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獲嘉紀(jì)行</b></p><p class="ql-block"> 西漢武帝時,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殺西漢朝廷使者終軍等。武帝派大兵討伐,獲呂嘉首級。當(dāng)時武帝東巡至獲嘉縣境,遂以其地置縣,賜名“獲嘉”。東漢,馮柱之子馮石繼承其母獲嘉長公主爵位,稱獲嘉侯,隸屬于河內(nèi)郡。隋,獲嘉縣治所從共縣城移到南修武城,此為獲嘉縣治理今地的開始,隸屬冀州。唐代、宋代屬懷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5日,我和李商隱文學(xué)研究會7名詩友一起來到獲嘉縣,尋找李商隱出生地。</p><p class="ql-block"> 早上八點從沁陽出發(fā),走長濟高速,九點多到達獲嘉。來到位于紅旗路上的老縣衙舊址,獲嘉縣文旅局于局長等接待了我們。</p><p class="ql-block"> 從明清遺留下來的縣衙舊址看,縣衙一般由數(shù)進院落及上百間房屋構(gòu)成,面積在幾十畝到上百畝不等,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都市里一座小區(qū)的大小??h衙分為頭門、儀門、衙院、六房、正堂、二堂、三堂、花廳和后花園等,都處于同一條中軸線上,以天井間隔,用回廊勾連??h衙既是縣令辦公、審案、迎來送往的地方,后堂、花廳和后花園也是縣令和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李商隱從出生到離開獲嘉,共在這里生活了三年。這是他生命的最初三年,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xué)語。那時候,他的全部世界,就是當(dāng)時的獲嘉縣衙。</p><p class="ql-block">但可惜的是,獲嘉老縣衙早已被拆除,現(xiàn)在只剩下了縣衙后院的一處破敗的院落和一座破舊的房屋。據(jù)陪同的獲嘉縣文物部門負(fù)責(zé)人講,留下的這處老縣衙舊址是縣衙后院,也就是縣令和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李商隱當(dāng)年很可能就是在這個院子里出生的。</p><p class="ql-block"> 唐憲宗元和七年(812)春初,李商隱在獲嘉縣廨出生,當(dāng)時他父親李嗣正在懷州獲嘉縣當(dāng)縣令。在他之前,已有三位姐姐,李商隱出生時二姐裴氏已經(jīng)十九歲?;楹蠖畞砟晡丛米拥睦钏脤@個遲遲到來的兒子格外珍愛,而且對這個孩子寄與厚望,給他取名商隱,字義山。商隱之名,當(dāng)是取義于秦末漢初隱于商山的四位高士,即后世所謂“商山四皓”。古人名與字義每相關(guān),李商隱的一位堂兄字讓山,李嗣于是給商隱取字為“義山”,也是取義于四皓之高義如山之意。</p><p class="ql-block"> 二姐裴氏在李商隱出生的前一年出嫁給裴允元,但未曾廟見便被遣回娘家居住。三姐徐氏當(dāng)時尚未出嫁,陪侍父母。元和七年末,李商隱的弟弟李羲叟降生,而二姐裴氏也病逝。這位知書達禮,富于才情的愛女在花季之年的謝世,給李商隱父母帶來的悲痛是可想而知的。特別是因為她是由于所適非人、不滿丈夫的才學(xué)品行而被遣回娘家的,實際上等于被休棄,這對于像李家這樣的“澤底名家”,更是一種極大的難堪與羞辱,而且使李商隱父母感到擇婿非人的悔疚。以致裴氏姊死后二三十年,一提起為她遷葬的事,李商隱母親都抑制不住悲從中來,可見裴氏姊的婚姻悲劇和她的死給李商隱父母造成的精神創(chuàng)傷之大。</p><p class="ql-block"> 但這一切,對于其時“初解扶床”的李商隱來說,都不可能留下絲毫印象,最多只是“空驚啼于不見”,發(fā)現(xiàn)突然不見了這位姐姐而已。至于裴氏姊所遭的不幸,他也是長大以后才從母親那里得知的。李嗣本想把二女兒送回老家懷州河內(nèi)雍店祖塋安葬,但由于種種條件限制,最后只能將她簡單寄葬在獲嘉之東。直到會昌四年,李商隱才和其弟羲叟將寓殯于獲嘉三十一年的二姐裴氏遷葬到滎陽壇山。</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能查到李商隱與獲嘉縣衙有關(guān)的資料,應(yīng)該就是李商隱的《祭裴氏姊文》,雖記載他二姐去世時他僅僅是“初解扶床,猶能記面”,但童年的這段記憶還是深刻的,所以他“長成之后,豈忘遷移?”</p><p class="ql-block"> 千年過去,歲月早已將一切化作了塵土。雖然現(xiàn)實和期望值差距較大,但我們看過獲嘉老縣衙舊址后,收獲還是很大的,因為畢竟看到了與李商隱有關(guān)的遺址和遺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過老縣衙舊址后,我們又來到同盟山。</p><p class="ql-block"> 獲嘉同盟山,據(jù)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與八百諸侯聚集此地,歃血同盟,發(fā)起了中國戰(zhàn)爭史上第一次大的戰(zhàn)役——牧野大戰(zhàn)。隨后,凱旋而歸的武王和姜太公,在此進行了一系列封神活動。這里成為封神傳說的源頭,也是中國神話的發(fā)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同盟山武王廟拜殿前,有一棵唐槐,據(jù)說樹齡有一千多年。樹的主干雖已枯死,兩個分枝卻枝繁葉茂。關(guān)于這棵唐槐,有多種傳說:一說是李商隱種的,一說是郭子儀種的,還有個傳說是武則天種的。傳說歸傳說,如今的同盟山武王廟,為全國惟一的以祭祀周武王而命名的廟宇,也是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看罷武王廟,我們尋問同盟山附近“商隱廬”的情況,聽到了一則傳說:</p><p class="ql-block"> 李商隱童年時,曾隨其父親來同盟山附近一處清凈的廬舍讀書。一天,他出外散步,偶遇武王廟一位道童,相談投機,道童送他一只小鳥讓他玩耍,李商隱接過來就把小鳥放飛了,道童不解。李商隱說:“鳥本是林間的生靈,束縛它的自由會傷害它的感情,給它的家庭帶來悲傷和不幸?!钡劳劼牼谷涣飨铝搜蹨I。原來,道童的父親被債務(wù)逼死,惡霸李虎霸占了他家的產(chǎn)業(yè),母親被抓去充奴抵債。道童離開母親已經(jīng)多年,偶爾相見母子也是以淚洗面。道童說:“鳥兒還有返歸山林與家人團聚的希望,我們母子團聚的希望卻遙遙無期,我很悲傷。”李商隱很同情道童的不幸,心想獲嘉縣令是自己的父親,剛正不阿,秉公斷案,遂把道童的事告訴了父親。李嗣查明案情,抓押了李虎,歸還了道童的家產(chǎn),道童也歸家和母親團聚了。從此,道童和李商隱成了好朋友,二人經(jīng)常在一起讀書。有一次,李商隱出了一副上聯(lián):“鳳鳴山壇樹,龍嘯牧野圖;”道童接對:“日霖河朔瓜,月濯商隱廬?!薄吧屉[廬”就這樣得名了。</p><p class="ql-block"> 光陰荏苒,星轉(zhuǎn)斗移。如今,“商隱廬”早已不復(fù)存在了,但這個傳說卻流傳下來。</p><p class="ql-block"> 千年的時光讓大地變得面目全非,如果李商隱能穿越到今天,他一定不再識得他的出生之地了。值李商隱誕辰1213周年之際,僅以此文紀(jì)念家鄉(xiāng)不朽的詩魂。</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