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序 言</p><p class="ql-block">告別珠峰腳下那個佛系安寧的王國 - 尼泊爾,我們按計劃飛往印度北部重鎮(zhèn)阿姆利則(Amritsar)。這座城市與巴基斯坦接壤,是印巴邊境最具標志性的所在。</p><p class="ql-block">歷史上,印度與巴基斯坦原是一體。1947年,英國結束殖民統(tǒng)治,總督蒙巴頓一錘定音,將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qū)劃為巴基斯坦,信仰印度教的地區(qū)歸為印度。兩個新生國家就此倉促誕生,卻也埋下了克什米爾歸屬未定的“地雷”。直至今日,宗教、民族與領土之爭仍如星火燎原,在這片“雷區(qū)”燃燒不息,使得印巴兩國至今難以言和。</p><p class="ql-block">我們此行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探訪如今在網絡上爆火的印巴邊境降旗儀式。地點位于距阿姆利則一小時車程的瓦加口岸(Wagah Border),這是印巴之間最著名、最正式、也是唯一對普通人開放的陸路口岸。</p><p class="ql-block">我們也始終好奇:為何偏偏印巴邊境會每天上演這樣一場“肌肉秀”?環(huán)顧全球,敵對國家眾多,邊境線亦綿延交錯,但像印巴這樣每日雷打不動地表演“互瞪眼+高抬腿”的降旗儀式,恐怕全球也僅此一家。為此一游,我們心甘情愿,確實感覺值得!</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阿姆利則雖是邊陲小城,卻是錫克族的大本營。走在街頭,彩巾包頭幾乎成了當地男子的標配,不論老幼,皆色彩鮮亮,帥氣十足。</p><p class="ql-block">令人意外的是,這里的城建幾無高樓大廈,街道也還算干凈,給人一種樸素而有秩序的感覺,我們對它的影響好過新德里和孟買。</p><p class="ql-block">這里也是一座文化、宗教、歷史濃縮版的城市。最著名的地標是金廟,它是錫克教徒心中的圣地。在此生活的人們,必須嚴格遵守宗教戒律,所有的規(guī)矩都會落實在言行的方方面面,毫不含糊。</p><p class="ql-block">在金廟周邊,我們見到了不少外國游客,膚色各異,而亞裔面孔似乎就我們一行最為 “顯眼” 了。</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投宿在錫克族聚居的老城,自然少了清晨伊斯蘭廣播祈禱的騷擾。但我們依舊早起早出,悠閑地穿行在這片中世紀風貌尚存的街區(qū)。古城雖為窮街陋巷,卻打掃得也還干凈利落,空氣也比印度中部與南方來得清爽些。</p><p class="ql-block">老街的店鋪陸續(xù)開門,一陣香氣撲鼻而來,前方的大餅店已是煙火正濃。讓人倍感親切的,是那爐灶與燒餅的做法,竟與我們家鄉(xiāng)阿拉弄堂口的大餅攤頗為相似。</p><p class="ql-block">古城一條主街可直通金廟,兩側商鋪林立,人流如織,熱鬧非凡。因錫克教戒煙戒酒、不食肉類,街上亦不見相關店鋪售賣,甚至麥當勞的漢堡牛肉餡都是采用素食材料替代。</p><p class="ql-block">走在街上的錫克族人衣著頗為講究,包頭巾的款色也花樣繁多,尤以年長者最為引人注目。他們長須飄然,氣質儒雅,不少人還欣然應允與游人合影,如此善解人意地待客,著實令外來的游人頻生好感。</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名噪一時的印巴邊境降旗儀式(Wagah Border </p><p class="ql-block">Retreat Ceremony),最早可追溯至1959年,由印度與巴基斯坦邊防部隊聯(lián)合執(zhí)行,象征兩國的軍隊威儀與國家尊嚴。</p><p class="ql-block">然而,這場原本莊嚴肅穆的儀式,后來逐漸演變成一場對抗式的“肌肉秀”:雙方士兵高抬腿、怒目而視,動作極為夸張,仿佛在進行一場無聲的較量。彼此既要比拼軍威,也要彰顯民族自豪感。</p><p class="ql-block">這場每日上演的“肌肉秀”,常年吸引大批觀眾,觀禮臺往往座無虛席。兩國民眾分別坐在各自一側,揮旗吶喊,情緒高漲,氣氛堪比一場國際球賽。政治意味與娛樂效果,在此奇妙地交織在一起,造就了全球少見的邊境“表演”。</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如此規(guī)模的活動,當地組織者卻分文不收。如果你持外國護照,或者擁有一張明顯不是本地人的臉孔,就還有機會被請進VIP貴賓席。我們這次就享受了這樣的待遇,自然是受寵若驚,喜出望外。</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這種場合,民族自豪感,或者說民粹主義的情緒,幾乎是自發(fā)而近乎瘋狂的,尤其是在印度一側。兩側觀眾席上的歡呼聲此起彼伏,人們揮舞國旗,高喊口號,聲勢如浪,一切都顯得極富感染力,卻又帶著一種情緒過載的張狂。那一刻,你很難判斷他們是在為祖國喝彩?還是在借助這場表演來釋放某種積壓已久的情緒?</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視頻:降旗入場儀式</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視頻:降旗退場儀式</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盡管印巴邊境那場“肌肉秀”般的降旗儀式,確實足夠精彩、足夠熱鬧,甚至不乏幾分荒誕喜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卻是在我們參觀金廟之后,發(fā)自內心深處的久久回響。</p><p class="ql-block">這座始建于17世紀、又在19世紀重修的圣殿,由750公斤黃金裝飾而成,光華璀璨,氣勢恢弘。然而,真正打動我們的,絕非它金碧輝煌的外表,而是那份悲天憫人、濟世成仁的宗教信仰與胸襟。</p><p class="ql-block">金廟,是錫克教徒心中的圣地,卻從不設門檻。它敞開懷抱,歡迎每一位踏入者,無論信仰、無論階層。廟宇中設有大型社區(qū)食堂,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提供免費熱食和簡易住處,尤其毫無保留地向貧苦者傾注最大的關懷。這種不問出身、不求回報的博愛精神,放眼古今中外,恐怕很難找得到第二個有如此無私而恒久的</p><p class="ql-block">“朗格爾” (錫克語:免費食堂)。</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為了避開白天人頭攢動的朝拜人潮與絡繹不絕的游客,我們清晨5:30便出發(fā),前往金廟的社區(qū)食堂,親身體驗那傳說中的“朗格爾”精神。</p><p class="ql-block">步入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金碧輝煌、莊嚴宏偉的建筑群。金廟巍然矗立,倒映在中央的湖面之上,浮光躍金,華麗奪目。四周塔柱整齊對稱,霓虹燈光下更顯瑰麗,整座金廟顯露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奢華氣派。</p><p class="ql-block">然而,與這份輝煌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廟宇回廊間、廊柱過道下那一排排睡躺的人影。他們多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卻在這里找到了片刻的安穩(wěn)與溫暖。信仰的庇佑,不僅照耀著神圣的金殿,也悄無聲息地落在了這些最卑微人的身上。</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由于來得極早,幾乎不用排隊,我們在入口處領取了碗具,便隨人流步入食堂。偌大的空間,足有幾千平方米,地面干凈整潔。眾人依次而坐,席地而食,秩序井然。</p><p class="ql-block">片刻之間,志愿者已將干糧與熱湯分發(fā)至手中。食物雖簡單清淡,卻清香可口,暖意融融。整個食堂里幾乎聽不到喧嘩聲,只有勺碗輕響與細碎交談。</p><p class="ql-block">飯畢,碗盤自覺歸還即可離開;若仍未飽腹,也可靜坐原處,等待下一輪送餐。這里沒有催促,也無人打量,一切自然而然。</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走出食堂,我們不禁心生好奇,想一探究竟:這個全年無休,每天24小時為上萬人提供免費食物的廚房,到底是啥模樣的?正當我們一行人在廟區(qū)內四下張望時,一位看起來像是管理員的男子注意到了我們。他顯然看懂了我們的疑問,便熱情地自告奮勇,帶我們進去廚房參觀。</p><p class="ql-block">廚房面積同樣寬敞,已有幾十位志愿者在忙碌。他一邊帶路,一邊介紹:這里的食材和設備全靠善款捐助,所有工作人員也都是義工。廚房以機械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操作,十幾口碩大的鋼鍋正在炊煮和清洗,整體環(huán)境干凈衛(wèi)生,管理有序,這個場景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料。</p><p class="ql-block">然而,更讓我們動容的,是那位接待者始終如一的謙和。他全程陪同講解,沒有一句話暗示或提及“捐款”。直到參觀結束,他也未多言,便悄然離去。這讓我們原本準備好了的,以表示敬意與感謝之情的捐款,卻連投放在何處都無從得知。</p><p class="ql-block">這時我想:真正有信仰的人,大抵如此:不言回報,不邀功勞,只是默默地行善積德。</p><p class="ql-block">這一刻,也讓我們內心充滿敬意與感動:在這個嘈雜世界中,還真有這樣一群人,用行動詮釋著信仰的理念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當我們走出社區(qū)食堂,來到金廟正殿參觀時,門外早已排起長隊。我們便加入朝圣者靜默的行列,隨著隊伍緩緩向前移動。不遠處傳來陣陣梵音,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香燭氣息,天色漸明,金頂在晨光中熠熠生輝,那座金碧輝煌的大門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靠近大門時,赫然可見“禁止拍照”的警示牌,提醒人們,在此須放下俗念,以誠禮敬。我們也只好默默收起相機,隨著人流,一步步走進這座圣殿的內里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接近金廟主殿時,隊伍自然而然分成兩列:左側是為祈愿而來,右側則是靜靜觀望而過。主殿并不寬敞,正中央供奉著主神雕像。一個長者盤坐其前,飄須微動,口中低沉而有磁性地念誦禱文,身旁則是一隊吹奏彈唱的樂師,伴隨著莊嚴的梵音,營造出一種神圣的氛圍。殿中還站著幾位壯漢,警覺地巡視著,防止游人偷偷拍照,守護著這里的隱私與秩序。</p><p class="ql-block">走出主殿,仍有一些人久久不愿離去。他們意猶未盡,席地而坐,垂首默然。也許是在平復方才心中的澎湃,也許仍然沉浸在虔敬的默禱之中 ……</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阿姆利則,雖然遠在印度邊陲,卻是一個無比值得一游的城市。這里既是 “肌肉秀” 的展示場,也是 “佛性美” 的棲息地。它以獨特的方式,展示了印度文化剛與柔、力與愛的兩種極致。在這片土地上,我們觸摸到了人性的溫度,也見證<span style="font-size:18px;">了宗教的莊嚴,</span></p><p class="ql-block">再見了,阿姆利則,我們帶不走金廟的輝煌,卻將那一碗溫熱的湯,和那句未曾說出口的感謝,深深地藏于我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