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2日,我們踏上了河南洛陽的文化之旅,主要游覽了二處名勝古跡:龍門石窟、少林寺,夜幕降臨時看云溪谷。這三處景點各具特色,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還展現(xiàn)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之美。</p><p class="ql-block">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洛陽的歷史人文故事豐富而深遠,從夏商周的王朝更迭,到隋唐的盛世輝煌,再到文人墨客的千古絕唱,無不彰顯其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洛陽被稱為“十三朝古都”,是因為歷史上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以下是具體朝代:</p><p class="ql-block"> 1. 夏朝:夏朝初年,太康遷都斟鄩,其地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附近。</p><p class="ql-block"> 2. 商朝:商湯滅夏后,在西亳建都,位于今洛陽偃師尸鄉(xiāng)溝一帶。</p><p class="ql-block"> 3. 西周:周武王滅商后,為了控制東方,決定在洛邑營建東都,稱為成周。</p><p class="ql-block"> 4. 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p><p class="ql-block"> 5. 東漢: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p><p class="ql-block"> 6. 曹魏: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p><p class="ql-block"> 7. 西晉: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仍以洛陽為都。</p><p class="ql-block"> 8. 北魏: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大力推行漢化改革。</p><p class="ql-block"> 9. 隋朝: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以洛陽為東都,隋煬帝時進一步營建洛陽。</p><p class="ql-block"> 10. 唐朝:唐初以洛陽為陪都,武則天時期改洛陽為神都,作為正式都城。</p><p class="ql-block"> 11. 武周: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p><p class="ql-block"> 12. 后梁:公元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定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p><p class="ql-block"> 13. 后唐: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后梁,建立后唐,定都洛陽。</p><p class="ql-block"> 洛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見證了眾多朝代的興衰更迭,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首站我們來到了龍門石窟。</p><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坐落于洛陽市南郊6公里處的伊河兩岸,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東西兩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宛如蜂巢密布。龍門石窟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6年榮獲“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稱號。龍門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493年),歷經(jīng)多個朝代的不斷營建,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擁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宏偉石窟群。龍門石窟以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fā)展變遷,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其中,“龍門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被譽為中國書法藝術史上魏碑體的珍品和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潛溪寺位于龍門西山北端,是唐代高宗時期雕鑿的大型洞窟。窟內(nèi)造像組合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神王,主像阿彌陀佛通高7.80米,面容豐圓,表情靜穆,身披袈裟,雙手施說法印,結跏趺坐于長方形束腰須彌座上。兩側脅侍菩薩儀態(tài)端莊,衣飾華麗,左側觀世音菩薩頭頂高髻前雕出一立佛,右側大勢至菩薩高髻前雕出一凈瓶。佛、菩薩之間有弟子恭敬侍立,菩薩外側有英武剛毅、足踏地鬼的神王形象。潛溪寺正壁的阿彌陀佛與左右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被稱為“西方三圣”,是佛教凈土宗尊奉的對象,依據(jù)《阿彌陀經(jīng)》等經(jīng)典雕刻而成,旨在傳播西方凈土信仰,引導世人依經(jīng)修行,以期往生西方凈土世界享受極樂生活。</p> <p class="ql-block"> 陳摶碑刻立于龍門石窟,是五代北宋時期著名隱士陳摶手書墨寶的摹刻。陳摶先后在武當山、華山隱居數(shù)十年,周世宗、宋太宗待之甚厚,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碑石上書“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意在激勵人們要像開天辟地奔赴天邊的神馬,要像老子一樣與眾不同成為人中之龍。書寫瀟灑飄逸、自由奔放,恰如陳摶一樣非同尋常、個性不羈。據(jù)碑刻左下題刻可知,此聯(lián)原為陳摶華山隱居期間書寫并留存華山,北宋真宗年間被盜后幾經(jīng)輾轉,清代同治年間洛陽陳肇鏞得其手摹卷,請龍門僧智水將其刻于石碑并鑲嵌龍門崖</p> <p class="ql-block"> 賓陽中洞是龍門石窟中的重要洞窟之一,三壁分別造像一鋪,正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南北兩側壁的一佛二菩薩,分別表示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洞窟前壁自上而下有三組大型浮雕,上層為維摩、文殊對坐,中間為兩幅佛本生故事,下層為帝后禮佛圖,其中北側為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側為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雕刻精美絕倫,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令人痛惜的是,這些珍貴的浮雕于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皇帝禮佛圖現(xiàn)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皇后禮佛圖現(xiàn)藏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唔?shù)褡骶薮蟮膶毶w狀,中央蓮花外繞八身伎樂天和兩身供養(yǎng)天。洞窟地面則雕作蓮花寶池狀,中為縱向禮拜道,兩側各雕圓形蓮花,外飾水渦、禽鳥和戲水童子等。賓陽中洞外門口兩側雕出金剛力士、甬道兩側刻大梵天、帝釋天等護法形象。賓陽中洞的造像布局及裝飾以突出宗教主題為前提,緊湊而相互聯(lián)系,陪襯又產(chǎn)生效應。賓陽中洞的整個設計意匠,是中國六世紀初葉佛教石窟寺廟堂樣式的重要代表;賓陽中洞創(chuàng)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造像藝術特征,成為北魏皇家石窟造像藝術“中原風格”的典范之作,引領了當時中原北方地區(qū)的開窟風潮與造像樣式。</p> <p class="ql-block"> 賓陽南洞的開鑿始于北魏宣武帝時期,為文昭皇太后發(fā)愿開鑿,北魏時期僅完成洞窟的外立面、內(nèi)部空間結構及窟頂蓮花藻井雕刻,未及造像即輟工。據(jù)窟外北側的《伊闕佛龕之碑》記載,洞內(nèi)正壁一鋪五尊大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為亡母長孫皇后做功德所雕造,完工于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一月,同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大閱于龍門”,應與該窟造像工程有關??邇?nèi)正壁主尊佛像高8.60米,結跏趺坐于長方形束腰須彌座上,面相、軀體及服飾已擺脫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視覺特征,面容飽滿,肩胸寬厚,衣紋刻劃也由直平階梯式變?yōu)閳A刀刀法。主尊和兩側二弟子及二菩薩像的造型及服飾均顯厚重,上承北魏剛健雄偉,下啟唐代生動活潑的風格。南洞有小龕350多個,其中唐貞觀紀年像龕有27個,是一處洞窟中貞觀紀年最多的。該洞是初唐造像藝術的重要代表,在研究初唐雕刻藝術風格和造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窟外北側的《伊闕佛龕之碑》描述了長孫皇后的“懿德”,贊頌了李泰的“純孝”,由中書舍人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書丹,“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是唐楷書法藝術的杰出作品。</p> <p class="ql-block">老龍窩泉位于龍門西山中段老龍洞北側,為一南北狹長水池,泉水自山竅深處涌出,聚于池中形成深潭。潭水幽靜碧綠,中生翠綠水草,飲之甘冽。相傳大禹治水鑿龍門時得一名叫“應龍”的神龍相助,此處即神龍臥榻休憩之所,故稱老龍窩。</p> <p class="ql-block">第712窟(蓮花洞)開鑿于北魏孝昌年間(525 - 527年),因窟頂刻有一朵巨大的蓮花而得名。正壁為釋迦牟尼佛立像,北側迦葉手握錫杖,似經(jīng)長途跋涉。南壁上方高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龍門石窟最小造像。</p> <p class="ql-block">第1280窟(奉先寺)</p><p class="ql-block">原名大盧舍那像龕,唐高宗初,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盧舍那佛高17.14米,頭高4米,豐頤秀目,儀表堂堂。迦葉持重、阿難溫順、二菩薩盛裝艷服、天王雄偉、力士勇猛。是中國唐代佛教雕刻藝術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武則天與盧舍那大佛:相傳盧舍那佛的面容以武則天為原型塑造,象征“彌勒轉世”。</p> <p class="ql-block"> 國家水文標識矗立于龍門鎮(zhèn)水文站,設立于1935年8月,位于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zhèn)的伊河畔。水文站記錄了伊河的水文變化,集水面積達5318平方公里。實測降水量最大值為134.8毫米(2009年8月16日),實測水位最高達153.43米(1982年7月30日),最低為146.92米(2015年1月8日)。實測流量最大值為7020立方米/秒(1937年8月6日),最小值為0立方米/秒(1993年6月9日)。2021年7月20日實測洪水位149.75米,流量1370立方米/秒。這些數(shù)據(jù)記錄了伊河的水文歷史,為研究伊河流域的水文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p> <p class="ql-block">洛陽牡丹石</p><p class="ql-block">洛陽牡丹石,系斜牡丹,因深色的石塊上散布有米粒和豆粒的白色、淺黃色為主的牡丹花朵圖案,故名牡丹石。其質地細膩,晶瑩剔透,色澤奇麗,有很高的觀賞價值。</p> <p class="ql-block">玄奘</p><p class="ql-block">(公元602 - 664年)</p><p class="ql-block">唐代高僧,法相宗創(chuàng)始人,洛州緱氏縣(今河南洛陽偃師)人。俗姓陳,名祎,世稱唐三藏。貞觀年間歷經(jīng)十七年遠赴天竺求學,帶回了大量的佛經(jīng)及旃檀佛像。龍門石窟優(yōu)填王造像與玄奘帶回的優(yōu)填王刻旃檀佛像有著密切的關系。龍門石窟優(yōu)填王造像之多、之早,位居全國石窟之冠。玄奘回國后用了19年時間,共譯出佛經(jīng)75部1335卷,又撰有《大唐西域記》12卷,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極高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將宋別墅</p> <p class="ql-block">蔣宋別墅</p><p class="ql-block">此樓是為蔣介石慶祝五十誕辰而建,稱之為“蔣宋別墅”。</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蔣介石以“避壽”為名來到洛陽,實際是為策劃西北“剿共”進行軍事部署,參加蔣介石五十壽辰的有傅作義、張學良、閻錫山、何應欽等一批國民黨高級將領。</p> <p class="ql-block">鐘樓</p> <p class="ql-block">白園(白居易墓園)</p><p class="ql-block">白園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紀念性墓園,位于龍門東山(香山)北麓的琵琶峰上。參觀景點依次為青谷、聽伊亭、樂天堂、白亭、烏頭門、琵琶峰、白居易墓、臥石碑、翠樾亭、詩廊、道時書屋、松風亭等。它是唐代風格的建筑園林,是人們旅游觀光、追慕憑吊白居易的最佳場所。園內(nèi)松柏蒼翠,肅穆幽靜。1961年與龍門石窟同時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字樂天,祖籍太原,后遷居陜西下邽(今陜西渭南),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卒于武宗會昌六年(846年),享年75歲。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大詩人,在中國古典詩壇及國內(nèi)外詩文界享有盛名。曾任左拾遺,江州司馬,杭、蘇刺史,河南尹,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晚年任太子少傅,隱居洛陽履道里,并與香山九老結緣,常酬唱于詩友、寺僧之間,自稱香山居士。同時捐資主持修香山寺,建藏經(jīng)堂,疏通龍門“八節(jié)灘”伊河工程。</p><p class="ql-block">他在臨終前“遺命不歸下邽,可葬香山如滿師塔之側”,(《舊唐書·白居易傳》)家人從命將其安葬在龍門東山。</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墓冢為圓形,高4米多,周長52米,冢前立一通高2.80米的墓碑,上刻“唐少傅白公墓”,由康熙四十八年內(nèi)廷侍直日講官、左春坊左中允吳郡汪士宏所題。神道左側立三塊碑,分別為《太守趙于京題》字碑、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密單可重立的《唐太子少傅香山白文公墓》碑及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所立的《特調(diào)洛陽縣正堂候補同知張公捐修碑》等。在神道右側的巨型石上,刻有《白氏長慶集》錄文和《醉吟先生自然石臥碑記》。</p> <p class="ql-block"> 嵩山少林景區(qū)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首批國家 AAAAA 級景區(qū),世界禪宗祖庭,中國功夫發(fā)源地。景區(qū)地處嵩山西麓少室山陰,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奇特。釋山林寺,少室闕廟,塔柏蒼郁,翠峰擁淮,千百年來,帝王將相,高僧名士,文人墨客,在此高游低把,習拳演武,賦詩講學,修殿建祠,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少林景區(qū)以“禪”和“武”為特色,少林景區(qū)已成為中外知名的觀光旅游、習武參禪的重要場所。</p><p class="ql-block"> 嵩山少林景區(qū)主要景點包括:常住院、塔林、初祖庵、達摩洞、二祖庵、少林武術館、三皇寨等游覽點。</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僧人進行法事活動的場所,少林寺塔林為少林寺歷代高僧的墓地,初祖庵是北宋少林寺僧人為了紀念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建的一座小型寺院,達摩洞是當年達摩“面壁九年,創(chuàng)立禪宗”之地,二祖庵是當年二祖慧可“斷臂求法”后的養(yǎng)傷和修煉之地,少林武術館主要從事室內(nèi)武術表演、國際少林武術教育和交流。</p><p class="ql-block"> 少室山是世界地質公園、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景觀奇特,人文景觀豐富,尤以山秀谷幽、奇峰怪石、道路險峻著名。</p><p class="ql-block"> 景區(qū)內(nèi)有三皇寨、蓮花寺、夕陽宮、清微宮、清涼寺、玉皇廟等寺、宮、廟,人文景觀多處。猴子觀天、云峰虎嘯、御寨落日、少室秋色、千尺飛瀑、石筍鬧林、鷂子翻身、大仙峰、元霄峰、響溝、水簾洞、駱駝石、象石、龍頭龍尾等自然景觀和森林景觀40余處。</p><p class="ql-block"> 少室山地質遺跡豐富,兩側絕壁如削,堪稱險關峽道。立于三皇寨環(huán)顧四周,但見北、東、南三面環(huán)山,千尺壁立,澗深莫測,奇峰怪石,比比皆是,融匯了前寒武紀時期著名的“嵩陽、中岳、少林”三大造山、造陸運動,是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最佳觀景處。西邊群山碧綠,林海蕩漾,云霧飄渺。每到深秋,少室紅葉鮮艷奪目,姹紫嫣紅,層林盡染,媲美生輝,盡顯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美景,游人如臨仙境,令人贊嘆稱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武術館,其位于少林寺東側800米處 ,占地26680平方米,建筑面積5599平方米 ,有560余座現(xiàn)代化表演廳等設施,是表演少林功夫主要場所。由國家旅游局、河南省政府共建,是我國首座面向海內(nèi)外招生,集旅游、教學、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少林武術基地 。自1988年創(chuàng)辦,其武術團訪問超40個國家和地區(qū),接待眾多武術愛好者。</p> <p class="ql-block">視頻:少林功夫</p> <p class="ql-block">童子功表演</p> <p class="ql-block">二指禪表演</p> <p class="ql-block">少林決技:飛針穿透玻璃</p> <p class="ql-block">竹林</p> <p class="ql-block">銀杏(Ginkgo biloba L. ),屬銀杏科銀杏屬 。它是植物“活化石”,圖中這棵樹齡達1500年 ,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杏葉子含多種有效成分,對心血管疾病有一定防治作用 ;種子即白果,可食用,但需注意適量,也可入藥,有止咳平喘等功效。</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祖庭</p> <p class="ql-block"> 唐代之前,少林寺是沒有大雄寶殿的,只有法堂。少林寺初期是精舍式佛寺,以塔為中心,周圍建殿堂、僧舍,塔中供奉舍利、 佛像。唐以后,佛塔移到寺外或另建塔院,形成了現(xiàn)在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佛寺建筑格局。少林寺大雄寶殿1928年毀于兵火。</p><p class="ql-block"> 一般大雄寶殿供奉的是橫三世佛或豎三世佛,少林寺供奉的是橫三世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其他寺院不同的是,在少林寺大雄寶殿佛臺上的橫三世佛兩側,還分別塑有達摩祖師和少林寺的護法神緊那羅王菩薩,這體現(xiàn)了少林寺特有的禪武文化。</p> <p class="ql-block"> 禪醫(yī),是在佛教禪宗理念影響下形成的醫(yī)學流派,故人們俗稱它為禪醫(yī)。它不但有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神奇性,而且還有東方宗教的神秘性。</p><p class="ql-block"> 少林禪醫(yī)的養(yǎng)生方式表現(xiàn)為:以功法為導,以藥為用,以禪修為髓,以提升生命為歸。經(jīng)歷代高僧珍藏秘傳之豐富驗方,結合超絕凡俗的武技功夫,或養(yǎng)生延壽,或濟苦活人,成就無量功德。</p><p class="ql-block"> 少林醫(yī)學吸取了五千年中醫(yī)理論,別出一門,獨樹一幟,不同于其他學派:首先,少林醫(yī)學強調(diào)「治心」、「祛除心魔,洗心見性」。人的疾病都是與「心魔」有關,所謂「病由心生」,「心魔」主要是人的貪、嗔、癡欲,它引致心、肝、脾、肺、腎及血氣等的傷害和衰退。例如,一個人大憤怒會傷肝,過分思慮會傷脾胃,所以禪醫(yī)治病首先「治心」。把「心魔」打碎,將心安定下來,從而改善人的心理及身體問題,這一觀念有別于一般中醫(yī)治病方法。此外,禪醫(yī)強調(diào)調(diào)整飲食,因為「病從口入」,很多疾病都與不良飲食有關,所以禪醫(yī)提倡藥療不如食療,以清淡素食,減少攝入有炎毒的食物來改善身心健康。再者,禪醫(yī)強調(diào)「不通則病」,很多疾病都是因為清、濁竅不通,氣血不通,所以,禪醫(yī)以不同方法使身體的竅及氣血暢通。</p><p class="ql-block"> 佛教常以醫(yī)喻教,喻佛為醫(yī)師,法為藥方,僧為看護,眾生如病人,佛曾號「大醫(yī)王」,專以治療眾生心病為己任,是對人心靈的一種凈化。而在現(xiàn)實中,醫(yī)術也是佛學,特別是禪宗一派禪學的一種比較直接的濟世方式。</p><p class="ql-block"> 禪醫(yī)尊重科學,從不搞封建迷信活動。大德高僧從沒有一位主張有病不去看醫(yī)生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主題歌</p> <p class="ql-block"> 這是關于少林寺塔林的介紹。塔林是登封“天地之中” 八處十一項歷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 ,在少林寺西300米處,是少林寺歷代高僧安息的墓地。其占地面積約14000多平方米,現(xiàn)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現(xiàn)代共計248座佛塔 。它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數(shù)量最多、建塔時代最全、跨越時間最長、文物價值最高的塔林 ,集古代磚石建筑、雕刻、書法、繪畫藝術之大成,被譽為“古塔藝術博物館” ,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晚餐后來到云溪谷。</p> <p class="ql-block">請看視頻:云溪谷夜景</p> <p class="ql-block">石影太極表演</p> <p class="ql-block">覽龍門石窟、少林寺、云溪谷有感</p><p class="ql-block"> 踏上龍門石窟的土地,便被那鬼斧神工的雕刻震撼。一尊尊佛像莊嚴肅穆,雖歷經(jīng)歲月侵蝕,卻依舊散發(fā)著神圣的光芒,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佛韻與歷史滄桑。</p><p class="ql-block"> 走進少林寺,古樸的建筑與悠悠禪意撲面而來。塔林之中,座座古塔承載著高僧大德的過往,令人心生敬畏;武術表演剛勁有力,盡顯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讓人熱血沸騰。</p><p class="ql-block"> 云溪谷則是另一番天地,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漫步其間,聽潺潺溪流,賞爛漫山花,身心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了徹底的放松。</p><p class="ql-block"> 這一路游覽,于歷史中感受文化傳承,在自然里體悟寧靜美好,是一次難忘的心靈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