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櫻花綻放的季節(jié),陳唯、燕子夫婦約我和媳婦兒到浦口火車站舊址游玩,目的也單純,重溫鴨油小燒餅的香甜。浦口火車站是朱自清代表散文《背影》發(fā)生地,也是瓊瑤小說《煙雨濛濛》改編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取景地,極具文藝氣息和民國風(fēng)情。</p> <p class="ql-block"> 花團錦簇的旖旎春光里,伸向遠(yuǎn)方褐銹的鐵軌,從法桐掩映的人行天橋下穿過,讓這片韻味十足的區(qū)域,更添十分魅力。四個吃貨除了我用眼睛看路,還有意識感受歷史遺存,抓拍了幾張照片,那三位簡直是用鼻子探路,步伐堅定,不帶一絲拖泥帶水,捕捉著空氣里的香味,直奔鴨油小燒餅的店面而去。</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第一次遇見鴨油小燒餅,應(yīng)該是2018年3月下旬,也是櫻花綻放的季節(jié),也是與陳唯、燕子同行。那時的浦口火車站舊址還沒有改造,破舊大馬路兩側(cè)的店面正在搬遷,少有開門營業(yè)。一輛載著烤爐和面案的拖板車,周圍擠滿了人,在冷清的道邊很是突兀。做生意的一對五十出頭的夫妻,配合極嫻熟,猶如快鏡頭,一看就是多年默契。很便宜,一元三餅,確實小,一口一個,咸甜兩味,酥香醇厚,好吃極了。隔周,女兒興趣班上課間隙,我又只身過江前往,只為這口美味。后來,專程去過幾次,直至疫情開始到現(xiàn)在再未光顧,甚至有些淡忘了。</p> <p class="ql-block"> 過鐵道口往浦口公園方向約三四百米,看見人員集聚,一陣風(fēng)吹過,帶來濃濃鴨油味混著淡淡焦糊香,竟有些激動,多年未見的老友啊。拖板車已換作七八平方的門面,烤爐和面案應(yīng)該還是幾年前的,如同老板夫婦,多少上了些年紀(jì)。右側(cè)門框上掛著硬紙板,已熏的油灰,上書:天橋小燒餅,一元一個,兩元起買。</p> <p class="ql-block"> 哦?有名字了!天橋,一定是法桐掩映下的浦口站人行天橋了,地理坐標(biāo)鮮明,好聽好記,不錯的命名!小餅價格漲了三倍,個頭也大了不少,原來一口一個,現(xiàn)在兩口一個吧,老板還算厚道。順手拿一個剛出爐的試吃,味蕾記憶瞬間恢復(fù),還是那個口感、味道,一點沒變。</p> <p class="ql-block"> 這對頗具匠人精神的夫婦,配合依舊無比默契。女的揪劑子,包餡兒,搟餅坯;男的刷油、撒芝麻、帖爐烤、收餅子。顧客絡(luò)繹不絕,購買力也強,始終處于斷貨狀態(tài),有的抱怨等太久了,但夫妻倆不為所動,有條不紊保證質(zhì)量。先買了四十個小餅,到對面浦口公園溜達了一圈,嗅著櫻花吃著燒餅,香上加香。</p> <p class="ql-block"> 不多時便去了一多半,想想不甘心,返回又去買,已起了長隊,耐心坐下看加工,看形形色色的人。一個五六歲的胖小子,直勾勾盯著烤爐,不停咽著口水,接過燒餅時,眼里滿是光,那種純粹的滿足與興奮,實在憨萌到了極點。這美味的鴨油小燒餅,顯然已征服了孩童的味蕾,這種記憶猶如媽媽做的飯,恐怕要陪伴他一輩子。</p> <p class="ql-block"> 天橋小燒餅比想象中有名,今年大年初二我攜家人造訪浦口火車站舊址,寫了《背影之后》的小文,提到這個燒餅攤,居然不少朋友都知道。郭儀還告訴我:鴨油小燒餅門面在街區(qū)P3停車場對面。看來,煙火氣永遠(yuǎn)都是最慰凡人心的,再文藝的地方也不能免俗。</p> <p class="ql-block"> 我覺得挺好,畢竟餓著肚子寡淡的文藝,實在缺乏吸引力。如今,浦口火車站舊址儼然成了打卡的好去處,人氣聚集一定帶來不錯的買賣,但愿這對夫妻不會為此所累。為了隨時解饞,希望天橋小燒餅店能夠開到洪武路、太平北路來,因為那里也有天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