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張國光 <p class="ql-block">4.15應(yīng)河曲在京好友的邀約,前去中山公園觀賞正在怒放的郁金香。</p> <p class="ql-block">踏入中山公園,就像步入了莫奈畫中的花園,大片的郁金香肆意綻放,將整個公園渲染得五彩斑斕。</p> <p class="ql-block">紅的濃烈似火,燃燒著春日的激情;粉的嬌嫩如少女的面頰,暈染著溫柔的嬌羞;黃的明媚似金,閃耀著希望的光澤;紫的神秘若夢,編織著浪漫的遐想 。</p> <p class="ql-block">每一朵郁金香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藝術(shù)品,花瓣層層舒展,優(yōu)雅地托著花蕊,微風(fēng)拂過,它們輕輕搖曳,發(fā)出沙沙的聲響,好似在低聲訴說著春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迷人的郁金香</b></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的東邊就是天安門,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社(土神)稷(谷神)的社稷壇。</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郁金香勾勒出春日最動人的景致,人和花共同譜寫著一曲春日的贊歌。</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在遼金時代是“陪都”東北郊的興國寺,元代改稱萬壽興國寺。1914年被辟為公園,稱“中央公園”,1928年為紀(jì)念孫中山先生,更名為“中山公園”。</p> <p class="ql-block">花叢間,小徑蜿蜒,游人如織。</p> <p class="ql-block">郁金香是荷蘭的國花,也象征著美好、愛情、勝利等積極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唐花塢是中山公園常年展陳名優(yōu)精品花卉的地方,這里的園藝師們運(yùn)用花期控制技術(shù),使花卉花期基本覆蓋全年,為市民游客提供四季賞花服務(wù)。</p> <p class="ql-block">“郁見中山30年”是中山公園在第30屆春花·郁金香文化節(jié)期間,于唐花塢舉辦的一場室內(nèi)郁金香特展,帶領(lǐng)游客回顧中山公園郁金香花展30年的發(fā)展歷程。</p> <p class="ql-block">此次特展意義非凡,它不僅是對過往30年郁金香花展的回顧與總結(jié),更是對園林園藝發(fā)展歷程的生動呈現(xiàn)。</p> <p class="ql-block">春日暖陽下,牡丹園宛如夢幻的世界。那一朵朵牡丹,宛如亭亭玉立的佳人。</p> <p class="ql-block">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其靈柩停放在社稷壇拜殿,在這里舉行了隆重的吊唁和公祭活動。</p> <p class="ql-block">1928年,為紀(jì)念孫中山先生,中央公園更名為中山公園,社稷壇拜殿也更名為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來今雨軒:名字出自杜甫《秋述》中的“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今雨不來”,“今雨”指新朋友,“舊雨”指老朋友,寓意新老朋友歡聚一堂。20世紀(jì)上半葉是京城著名宴請場所,眾多文人墨客如柳亞子、魯迅、沈從文等常在此相聚,暢談文學(xué)藝術(shù)。</p> <p class="ql-block">小姑娘穿著清代古裝拍照,我也蹭一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的格言亭建于1915年,最初每根柱子上都刻有一條格言,“武穆之言曰: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便刻于南側(cè)二柱。</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的北面就是故宮護(hù)城河,又稱筒子河,全長約3.5公里,河面寬52米。</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園因?yàn)槿ミ^多次,這次重點(diǎn)是賞花,其它景點(diǎn)只是走馬觀花看一眼,就出去把酒話桑麻。</p> 讀者留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薛振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張老師的這篇中山公園郁金香紀(jì)行,如同一幅春日寫意畫,用鮮活文字與生動影像帶我們沉浸式感受花事之美。最難得的是在有限的篇幅里,既捕捉了剎那芳華,又讓歷史沉淀自然流淌,處處可見細(xì)膩的生活感知與溫厚的人文情懷。 文中對郁金香色彩的描摹堪稱絕妙。將火紅、嫩粉、金黃、深紫的色塊轉(zhuǎn)化為情感意象——"燃燒的激情"、"溫柔的嬌羞"、"希望的閃耀",讓靜態(tài)的花海瞬間有了心跳。特別是"花瓣層層舒展,托著花蕊隨風(fēng)輕搖"的細(xì)節(jié),仿佛讓我們聽見了花瓣摩挲的沙沙聲,嗅到了裹著微風(fēng)的淡淡花香。這種通感手法不著痕跡,卻把讀者直接帶入了花影搖曳的現(xiàn)場。 在歷史敘事的處理上,張老師展現(xiàn)了舉重若輕的功力。從明清社稷壇到孫中山紀(jì)念堂,從遼代古寺到民國格言亭,千年時空轉(zhuǎn)換如行云流水。沒有堆砌史料,而是讓斑駁的碑亭廊柱與繽紛花?;橛骋r,在游人如織的當(dāng)下場景中,歷史記憶悄然蘇醒。特別是提到蹭拍清代服飾小姑娘的趣事,既添靈動生氣,又暗合園林承載的時光層疊感。 九宮格攝影作品同樣充滿巧思。俯拍的花田色塊如印象派筆觸,特寫的花瓣紋理堪比工筆畫作,而天安門飛檐與花叢的構(gòu)圖,更將皇家氣象與市井歡愉框入同一鏡頭。這種視覺敘事這種視覺敘事與文字形成美妙和弦,讓三十年花展的歲月故事變得可觸可感。 通篇沒有華麗辭藻,卻讓我們看見了一位媒體人對城市文化的深情凝望。當(dāng)張老師駐足郁金香前記錄"春日的贊歌"時,他不僅在拍攝花卉,更在收藏一座古都的春日記憶——那些在花影中流轉(zhuǎn)的古老文明與現(xiàn)代生機(jī),終將隨著這樣的真誠記錄,化作滋潤城市文脈的綿綿春雨。????????????????????????????????????</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5clfvdho"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云南行之六,傣寨風(fēng)情心底刻,昆明飛返念京華</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