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磧口位于黃河邊,湫水河由西向東在磧口匯入黃河,湫水河與黃河匯合處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淺灘,叫作"磧",磧口因此而得名。黃河上的這個磧叫大同磧,是黃河上第二大的磧,也稱麒麟灘,麒麟灘亂石密布,水急灘險,不可行船,由黃河上游來的船都要在此下貨,走旱路運往他地,從明清乃至民國時期,磧口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物流中心,磧口由此繁榮起來。</p> <p class="ql-block">民間就有這樣一個說法 "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可見當年磧口作為物流中轉(zhuǎn)樞紐的繁忙景象,那時磧口平均一天就有150多條船靠碼頭,再用騾子或駱駝將貨物馱運他地,所以有磧口有 "水旱碼頭小都會" 一說。</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磧口方圓幾十里,不少老百姓不是在黃河上行船就是在陸地上趕騾子,牽駱駝,靠貨運討生活,為保平安,老百姓在古鎮(zhèn)的最高處建了黑龍寺,供奉龍王爺,以保佑行船和貨物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站在龍王廟,整個古鎮(zhèn)盡收眼底,黃河對岸就是陜西榆林的吳堡縣,1948年3月,毛主席一行中央領(lǐng)導從延安到西柏坡東渡黃河就是在對岸吳堡上的船,在磧口上的岸,當年毛主席在渡船上望著吳堡方向說 "陜北是個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磧口鎮(zhèn)不大,兩三個小時就逛完了,而距離磧口兩公里路的西灣村卻還有點看頭,西灣村坐落在湫水河邊,建于明末,2003年國家建設(shè)部和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評選為2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是山西唯一獲此殊榮的村莊。</p> <p class="ql-block">磧口西灣村為陳姓家老祖所建,直到今天西灣村村民大多仍然是陳家后裔,西灣村的起源與當年的水陸碼頭磧口興起息息相關(guān),陳家老祖是在磧口靠做貨運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后來開店經(jīng)營各種物資發(fā)達起來修建了西灣村,當?shù)乩习傩照f "西灣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靠青山腳踏川,是個風水寶地"。</span></p> <p class="ql-block">能看出來西灣村民居要比李家山高一個檔次,房子基礎(chǔ)用條石,上面是青磚,屋頂用的小青瓦,做工較為考究,與赫赫有名王家大院比也差不了多少了。</p> <p class="ql-block">村里現(xiàn)有四五十個院子,由兩橫五縱七條小巷將這些院落分割開來,而由天橋,隱蔽通道又將這些院落串聯(lián)起來,做到院院相通,戶戶相連,對外形成一個嚴密的防御系統(tǒng),可謂"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p> <p class="ql-block">西灣村的樓房院墻不拘一格,樣式多變,因勢而建,錯落有致,與周邊環(huán)境十分和諧,防火防盜,排水泄洪設(shè)施安排精妙,這里一個建筑,一磚,一木都體現(xiàn)磧口老百姓的聰明才智,洋溢著濃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氣息。</p> <p class="ql-block">這個樓依山而建,上下三層,一層主臥,廚房,衛(wèi)生間,二樓一般不住人,祭拜祖先的祖堂,三層是閨房,閨女十三歲就住進閨房,然后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直到十五歲出嫁。有人說西灣村陳家是封建社會的土財主,我覺得有點像。</p> <p class="ql-block">臥室,廚房,衛(wèi)生間位于一樓</p> <p class="ql-block">二樓祖堂</p> <p class="ql-block">三樓閨房。</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靈石縣王家大院王家是做豆腐發(fā)的財,西灣村的陳家是靠在磧口下苦力做貨運生意而發(fā)家,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物流,無論是做豆腐還是干物流,都是勤勞致富。</p> <p class="ql-block">靈石縣王家大院的老祖賣豆腐賺錢后就送娃讀書,學而優(yōu)則仕,娃讀書有成,當了政府官員,光宗耀祖。西灣村陳家走的另外一條路,做貨運掙了錢就買地修房子,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家產(chǎn),更像一個土財主。似乎王家大院所有房子,院子都一模一樣,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西灣村依山而建,順勢而為,更接地氣,我覺得磧口西灣村更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