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說起苗族,人們就會想到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戶苗寨。</p><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zhèn),四面環(huán)山,重巒疊嶂,白水河穿寨而過。特色吊腳樓層層疊疊,順山而建,氣勢恢宏。苗族遺風古俗世代相傳,保留著最純粹的自然美景和濃厚的苗族人文氣息。</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9日,我們親臨苗寨,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江” 是苗語“DlibJangl” 音譯,意為“居住在河灣的西氏苗族”。此地在中國歷史文獻中, 曾稱為“仙詳”;清朝時期記錄為 “雞講”,民國時期稱為“西江”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有西門和北大門兩個入口;我們由北大門進入苗寨。</p> <p class="ql-block">乘擺渡車到苗寨小北門?!拔鹘裘缯迸曝覒覓煸陂T坊正中。</p> <p class="ql-block">苗寨中心石板路、白水河及沿河石板路將苗寨分為三部分。村寨不是很大,兩條石板路貫穿村寨南北,可以讓你環(huán)游整個苗寨。</p> <p class="ql-block">餐廳的苗族歌舞隊,在靜待游客光臨。閑暇時看手機、打游戲,游客光臨時門前迎賓。餐廳內(nèi)歌舞表演“高山流水”敬酒節(jié)目,全有他們承擔。</p> <p class="ql-block">千年不散長桌宴是最為隆重的苗族宴席,已有超過千年的歷史,號稱為“千年不散的宴席”。</p><p class="ql-block">獨具特色的苗寨酸湯魚,鼓藏肉,糯米糍粑、臘肉香腸,各種農(nóng)戶家的綠色蔬菜小炒,最美味的食物配上悠揚的蘆笙曲,苗家姑娘的敬酒歌,再喝上碗醇香的米酒,真正感受到苗族平日的生活。 </p> <p class="ql-block">苗族是以酒來表達情感的民族,客人來了必須以美酒相待,是神圣而不可改變的待客禮儀。這是苗族獨具一格“高山流水”敬酒儀式,筆者親身體驗中。高山流水不斷,醇香米酒暢飲,一直喝一直有。歌舞團隊帶有攝影師拍照,給你敬酒的瞬間拍照打印出來,每張20元自愿購買。我們旅游團成員都欣然接受了。</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走出餐廳,只見廣場一少女手提馬燈而過。原來是攝影師在孜孜不倦、兢兢業(yè)業(yè)的為游客拍攝藝術照。</p> <p class="ql-block">穿著苗族服飾,在苗寨拍藝術照的店鋪比比皆是。都是明碼標價,你也可以討價還價,這幾年貴州旅游風氣很正,絕對沒有欺詐游客的行為。</p> 晚餐后我們集體行動,導游帶我們?nèi)ビ^景臺看夜景,然后自由活動游覽苗寨。 <p class="ql-block">1號風雨橋。這里是苗寨沿江石板路和寨中石板路的交匯點。過了1號風雨橋,就到了乘坐擺渡車的站點,直達山上觀景臺。</p> 景區(qū)擺渡車 <p class="ql-block">觀景臺是游客的必到之處,是游覽觀賞西江苗寨全景的最佳位置。</p> 觀景臺邊的觀景亭 夜晚在觀景臺俯瞰西江,再也不見滿天繁星,全部落到白水河畔,整個苗寨燈火輝煌、瓊樓玉宇仙閣,流水綠樹、古街木橋、吊腳木樓、相映成輝,恰似銀河落人間。 如朗朗乾坤,風和日麗的白天,在這里俯瞰苗寨,又會是怎樣全景圖?整個苗寨的穿枋吊腳樓、田園農(nóng)耕風景,歷歷在目,應該更是魅力無窮。 這是苗寨最為繁華的2號、3號風雨橋區(qū)段夜景。 1號風雨橋西頭,下圖為東頭。 站在1號風雨橋看2號風雨橋。白水河波瀾不驚,潺潺細流,橋面倒影水中,清晰可見。苗寨從南到北,共有7座跨河木橋,分別由1至7編號,居住在苗寨,你只要記住在幾號橋附近,就不會迷路了。 1號橋頭的“水上糧倉”餐館,苗家小姐姐載歌載舞,歡迎你來做客。 風雨橋,材料,整座建筑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zhì)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筑物,橫跨白水河,傲立蒼穹,久經(jīng)風雨,堅不可摧。這些興建于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zhì)。 2號風雨橋 風雨橋、苗寨、遠山,在寂靜的夜幕里,構成完美畫卷,流淌在白水河中。 <p class="ql-block">苗族的歷史悠久,與華夏民族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苗族雖然派系、分支很多,大都尊蚩尤為先祖。當代中國歷史學家提出了“三祖文化”,將蚩尤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黃帝、炎帝并排在一起,打破了傳統(tǒng)上的勝者王、敗者寇之說,確立了中華民族同祖同源的觀點,明確了始祖文化是愛國主義的精髓和民族團結的基石。</p><p class="ql-block">遠古時期,炎帝、黃帝集團部落占據(jù)中原大地,先炎帝死后傳位榆罔,炎帝部落內(nèi)爭斗不休,氏族間持強凌弱;蚩尤(后世人強加的羞辱稱呼)統(tǒng)領九黎部落戰(zhàn)勝榆罔炎帝,驅逐帝位,自封炎帝(因此許多考古學者認為炎帝和蚩尤是同一個人)被驅逐的榆罔很快被軒轅黃帝收容。隨后中國發(fā)生了史無前例的“涿鹿中原”大戰(zhàn),軒轅黃帝在九天玄女的幫助下,戰(zhàn)勝并活捉了蚩尤,黃帝知道蚩尤驍勇善戰(zhàn),為了防止他逃跑,殺死了蚩尤并把他尸解分別埋葬,現(xiàn)山東汶上縣、巨野縣;河南省濮陽;河北涿鹿等地都有蚩尤冢。蚩尤死后,部落大部歸順黃帝,成為炎黃子孫,華夏民族的基石。蚩尤墓歷經(jīng)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等歷朝歷代都有后人祭祀。后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世俗影響,祭祀蚩尤的活動漸漸淡化。</p><p class="ql-block">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興農(nóng)耕、冶銅鐵、制五兵、創(chuàng)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為中華早期文明做出了杰出貢獻。秦始皇尊封他為“戰(zhàn)神”“兵器之王”;更有意思的傳說秦始皇是蚩尤“惡來”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神話傳說的八十一將領。包括風伯、雨師、夸父、刑天、共工、苗民、雷神、火神等等。涿鹿之戰(zhàn)后也有少部不愿歸順黃帝,在湖南、湖北一帶建立了三苗國,堯、舜、禹時期“三苗國”失敗而被追殺,分三大支遷徙,一支向西北經(jīng)甘肅、川西到貴州西部烏蒙山區(qū);一支遷洞庭湖荊州延綿至武陵山區(qū);另一支遷至黔東南月亮山和雷公山區(qū)?!叭鐕边w徙隊伍是否就是現(xiàn)在的苗族?對于長期沒有文字的族群而言,要找到這種記錄實在是太難了。</p><p class="ql-block">據(jù)說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個兒子的后裔。西江苗族千百年來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體系,居地又長期處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狀況,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及風俗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fā)展,與外界交通閉塞,統(tǒng)治者欲同化也鞭長莫及。</p> 3號風雨橋 <p class="ql-block">整個橋面被攝影拍藝術照的掌控,每一個橋棚支柱隔斷就是一個工作間,游客到此也不便打擾他們的謀生之道。</p> 苗族人喜歡用唱歌的方式來表達感情,3號風雨橋上的苗族情歌對唱,展現(xiàn)對話式的苗歌吟唱,情意綿綿。旅游旺季才有表演,現(xiàn)在只能看到美女拍照。 4號風雨橋,橋面有幾塊木版破損,正在維修中,不耽誤游客游玩。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文化學者余秋雨,探訪苗寨風土人情,聽到美麗苗族姑娘自信微笑“蚩尤的后代”回答后,寫下了“她們用美麗回答了一切”。這塊石碑就矗立在4號風雨橋頭。</p> <p class="ql-block">“雷山銀球茶”是國家批準的地理標志性產(chǎn)品,雷山縣的地方特產(chǎn)。雷山銀球茶形狀獨特,是一個直徑18-20毫米的球體,表面銀灰墨綠。含硒量高達2.00微克-2.02微克/克,是一般茶葉平均含硒量的15倍。在這里安設茶球雕塑,把地方品牌宣傳給遠道而來的游客。</p> 5號風雨橋 <p class="ql-block">5號風雨橋位于白水河拐彎處,在這里拍照能更好的把依山而建苗寨吊腳樓和白水河表現(xiàn)出來。</p> 西江苗寨的女孩子知道自己長得好,以微笑來感激別人欣賞的眼神。她們喜歡這個青山環(huán)抱的空間,不愿意讓自己的美麗孤零零地到外面去流浪,因此儀態(tài)一派平和。 <p class="ql-block">站在5號風雨橋南望,兩岸恢宏的苗寨建筑堪比重慶的長江碼頭的山城夜景。遠處夜幕籠罩的大山上,觀景臺若隱若現(xiàn),仿佛是行走在大山里的火把隊伍。</p> 5號風雨橋對面的項圈廣場。每天表演兩場廣場板凳舞和高山流水敬酒禮儀。<div>一是表演者手拿兩根小板凳互相碰擊為節(jié)奏,邊碰邊舞的一種即興舞蹈。舞者為中、青年婦女,舞步變化多樣,主要是在祝賀嬰兒滿月,嫁娶、立房,過年或過節(jié)時跳,歡快即興,取凳歡跳,舞姿豪放, 動作有力,表演現(xiàn)場十分震撼。<div>二是高山流水敬酒。銀項圈前兩側臺階分別錯落有致地站著七個阿妹,手持酒壺,臺階中間放一把太師椅,客人端坐其上,身后有一個阿妹端著酒碗放在客人嘴邊敬酒,兩側的阿妹手持酒壺源源不斷的倒進碗中,嘴中唱著敬酒歌謠,直到客人喝不下去才肯住手,</div></div> 網(wǎng)紅打卡店“苗家院壩”榮登舌尖上中國節(jié)目,也有高山流水節(jié)目表演。 苗族服飾租賃店 木槌打糍粑,把貴州特產(chǎn)刺梨融合進去,別有一番滋味。 6號風雨橋,這里河道變窄了,風雨橋短小了一些。對岸橋頭就進了店鋪、飯?zhí)谩? 水上人家餐館,就在臨河岸邊。 苗寨小北門夜景 每逢重要賓客來臨,苗寨人都會穿著盛裝,在小北門外擺下十二道迎賓酒,一道一個大智慧,每一道都有豐富的苗文化內(nèi)涵,既表達了對客人的美好祝愿,也表達了苗族千百年的傳統(tǒng)價值觀。 出了小北門,左拐下坡就是7號風雨橋了。不注意看還真發(fā)現(xiàn)不了這個曲徑通幽的雅所。這個風雨橋在寨子門外,很少游客到此一游。 我是傍晚進苗寨前在小北門照相時,就發(fā)現(xiàn)了這座風雨橋,并拍照到此一游。 嘎歌古巷是很多游客必去的文化景點,這個古巷以活態(tài)文化為底蘊,講述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div>我們有幸就住在嘎歌古巷中的一家民宿,房間很小,擺下兩張床,設有衛(wèi)生間,基本就沒有活動空間了;讓我們切實體驗了一晚吊腳樓的待遇。<div><br></div></div> 頂著油紙傘走進古巷,兩側古舊的木房暗紅的木墻上涂著民族風俗的壁畫,栩栩如生的彩繪壁畫記錄著苗族神秘的圖騰、美麗的傳說、盛大的苗年。 苗寨中心的石板路扒開施工液化氣管道,旅游旺季來臨前完成。 蘆笙場是以蘆笙為媒,以歌舞為伴,交朋會友,聚會歡樂以及舉行各種節(jié)日活動和祭祀儀式的場所。在這里可以觀看敬酒歌、蘆笙舞等精彩的原生態(tài)歌舞演出,還可上場共舞,一起體驗“蹦苗迪”的快樂!每天下午表演一場,我們來的時間不在表演時間范圍內(nèi)。 蘆笙廣場的大舞臺,這里是苗寨最大的廣場舞臺,村寨的大型活動都在這里舉行。 清晨在寨中石板路上遇到了騾子,苗寨除了石板路可行車,兩側都是依山而建的吊腳樓,狹窄的胡同小道都是高低不平的山路,騾子托運生活物資還是必不可少的。這在其他景區(qū)還是比較少見的。 西江苗族博物館<div>館內(nèi)主要有歷史廳、歌舞廳、建筑技藝廳、服飾銀飾廳、體育苗醫(yī)藥廳、巫文化宗教信仰廳等11個展廳。珍藏有1220余件苗族文物和350余張具有代表性的圖片、畫像、書籍;從苗族歷史、生產(chǎn)、生活、節(jié)日、音樂、歌舞、服飾、銀飾、苗族醫(yī)藥、建筑、宗教信仰展現(xiàn)苗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多元性,是研究和了解苗族文化的大看臺。</div><div>我們傍晚入寨,一早就離開了。錯過了開館時間,未能參觀游覽,甚為遺憾。</div> 苗寨內(nèi)商鋪,趁著早晨游客較少,貨車開進寨子里,抓緊補貨。 苗寨的早餐還是非常豐盛的,價格也比較公道合理。 青山籠罩在晨霧里,吊腳樓清新靚麗,美好的一天又要開始了。 苗寨小北門外擺渡車候車廳,由此到大北門,告別西江千戶苗寨。 <p class="ql-block">攝影 編輯:自然緣</p><p class="ql-block">同行:金子</p><p class="ql-block">拍攝地點: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p><p class="ql-block">拍攝時間;2025年3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