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外音:老李,以前人們把平定幾個有趣的地名編成了“平定八圪料”,其中第一句是“出了東門問西郊”,這句話到底圪料不圪料?你給咱說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清代康熙年間地圖記為“西交鎮(zhèn)”</span></p> 老李:西郊村呀,位于平定縣城東五公里,確實呢有點圪料。其實呢,西郊原名“西交”,許多古碑上都是這樣寫,這個“交”呀,指的是水的匯合。在咱們山西呢,有很多這樣的名字,比方,交城、古交、交口等等,你百度一下呀,都會告訴你指的是哪些水的交匯處?,F(xiàn)在西郊這個名字呀,出現(xiàn)在清代中后期的《平定州志》上,可見啊,志書也有很多差錯。在西郊的東部呢,還有一個村叫東郊,還有石門口原名叫“榆交”,亂流原名叫“安祿交”,那么這些名字呀,都是咋來的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金代明昌七年(1196)碑記為“西交”</span></p> 首先呀,我們看看“東交”和“西交”,到底是那些水交匯。在我們現(xiàn)在的平定縣城西南部,發(fā)源有兩條大河,一條是南川河,一條是陽勝河。陽勝河呢,是兩千多年前上艾古縣的發(fā)源地。那里呢,地形開闊,水源豐沛,陽光充足,所以呢叫陽勝。陽勝河呀,源出范家掌小寨山,自西向東,經(jīng)寧艾、立壁、大石門、小口頭等村,在東郊村口與東郊溝之水交匯,為東部最后一個交點,所以叫“東交”。而后呢,偏北出石門口,與自東向西的柏井、徐峪溝之水在長國寺前的一棵大榆樹下交匯,故名“榆交”,這就是石門口的舊稱。接著呢,折向西,到西郊與縣城方向來的南川河水交匯,為陽勝河水最后一個西部交匯點,故名“西交”。這樣啊,“出了東門問西郊”便順理成章了,也就不圪料了。匯合后的陽勝河和南川河統(tǒng)稱南川河,折向北,經(jīng)南上莊、南坪,在亂流村與桃河水交匯,由于這里啊河道開闊,草木茂盛,河水平緩,悠閑平穩(wěn),故名“安祿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陽勝河與南川河交匯處</span></p> 經(jīng)年累月的風雨滄桑,和人為的改河造地、填河修路,使自然形成的山水經(jīng)絡不斷變化,所以呢,我們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不可能看透真實的歷史,更不能用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一切,盲目地詮釋歷史。 (文字記錄自微信視屏號“大地隨某行”,2024年7月26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謝謝您的欣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