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流傳千年,由景及情,“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名句揭示了中國的治國理念和草民的大局情懷,這是與西方文化對立的最大不同之處。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遺傳不斷,都是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在指導(dǎo)!<div> 2025年谷雨之際,我跟團來到湘瀟之北的洞庭湖,正值“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之時,湖中航船破浪,魚貫而行,“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見到洞庭湖浩浩蕩蕩,“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景象,確實讓人心胸豁然、寵辱偕忘的感覺。此時聽到同行游伴抑揚頓挫地朗誦岳陽樓記,心潮彭拜,天地廣闊,那個感覺真的妙極了。</div>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毛主席書杜甫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岳陽樓初建于三國時代,原為水軍練兵的觀察樓,后多次重建,文人墨客喜歡這里,留下很多詩詞,以宋代文學(xué)家政治家范仲淹的散文最為磅礴,含義深遠,站位極高。這是清代銅鑄岳陽樓。 元代銅鑄岳陽樓 眀代銅鑄岳陽樓 黃色穹頂就是岳陽樓。 岳陽樓旁的巴陵廣場。 傳說,巴蛇是洞庭湖一帶的千年妖蛇,嗜血殘暴,毒液可腐蝕百里生靈,導(dǎo)致民不聊生。后羿奉黃帝之命射殺巴蛇,其尸骨化為山丘,即“巴陵”得名之源。 離這里不太遠的常德市,還有一個桃花源,據(jù)說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在地。其實這是有爭議的。重慶酉陽也有一個桃花源景區(qū),也屬于武陵山脈,但地勢和景象更像桃花源記中的描述。在常德桃花源轉(zhuǎn)轉(zhuǎn),就沒有酉陽桃花源那種感覺。反正陶淵明描述的桃花源,就是每個人自己心目中的烏托邦罷了! 五柳小鎮(zhèn),得名于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模擬了“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隱逸氣質(zhì),隱居于山野之中,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