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鄜州的傳統(tǒng)喪葬文化中,有著人去世過三周年換服的習俗,換服來自中國古代守孝三年的傳統(tǒng)文化;鄜州古代地處中原王朝的邊界處,它深受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正因為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在風俗習性中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習俗禮儀。</p><p class="ql-block">守孝三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依據(jù)及規(guī)范主要由孔子及其弟子系統(tǒng)化成為中國古代孝道倫理核心制度之一。</p><p class="ql-block">孔子在《論語》中明確提出“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認為子女出生后三年依賴父母懷抱,故父母去世后應以同等時間守孝回報。守孝三年為“天理人情”體現(xiàn)而非單純禮儀形式?!墩撜Z》中“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強調守孝其間需延續(xù)父母生前行為準則,體現(xiàn)對家庭倫理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記得以前在文學作品中看到古代官員父母去世時必須暫時辭官回家守孝三年,在守孝期間不能接受晉升,身著素服及白鞋、不得穿鮮艷衣物。禁止參加婚禮慶典等喜慶活動,過年不貼紅對聯(lián)不放鞭炮等。</p><p class="ql-block">三周年后標志喪期正式結束,孝子回歸正常生活;稱為脫服或除孝便一切進入正歸。這是對逝者的哀思與敬意!</p><p class="ql-block">在家鄉(xiāng)鄜州老人去世后,三年之內不貼紅對聯(lián),以示對逝者的悼念之情。先是.白對聯(lián)、滿周年換上黃對聯(lián),滿二周年時換綠對聯(lián)或藍對聯(lián),直到過三周年當天中午過后換紅對聯(lián)。</p> <p class="ql-block">在我們當?shù)剡^去有緊頭年、慢二年、重三年之說,頭年及二周年只是簡單的設靈牌進行家祭,參與者主要為子女最多家族門中子侄,而三周年特別隆重,通知所有的親友前來進行祭奠儀式增加了換服儀式。</p><p class="ql-block">三周年時,提前幾天向老魏家(祖母娘家人)下話后,在忌辰前一天將老魏家接來后,設立靈堂搭建彩門,并在前一天下午孝子孝女穿上孝服用牌位到墳前進行請靈,孝子獻豬孝女獻羊與靈前,孝子孝女穿著孝服在禮賓指揮與引導下進行家祭禮,頭天晚上簡單上幾個酒菜,第二天早上行朝奠禮,在靈前獻上水果點心禮品。親朋來時到靈前擺上帶來的香紙糕點上香祭奠,孝子在靈前進行回禮,客人到齊后,孝子向老魏家和魏家(自己娘舅)下話,征求他們對于三周年禮儀意見。如甥舅平時關系融洽,便順利通過了。</p> <p class="ql-block">然后,按照老魏家、魏家、妻家、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及其他老表的順序,一邊祭奠一邊晉禮。祭奠時孝男孝女身穿孝服(最后一次穿孝服)在靈前回禮,總管給其他親戚按順序發(fā)回禮禮品。</p><p class="ql-block">祭奠結束后進行換服儀式,由魏家為孝子換服(也可以孝男孝女兄弟姐妹相互換服),媳婦兒由娘家為自己換服,主人為自己兒女及其他親戚及侄子侄女客人等換服;屬于重孝者(孝男孝女媳婦)為一套新衣服,其他親友為一件外套(或冬天為一件毛衣、春夏為體恤襯衫或短袖)。</p><p class="ql-block">易服結束后,孝男孝女脫去孝服換上新.衣服,媳婦也換上娘家給買的新衣服,其他親友也可以換上易服給的一件新衣服,所有親友便拿著牌位及靈前擺的果品去墳地送靈,到墳前告訴逝者已經是另一世界人了,愿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健康幸福?;`結束后回來換上紅對聯(lián),意味由白事轉為紅事。下午舉辦正席,有的想大辦的主家還請來歌舞戲劇助興,大家興致勃勃邊欣賞演出邊吃席,主家依次向客人敬酒,第二天早飯由女兒女?主辦一頓羊肉,女婿向客人敬酒,然后向幫忙跑腿的人發(fā)放毛巾香皂類表示酬謝。</p> <p class="ql-block">關于換服開始是買衣服,但是頭疼的是主家給其他親友換服買衣服,買的款式有的人家不一定喜歡;有的不太知道人家大小尺碼買回來送給人家的衣服人家不一定合身能穿。</p><p class="ql-block">近幾年重孝兄弟姐妹間提前相互給錢自己給自已買衣服,其他親友回一個二百塊錢的紅包算是換服衣服錢這樣即實惠又省事也不失禮節(jié)。近多年有的人家因為自已的特殊情況在老人去世下葬后辦正席時提前給其他親友把易服紅包一發(fā)算提前過三周年,到真正三周年時只有重孝者孝男孝女與主要客人到墳前燒紙換服。</p><p class="ql-block">不管怎樣這都是傳統(tǒng)孝道文化,記得以前家里的長?及老公家的長輩講過,以前自己老人去世時,白鞋(用孝布縫在布鞋上的鞋)得穿三年。三年以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能換其他鞋;哪怕下雨天下雪天鞋上弄臟了都得臟穿(因為困難時期買不起白色運動鞋),過三周年除孝時才將鞋上弄臟的白孝布拆下來仍掉和其他鞋換著穿。</p> <p class="ql-block">家鄉(xiāng)也有著老人去世不過三周年除孝前不能穿紅色及鮮艷衣服的講究,但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現(xiàn)代人們很難做到老人去世三年內不穿鮮艷衣服及穿白鞋的講究了。</p><p class="ql-block">各人根據(jù)自已的情況意愿好多已簡化了,有的人還是堅持傳統(tǒng)習俗。我一個已退休的同事多年前母親去世后堅持三年內不穿紅顏色衣服或戴紅色圖?的衣服。去年她告訴我她兒子結婚時她買的紅色禮裙暫時還不能穿,因為她婆婆去世才一年多,如穿了小姑子看見肯定心里生氣,先放著等婆婆過了三周年后再穿,但有的人沒有忌諱,家中老人剛下葬便穿著鮮艷的衣服。</p><p class="ql-block">我認為當代的人們可能做不到傳統(tǒng)習俗中三年內著素服,但其碼做到至多一年內至少半年內或者最少最少五期(一個月)內的禁忌,這是對逝者的懷念與尊重。</p> <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守孝禮節(jié)通過嚴格時間框架與行為規(guī)<span>范</span>,強化家庭倫理與社會道德,現(xiàn)代雖簡化了形式,但其“慎終追遠”的文化內核仍深刻影響中國人的喪葬實踐。</p> <p class="ql-block">當代社會,我們雖不必拘泥于古代所有習俗細節(jié),但需理解其背后的孝道精神……那是對生命的敬畏、對親情的珍視,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如以前講壇中聽過一位學者講:“守孝不是束縛,而是對人性溫度的丈量”。在快節(jié)奏時代里,保留一份對傳統(tǒng)的溫情守護,或許也是現(xiàn)代人對祖先最好的致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