)同功之說,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來的實物較少。此宋代轉(zhuǎn)輪藏則為現(xiàn)存實物中時代最早者,堪稱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轉(zhuǎn)輪藏,是隆興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建于明萬歷年間,檐下懸掛清乾隆皇帝御書"毗盧佛殿"匾額。</p> <p class="ql-block">銅鑄毗盧佛像為明代萬歷皇帝與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高6.42米,由三層四身相連、面向四方的坐式毗盧佛和三層共雕飾一千尊小佛的圓鼓型蓮座摞置而成,通體共有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此尊造像構(gòu)思巧妙,造型獨特,做工精良,為一件難得的明代藝術(shù)珍品,是隆興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為隆興寺現(xiàn)存古建筑中價值最高的一座,隆興寺六最之一,1977年至1980年由國務院撥款進行了落架復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石香爐為宋代雕制,由爐身、爐座兩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爐身正面浮雕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四周侍立藥師十二神將,手持寶杵、寶劍、寶棒等兵器,給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覺。寺廟中早期的香爐保存下來的并不多,此座以佛教題材為雕飾的宋代石香爐保存至今,實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龍藏寺碑為中華名碑之一,碑刻立于隋開皇六年,碑文記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勸獎州內(nèi)士庶萬余人修建龍藏寺的情況,在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處于承前啟后的地位,被歷代書法家所推崇,有"楷書之祖""隋碑第一"之稱,為隆興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臨濟寺是佛教禪宗臨濟宗的祖庭,最早建于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唐大中八年,義玄和尚在此創(chuàng)立臨濟宗,成為中國佛教禪宗臨濟一派的發(fā)祥地。</p> <p class="ql-block">澄靈塔是臨濟宗創(chuàng)始人義玄禪師的舍利塔,始建于唐,為八角九級密檐式塔,高30.47米。被梁思成先生譽為“清晰秀麗,塔中之上品”,2001年被公布為國寶。</p> <p class="ql-block">開元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宋大觀年間重修三門樓,明、清相繼建起天王殿、伽藍殿、給孤堂等建筑;20世紀歷經(jīng)破壞,僅存須彌塔、鐘樓以及法船正殿等遺址。</p> <p class="ql-block">須彌塔別稱雁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為方形密檐九級塔,高39.5米,造型清秀挺拔,似西安唐朝小雁塔。塔第一層較高,各層磚砌迭澀檐,四角懸掛風鈴。第一層各面兩邊浮雕有力士像,塔內(nèi)一層供奉三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鐘樓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式二層樓閣建筑,面闊、進深皆為三間,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一座唐代鐘樓,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都曾給予高度評價。</p> <p class="ql-block">鐘樓上懸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造型古樸,亦為唐代遺物。</p> <p class="ql-block">三門樓建于唐如意年間,原為一座石、木混合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閣,現(xiàn)僅存下層石柱。石柱上鐫刻有佛經(jīng)、佛像、供養(yǎng)人像、贊語提名和碑文等,為研究唐代雕刻技藝、民眾信仰、粟特人移民情況及開元寺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赑質(zhì)碑座系五代時期成德軍節(jié)度使安重榮德政碑碑座。青石質(zhì),殘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重107噸,體量之大位居全國同類石刻之首。2000年6月出土于正定縣府前街路西,同年8月移至開元寺內(nèi)。同時出土的還有碑首、碑身殘段,均是研究當時政治、軍事、歷史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趙云廟</p> <p class="ql-block">文廟,全稱文宣王廟,是紀念和祭祀中國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p> <p class="ql-block">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三年,明清兩代均有修繕,1989年原建筑毀于大火,2000年在原址按1:1比例復建。</p> <p class="ql-block">王士珍是我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與段祺瑞、馮國璋并稱為"北洋三杰",王士珍舊居建于1912年,舊居是民國時期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社會人文價值。1982年11月13日,正定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陽和樓位于河北正定城內(nèi)燕趙南大街中段,有“畿南名樓”“鎮(zhèn)府巨觀”之美譽,被稱為正定“九樓四塔八大寺”之首。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20世紀60年代被毀,2014年進行復原性重建,2017年9月2日正式落成揭牌。</p> <p class="ql-block">榮國府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也是國內(nèi)第一座影視拍攝基地。整個工程于1984年12月興建,1986年7月落成開放。</p> <p class="ql-block">榮國府不僅是87版電視劇《紅樓夢》的重要取景地,還曾被用于拍攝《康熙王朝》《雪山飛狐》等百余部影視作品,</p> <p class="ql-block">路過256部隊醫(yī)院,可能是曾在部隊醫(yī)院工作過吧,有點親切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