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美篇昵稱:看云綣云舒</fon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美篇號:53961821</fon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尋探景點:福州煙臺山公園</fon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圖文原創(chuàng)</font></b></p> <p class="ql-block"> 來福州旅游,豈能錯過煙臺山公園!</p><p class="ql-block"> 煙臺山位于福州市倉山區(qū),山雖不高,卻具有“蒼山煙霞、高丘低江”的景色,更以其獨特的人文魅力傲立于世。煙臺山承載著近百年的繁華盛景,堪稱福州的“萬國建筑博物館”。煙臺山還凝聚著這座城市的歷史精華,是一部生動而凝固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3日正午,踏進公園,陽光正好,我們仨(和女兒)踩著斑駁樹影走進煙臺山公園。這座藏在福州倉山區(qū)的百年老公園,像一本攤開的近代史畫冊。</p><p class="ql-block"> 公園有東西兩個入口,從東入口進入,經(jīng)圓形拱門進入公園,這就是煙臺山的正門——月宮門。</p> <div><div> 穿過月宮門,沿著山路前行,來到一處靜謐之地——觀梅亭。站在亭中,可以俯瞰整個煙臺山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div><div> 拾級而上,寬闊的觀景平臺、煙墩遺址便展現(xiàn)在眼前。觀景臺周邊則是開闊的廣場,高大遮陰的古榕樹,一木成林。</div><div> 近代史上,福州是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5年始,先后有十七個國家在福州設(shè)立領(lǐng)事館,當然除了領(lǐng)事館外還修建了教堂、洋行、別墅、數(shù)十座中式園林古厝。<br> 遇上美豐銀行舊址,這座建筑是煙臺山早期西洋建筑之一,歷經(jīng)百年滄桑,見證了煙臺山的歷史變遷。建筑為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立面寬七間,原為典型的西式風格,后經(jīng)改造增加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元素。如今,這里已經(jīng)成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br></div></div> 在蔥郁景致與復古建筑間,福建華南女子職業(yè)學院校史長廊悄然亮相,以圖文并茂形式,生動回溯了學??缭绞兰o的教育征程。校史長廊已成為煙臺山新地標。<br> 大觀美術(shù)館所在的“樂群樓”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它建于清咸豐四年,由各國領(lǐng)事館集資建成,曾是福州最早用于各國領(lǐng)事及商人聚會的俱樂部,被譽為“萬國俱樂部”,也是當時煙臺山的標志性建筑,樂群樓為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殖民地券廊式風格建筑,可惜大門關(guān)閉,無法參觀。<div> 紅軍園景區(qū)是為了紀念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革命歷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而建立的,以其民國風格的建筑著稱,時也是大門緊閉,不知其里。</div> 一路古榕參天,紅墻花窗,非常養(yǎng)眼。<div> 位于樂群路12號的閩海關(guān)稅務司官邸,是隱落在老倉山的一座法式小莊園,白墻、黃色百葉窗、走廊、庭院、綠地……這座建筑始建于1877年,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代、民國時期閩海關(guān)稅務司的住所,具有獨特的新古典主義風格。<div> 稅務司前的古榕樹,粗壯的枝干在翠綠青草的映襯下更顯蒼勁古老,靜靜地書寫著舊時光。</div></div> 位于樂群路14號的一棟磚紅色小洋房,為衛(wèi)理公會總部舊址,1941年,在教會自立運動的推動下,美以美會、美以美會監(jiān)理會、美普會組合成立中華基督教衛(wèi)理公會。<div> 這座福州不多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曾是近代福州最大的設(shè)計機構(gòu)協(xié)和建筑部所在地,建筑結(jié)構(gòu)完整,保護較好?,F(xiàn)打造了集茶室、咖啡廳、展廳于一體的馥源藝文空間。 </div><div> 最美轉(zhuǎn)角處,卻是福州高級中學的圍墻。 </div> 陽光從樹頂上灑下,法國駐福州領(lǐng)事館舊址的上空金光閃閃。<div> 該建筑原為美孚洋行。在1900年到1909年,法國政府派駐福州的領(lǐng)事,叫做保羅·克洛岱爾。他不僅僅是一位外交官,還是一位詩人和劇作家。 </div><div> 建筑主樓為兩層帶地下室券廊式建筑,正面向南,面闊七間,進深六間?,F(xiàn)在還是民居,尚未復原。</div> 轉(zhuǎn)角遇見與之相鄰的石厝教堂。<br> 石厝教堂,原名安日間會,是1856年由福州的英國僑民籌建的哥特式建筑,透過哥特式的尖劵窗,恍惚可見當年英國僑民們,在此前程彌撒的場景。 教堂大門關(guān)閉,外觀所采用的石料堅固美觀,雙層小青瓦通風屋面。教堂院內(nèi)東西兩邊分立著兩株樟樹和銀杏樹,百余年來與教堂同歷風霜。綠樹掩映的教堂,體現(xiàn)了典型的英國鄉(xiāng)村小教堂的風格。<br> 元旦時節(jié),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舞,落葉鋪滿一地,風景獨好。<br> 哥特式建筑與百年銀杏樹構(gòu)成絕美畫面,令人百看不厭。<div><div> 教堂前廣場是影視劇《獵罪圖鑒2》取景地,被稱為“福州最美轉(zhuǎn)角”。</div></div> <div><div> 在滿是滄桑的老洋房和市井氣建筑群里,陡然出現(xiàn)一座全新的美國風格建筑——愛國路2號,百葉窗、拱形門, “一襲白衣”,神秘優(yōu)雅,原來曾是清朝末年美國駐福州領(lǐng)事館。這是一棟融合西方古典主義、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建筑。<br> 如今,這里成為記錄煙臺山歷史的博物館,需買票入內(nèi),沒有進去。<br></div></div> <div> 我倆穿過博物館對面幽長的通道,一路去找馬廠街歷史建筑,據(jù)說那里有12座民國紅磚洋房,林徽因曾居于此。</div><div> 走了好長一段路看看仍沒洋房影子,女兒還在原地等著,只得回去算了。<br></div> <p class="ql-block"> 和女兒會合后, 決定一起去華南女子文理學院(1908年——1951年)——一所衛(wèi)理公會在福州創(chuàng)辦的教會女子大學、曾經(jīng)是與燕京大學、齊魯大學、圣約翰大學等13所基督教會大學齊名的高校、福建師范大學的前身之一。</p><p class="ql-block"> 路上綠榕相伴,街頭巷尾散發(fā)著咖啡的香氣。</p><p class="ql-block"> 走到入口處,見有明確表示不對外開放?的告示,但嘗試進入時,無人問津。</p><p class="ql-block"> 時不時見到零星游客,但和熱鬧的公園相比,這里則一片寧靜。</p> <div> 進入院內(nèi),猶如踏進了一座法式復古小園林,只見三棟建筑構(gòu)成一個整體,連接其中的是兩道回廊,紅樓融合中西風格,庭院古樹成蔭。</div><div> 這三棟建筑就是主樓“勝利樓”及兩側(cè)“和平樓”和“民主樓”,主樓“勝利樓”,由美國建筑師畢奇設(shè)計,融合法國新古典主義與閩南古厝風格,其主體已經(jīng)被綠植藤蔓爬滿,左右兩邊分別為“和平樓”和“民主樓”,粗石為墻基,紅磚為墻身,窗戶上加裝木質(zhì)百葉,轉(zhuǎn)角處用隅石裝飾。<br></div> 穿過回廊,便是整幢建筑的背部。背部是一大片的榕樹林,午后的光線非常柔和,坐在古老的石階上,仿佛都能感受到當年微風,從那個質(zhì)樸古老的年代吹來,有種婉約含蓄的美麗。<br> 因為是學堂,比其他建筑多了一絲書卷氣,隨處走走,仿佛看到了當年女學生穿著民國服裝意氣風發(fā)的樣子,每一處都充滿了故事感。 這里也被稱為近代教育史活化石,每一處都見證著它的歷史,而綠色的藤蔓為它增添了一抹生機。 走出校園,又回到到一墻之隔的煙火人間。<div> 撞上了亭下路75號,大門上方白底黑字的招牌,還留著斑駁的模樣。原來,最初這里只是一個小小的水電安裝隊,自1976年起逐漸壯大,不僅成為了福州市第一個生產(chǎn)載貨電梯公司,更是一本記錄著亭下路乃至整個倉前山居民的生活印記書。<br> 如今,它已被修繕一新,這座青磚小樓鑲上了淡藍色的窗,內(nèi)部用一場「ART DECO風尚藝術(shù)展」將那個摩登時代的獨特情懷娓娓道來。 </div> 位于煙臺山下坡中間的天安堂,是美以美會在福州建造的第二座教堂,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div> 教堂山坡上綠意盎然,教堂與周圍環(huán)境和諧相融。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基督教在福州的傳播與影響。</div> 教堂不遠的天安里14號,有座美華書局*大經(jīng)茶莊,是的,沒錯!書局和茶莊的完美組合。<div> 作為書局,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筑,是福建第一家鉛字印刷廠的誕生地,始建于1895年,又被稱為羅扎里奧·馬卡爾出版社。2018年,美華書局進行了翻新,恢復了其原有的出版社布置,增加了出版社歷史展覽、閱讀空間和咖啡廳等設(shè)施,使其再次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樞紐?。<br> 而閩榕茶業(yè)·大經(jīng)茶莊選址于美華書局,是茉莉花與現(xiàn)代茶飲的創(chuàng)新融合。大經(jīng)茶莊由閩王的第36代傳人王仲串于1905年創(chuàng)立,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div><div> “一座花園,一條路,一叢花,一所房屋,一個車夫,都有詩意。尤其可愛的是晚陽淡淡的時候,禮拜堂里送出一聲鐘音,綠蔭下走過幾個張著花紙傘的女郎……”這是葉圣陶1923為煙臺山所留下的描述。<br></div><div> 而今,煙臺山通過留存、翻新又再重修,漸漸隱去歷史泛黃的印記,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div> 如今的煙臺山,古今交融。老建筑改造成了文創(chuàng)空間,傳統(tǒng)小吃與現(xiàn)代餐飲比鄰而居。漫步其間,既能觸摸歷史的痕跡,又能感受當下的生機。在這里,每一塊石板都寫滿滄桑,每一扇門窗都框住歲月,每一縷清風都吹拂著昨日的余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