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1日,中午,乘火車從開封去洛陽。</p> <p class="ql-block">又返回鄭州站,鄭州火車站居中,向東開封,向西洛陽。</p> <p class="ql-block">下午3:09到達洛陽站,入住酒店。</p> <p class="ql-block">洛陽,位于中國河南省,被譽為“十三朝古都”。這個稱號源于洛陽在歷史上曾是十三個朝代的都城,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洛陽:地處河南省西部,是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城市之一。在洛陽建都的朝代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晉。</p><p class="ql-block">洛陽火車站</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2日,清晨乘公交車7:00出發(fā)去龍門石窟,一路慢慢遙,8:20到達龍門石窟。</p> <p class="ql-block">三闕門</p><p class="ql-block"> 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闕,是中國古代一種標志性的禮制建筑,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禮制思想。</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是位于中國河南省洛陽市的石刻藝術群,占地面積31.7平方公里,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遺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藝術博物館,現(xiàn)存窟龕[kān]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位居中國四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清晨,游人不多。</p> <p class="ql-block">龍門原名伊闕,龍門之名始于隋朝。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隋煬帝來到洛陽,登臨邙山俯瞰洛陽地勢,觀伊闕地勢似龍門,決定建都洛陽。隋唐時期都城以伊闕為南北坐標。伊闕地處國都之南,東西兩山之間如天然大門,正對東都洛陽城皇城與外郭城的南正門,“龍”象征著封建皇權,故隋煬帝賜名龍門,伊闕改名龍門,并沿用至今,而作為北魏晚期與唐朝前期開鑿的大型石窟寺遺存,因地處龍門,故稱其為龍門石窟。</p> <p class="ql-block">石窟的開鑿始于印度,3世紀傳入中國,5-8世紀盛行,晚至16世紀,目的是用以修行和頂禮膜拜,求得心理上的安慰與解脫,開窟造像寄托了功德主的美好理想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4世紀到6世紀初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爭、自然災害頻發(fā)導致底層人民生活陷入極端困苦。佛教現(xiàn)世受難,來生享福的理想盛行,并指出開窟造像、積累功德可以成佛,與苦難大眾的現(xiàn)實精神需求相契合,佛教得到空前發(fā)展與廣泛傳播,佛教寺窟的開鑿蔚然成風,皇室貴族甚至不惜動用國家財力從事石窟寺開鑿,開窟造像進入了第一個高潮。</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景區(qū)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龍門石窟風景區(qū),東北、西北服務區(qū)。龍門石窟風景區(qū)主要由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組成,東北、西北服務區(qū)負責為景區(qū)里的旅客提供服務。</p> <p class="ql-block">魚躍龍門</p> <p class="ql-block">第一石窟:潛溪寺</p> <p class="ql-block">推行國家佛教的北魏宣武帝,決定在洛陽西南伊闕山以靈巖寺石窟(云岡石窟)為原型,為孝文帝、文昭皇后開鑿賓陽中洞,以銘記孝文帝遷都洛陽,推進漢文化改革和促進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功績。</p> <p class="ql-block">西山石窟位于伊河西岸的龍門山上,因位于龍門峽谷西部石壁而得名,全長一千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之時。西山石窟群主要石窟大部分開鑿于北魏和唐朝時期,北魏時期最著名的雕刻佛像大部分位于古陽洞窟、賓陽洞窟、蓮花洞窟;唐朝時期最著名的雕刻佛像大部分位于奉先寺洞窟、萬佛洞窟、藥方洞窟。</p> <p class="ql-block">開張?zhí)彀恶R,人中奇逸龍。</p> <p class="ql-block">陳摶,唐末至北宋初年隱士。為中國道教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著名人物,曾先后隱居在武當山、華山。北宋太宗時被賜號“希夷先生”,該洞正壁上層石碑上陰刻有一幅龍門山水圖(見下圖),有山巒、寺院、河流、洞窟及古都洛陽北面的邙山,下層由他書丹的十字卷碑(見上圖),反映出他書法雄奇、奔放的特點及其個性的灑脫和不羈。</p> <p class="ql-block">賓陽三洞</p> <p class="ql-block">又稱賓陽三洞。分為賓陽南洞、賓陽中洞、賓陽北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營造的洞窟之一。其中僅中洞的開鑿就花費了24年時間,其富麗堂皇的景象是龍門眾多石窟之冠。主佛釋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長清秀,面容和藹慈祥,略帶微笑。迦葉、阿難二弟子和文殊、普賢二菩薩侍立左右。迦葉形象老成持重,阿難形象活潑開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飾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變?yōu)榘虏?,是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在石刻藝術上的反映。洞頂?shù)裼猩徎▽毶w,周圍雕著飄逸脫俗的伎樂天人和供養(yǎng)天人。洞口內(nèi)壁兩側原本刻有三層大型浮雕,下層是著名的“皇帝禮佛圖”和“皇后禮佛圖”,構圖嚴謹,雕刻精美,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杰作。可惜這兩幅珍品已于1934年被不法奸商盜往海外。后人已無緣得見,只能對著石壁而徒發(fā)感慨了。</p><p class="ql-block">賓陽中洞</p> <p class="ql-block">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中洞內(nèi)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yǎng)天人。洞內(nèi)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jīng)》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帝后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p> <p class="ql-block">賓陽北洞正壁主尊佛像呈現(xiàn)出特殊的“剪刀手”手勢,這其實是一種極少見的佛教手印。結合雙手的姿勢來看,高舉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無名指與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無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這是一種頗能傳達強烈意志的手印。這尊佛像因拇指風化,而食指、中指間隙過大,頗似現(xiàn)在大家習慣擺出的剪刀手類似,故而被網(wǎng)友戲稱為“剪刀手”佛。洞口兩側“龍頭”柱礎與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柱礎造型風格相同。屬北魏完成之作品。</p> <p class="ql-block">賓陽南洞</p><p class="ql-block">北魏開鑿,隋代完成(公元595-616)。</p><p class="ql-block">主佛阿彌陀佛面部豐潤,唇厚,衣紋自然,流暢。改洞造像上續(xù)北魏剛健雄偉,下開唐代生動活潑,屬于過度時期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敬善寺石窟分前后兩室。前室窟門兩側刻兩力士、兩菩薩。后室是敬善寺中央主尊阿彌陀佛,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四壁有浮雕“一佛五十菩薩圖”,五十尊菩薩或供養(yǎng)人圍繞主尊佛佛座上發(fā)出的枝蔓上,加上二位大菩薩共五十二尊。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它是佛教凈土宗“西方凈土變”最古老的圖畫,通常都是繪畫,因而敬善寺石窟中的圓雕石刻顯得尤為珍貴。主尊阿彌陀佛佛首并非唐代原刻,是1958年龍門石窟研究院的專家用水泥補制而成。原佛首于被盜流失海外,目前被收藏于日本。</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龕[kān]所造三佛代表過去、現(xiàn)在、將來,系典型的三世佛題材,這一窟因臨山摩崖造像且題材為三佛而稱為摩崖三佛龕。</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p><p class="ql-block">以彌勒為主尊的三佛題材為中國石窟所罕見。該窟無題記。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二結迦坐佛。這種造像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主佛彌勒坐于方臺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jīng)打磨。據(jù)佛經(jīng)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xiàn)的。</p> <p class="ql-block">該窟應為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制造佛教神學輿論所開鑿,宣揚武氏為“彌勒”下凡,以利于穩(wěn)固政權。它開鑿于武周政權時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發(fā)生了張柬之策動的政變,武周政權結束,該窟隨即中輟,因此,窟中造像僅為毛坯,比較粗糙。但是這組造像卻展示了,一塊石頭變成一個頂禮膜拜的神佛的制作過程。</p><p class="ql-block">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制造輿論,登基后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xiàn)的,隨著武周政權的垮臺,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坐蓮</p> <p class="ql-block">塔</p> <p class="ql-block">洛陽牡丹石</p> <p class="ql-block">梅花玉</p> <p class="ql-block">萬佛洞是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內(nèi)的洞窟,以洞內(nèi)雕有1.5萬尊小佛而得名。其洞窟呈前后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p><p class="ql-block">洞窟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huán)繞蓮花有造像題記“大監(jiān)姚神表、內(nèi)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kān],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sà]日成?!?lt;/p> <p class="ql-block">萬佛洞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nèi)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唔斢幸欢渚赖纳徎ǎh(huán)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jiān)姚神表內(nèi)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倍磧?nèi)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于雙層蓮花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背后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yǎng)菩薩。洞內(nèi)南北兩壁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洞口南側有一尊菩薩像,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范例。</p> <p class="ql-block">萬佛洞因洞內(nèi)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全窟氣勢莊嚴中充滿活潑的生機。比較下,奉先寺洞代表新的風格典范,萬佛洞則承接河南傳統(tǒng)圖像淵源,沿襲龍門舊風格,發(fā)展出唐代成熟的風格。洞窟呈前后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p><p class="ql-block">萬佛洞為方形平頂,頂?shù)裼幸簧徎ㄔ寰徎ㄔ寰車炭瑫笞郑骸按筇朴缆≡?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jiān)姚神表,內(nèi)道場智運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p> <p class="ql-block">惠簡洞佛像的神態(tài)與盧舍那大佛如出一轍,而右側的弟子阿難形象也與盧舍那大像龕的阿難十分相似。侍立兩旁的菩薩身軀豐滿、姿態(tài)優(yōu)美與盧舍那像龕的菩薩像風格一脈相承。所以惠簡洞就被人們稱為“小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主像的右側雕一弟子。值得注意的是,主像的面相,極富女性的魅力,有著豐滿圓潤的面龐、舒展秀麗的眉宇以及溫文沉靜的目光,面龐還略帶有和藹慈祥的神情。這些無不顯示出女性美的儀態(tài)。</p> <p class="ql-block">惠簡洞的彌勒造像圓潤慈祥,更貼近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長相,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唐代佛教造像的中國化、世俗化的特點。</p><p class="ql-block">同時,作為皇家石窟的典范,龍門石窟洞窟開鑿的背后也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惠簡洞等彌勒造像窟龕的開鑿正是深刻印證了這一點,武則天稱帝前后,龍門石窟的彌勒造像最盛,這一時期的彌勒造像在龍門石窟的出現(xiàn),基本上是由于武則天基于政治上的需要而加以提倡的結果。</p> <p class="ql-block">蓮花洞,又稱伊闕洞,位于洛陽市龍門石窟西山,是龍門石窟中的一處洞窟,建于公元525至527年間。此洞因其洞頂?shù)窨塘艘欢渚薮蟮纳徎ǘ妹?。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和上陽宮觀風殿的頂部藻井都是以此蓮花為設計樣板。</p> <p class="ql-block">蓮花洞因窟頂?shù)裼幸欢涓吒〉竦拇笊徎ǘ妹?,大約開鑿于北魏年間。洞內(nèi)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jīng)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是龍門石窟規(guī)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其隸屬于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大像龕坐西面東,東西進深約38.70米,南北寬約33.50米。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共一鋪九尊大像,在菩薩與天王之間還各雕鑿了一尊高約6米的侍女供養(yǎng)像,施雙髻。</p> <p class="ql-block">盧舍那大佛兩側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具體如下:</p><p class="ql-block">● 二弟子:大弟子迦葉、小弟子阿難。</p><p class="ql-block">● 二菩薩:左邊的是文殊菩薩,右邊的是普賢菩薩。</p><p class="ql-block">● 二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南方增長天王。</p><p class="ql-block">● 二力士:守衛(wèi)在盧舍那大像龕兩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王,力士</p> <p class="ql-block">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fā)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前方。</p><p class="ql-block">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p><p class="ql-block">圓融和諧,安詳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圣潔。</p> <p class="ql-block">平靜的伊河,南面。</p> <p class="ql-block">北面</p> <p class="ql-block">八作司洞</p><p class="ql-block">八作司洞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唐開元年間(713-741)開鑿,完成時已是北宋,洞內(nèi)刻有“東京八作司石匠十一人”文字。八作司洞最精彩的在于石壇正壁面高浮雕的十身樂舞伎人,真實地描摹了宮廷“坐部樂”的演出場景。</p> <p class="ql-block">在藥方洞中,最吸人的卻不是這些精美而悠久的石窟雕像,而是刻于洞口石壁上的一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它們都是年代久遠,治療各種疾病的古藥方子。多數(shù)藥方是在當局號召下,百姓出于各種吉祥動機,奉獻而來。經(jīng)過考證,藥方洞口的石壁上,共刻有古藥方140多個,其中藥物治療方117首,灸法治療方23首,能治療40多種疾病。藥方中提到了治療癌癥的方法和治療傳染病的方法。這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藥方,是唐代初年我國醫(yī)療學、藥物學的珍貴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在洞內(nèi)窟頂?shù)闹醒耄逃幸粋€重瓣蓮花藻井,周圍圍繞著手持笙、笛、排簫等樂器的四身飛天,風格各異,神采飛揚。</p> <p class="ql-block">游人越來越多</p> <p class="ql-block">伊河東面拍攝</p> <p class="ql-block">東山石窟位于伊河東岸的香山上,因位于龍門峽谷東部石壁而得名,主體石像大部分開鑿于唐朝,主要風景點為擂鼓臺、看經(jīng)寺、四雁洞、二蓮花洞等。</p> <p class="ql-block">擂鼓臺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洞頂作穹隆形,并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huán)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里摘錄的經(jīng)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jīng)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p> <p class="ql-block">高平郡王龕</p><p class="ql-block">由唐武周時武則天侄子高平郡王武重歸出資開鑿,是東山萬佛溝最大的石窟,洞口的兩力士威嚴森怖,扭曲的動作充滿陽剛之美。</p> <p class="ql-block">看經(jīng)寺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是龍門東山石窟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咄庹嬗写u石二層樓,門額上題有“看經(jīng)寺”三字,窟內(nèi)為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shù)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厘米,寬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北、東、南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是據(jù)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中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應為禪宗所主持開鑿。</p> <p class="ql-block">較為模糊</p> <p class="ql-block">千年的斧鑿聲帶來歷史的回響,青山不改,伊水長流,那不朽創(chuàng)作留下的農(nóng)耕文明巔峰密碼,將超越民族、超越地緣、超越時空,這種美的精神,屬于世界,屬于全人類。</p> <p class="ql-block">遠眺龍門</p> <p class="ql-block">白園,位于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qū)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園內(nèi)主要景點有青谷區(qū)、樂天堂、詩廊、墓體區(qū)、日本書法廊、道詩書屋等10余處。青谷區(qū)位于兩山之間,有白池、聽伊亭、石板橋、松竹和白蓮。樂天堂依山傍水,面對青谷,是詩人作詩會友之處。</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位于伊河東岸香山之上,自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1500多年,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于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該寺。</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一開始看沒有什么感覺,越往里面看,越覺得震撼,越覺得了不起,那么多大大小小的石窟,姿態(tài)萬千的佛像,不知道經(jīng)歷了多少年,花費了多少人多少心血鑿就成今天的規(guī)模。十分可惜的是,很多佛像不知道在何時,在什么背景下遭到了破壞,有的石窟空了,有的佛像沒了頭,有的面部模糊,有的肢體殘缺,總之,破壞非常嚴重。</p> <p class="ql-block">返回。</p> <p class="ql-block">最精華的: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p> <p class="ql-block">東方女性最美的微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