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她與袁隆平同窗,卻隱入戈壁六十載;她扎根新疆,讓哈密瓜走出沙漠,西瓜“8424”風(fēng)靡全國。 </p><p class="ql-block">今天,讓我們走進“中國西瓜之母”吳明珠——一位用一生苦守,換國人舌尖甘甜的偉大科學(xué)家。</p> <p class="ql-block"> 1955年的盛夏,新疆吐魯番的戈壁灘翻滾著81℃的熱浪,沙礫燙得能烙熟雞蛋。一位扎著麻花辮的南方姑娘蹲在瓜田里,汗珠混著沙土滑落,在她深褐色的記錄本上暈開墨痕。25歲的吳明珠用發(fā)卡蘸著雄花的花粉,像繡花般為雌花授粉,干裂的嘴唇滲著血絲:“紅心脆的種子必須今天授完……”三個月前,這位西南農(nóng)學(xué)院的高材生撕掉了北京的干部任命書,揣著一紙調(diào)令,一頭扎進了中國最熾熱的土地。</p><p class="ql-block">在維吾爾族老瓜農(nóng)木沙家的土炕上,虱子咬得她徹夜難眠;面對腥膻的手抓羊肉,她跑到門外吐完又笑著咽下。為搶救瀕臨滅絕的瓜種,她騎著毛驢穿越百里無人區(qū),在野狼嚎叫的戈壁窯洞里裹著氈毯過夜,用半袋馕餅從老農(nóng)手里換回紅心脆的種子。三年間,她的足跡踏遍300多個生產(chǎn)隊,將44個珍貴瓜種收進泛黃的筆記本——這是中國第一份西甜瓜基因圖譜的雛形。</p><p class="ql-block">1973年的海南三亞,臺風(fēng)撕碎了試驗田的塑料棚。43歲的吳明珠跪在泥水里,一株株扶起倒伏的瓜苗,指甲縫里嵌滿血泥。她獨創(chuàng)的“南繁北育”模式,讓8424西瓜在黃浦江畔扎了根。那些年,吳明珠的丈夫楊其祐總在深夜為她翻譯外文資料,油燈把這位北大高材生的影子烙在土墻上。1986年楊其祐已是胃癌晚期,一天的深夜,他艱難的伸出三根顫抖的手指——吳明珠知道,他是說她培育的皇后、芙蓉、郁金甜瓜三個品種同日通過審定。五天后,她將丈夫遺物中的育種筆記揣進懷里,頂著沙暴返回瓜田:“他的魂在這兒守著呢。”</p><p class="ql-block">94歲那年,阿爾茨海默癥抹去了吳明珠大半記憶。女兒楊準推著輪椅上的母親路過水果攤,老人突然掙扎著要去夠西瓜,呢喃著“授粉時間到了”。在吐魯番的瓜田邊,當蒼老的手指觸到瓜藤時,渾濁的眼底倏然泛起星光。她顫巍巍切開親手培育的8424西瓜,將最甜的心尖遞給孩子們,笑得像當年那個在火焰山下授粉的姑娘。</p><p class="ql-block">如今,中國每10個西瓜中有8個流淌著她的基因。當我們咬一口甘甜的瓜瓤時,那沁入心脾的甜味里,浸潤著吳明珠半個多世紀的無邊大愛。她忘了榮譽,卻始終記得土地的溫度——在記憶的荒原上,每一株破土而出的瓜苗,都是她對人間最深情的告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