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離開武器廣場,司機兼導游Oscar帶我來到下一個游覽重點拉爾科(Larco)博物館。該博物館的正式名稱為拉斐爾·拉爾科·埃雷拉考古博物館(Museo Arqueológico Rafael Larco Herrera),是一家私人擁有的前哥倫布時期藝術博物館,它被認為是南美最好的博物館,世界上排名第20位,是全球旅行者參觀最多的南美博物館。</p> <p>圖1、拉爾科(Larco)博物館大門</p><p>博物館坐落在一座十八世紀的美麗豪宅內。而這棟豪宅又是建在一座古老的 7 世紀金字塔的廢墟上,使拉爾科博物館成為當今利馬最有價值的歷史建筑之一。 </p> <p>圖2、一條寬大的坡道直通庭院深處</p><p>因博物館是豪宅改建,外面沒有停車場。運送游客的司機在游客下車后,需要給門衛(wèi)留下電話號碼,到其它地方停車。博物館的門衛(wèi)必須記住游客以及相應的司機電話,待游客參觀完后通知司機來接人。進入大門,一條寬大的坡道直通庭院深處,看得出來,當年豪宅主人的車直接開到里面。 </p> <p>圖3、該花園于 2009 年 1 月贏得了秘魯最佳花園獎</p><p>博物館庭院里設有餐廳、圖書館、視頻室,周圍環(huán)繞著美麗的花園,該花園于 2009 年 1 月贏得了秘魯最佳花園獎?;▓@對面白色建筑就是博物館。 </p> <p>圖4、博物館建筑</p><p>博物館由拉斐爾·拉爾科·霍伊爾(Rafael Larco Hoyle)于1926年創(chuàng)立,他是西班牙裔前物品的收藏家,被稱為“秘魯考古學的先驅”。最初,博物館位于秘魯北部的重要城市特魯希略。1958年,博物館被轉移到首都利馬,目的是讓更多的游客便于參觀這些藏品。 </p> <p>圖5、博物館小庭院及展室入口</p><p>進入博物館,首先是個小庭院,這里有售票處,成年人門票10美元。博物館分為介紹室、文化陳列室、紡織品陳列室、祭祀陳列室、禮器陳列室、金器陳列室和情色藝術陳列室。博物館收藏了4.5萬件文物,其中約有1500件在常設展覽中展出,全面概述了秘魯前哥倫布時期的5,000年歷史。其他的則存放在可參觀的庫房里,這是博物館的一個特點。 </p> <p>圖6、美洲虎石雕</p><p>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說,進入該博物館,意味著了解古老秘魯人生活在世界上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世界觀。進入第一個展廳,令人印象深刻的石雕擺放在顯眼的位置上。這是一只咆哮的美洲虎石雕,來自秘魯北部高地卡哈馬卡的帕科潘帕神廟。大約三千年前,朝圣者在許多古老的秘魯神廟廣場上都能看到這樣的石雕。在古代秘魯,美洲虎象征著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生命要素:陽光和水。 </p> <p>圖7、秘魯文化室的陶瓷</p><p>古代文化展廳涵蓋了從公元前 5000 年到西班牙征服之前的印加時期的秘魯歷史。畫廊由四個主要房間組成,展示了古代秘魯各種文化使用的陶瓷制品、石制品和木制品。在這里可以看到來自Cupisnique,Chimu,Salinar,Mochica,Nazca文化等的作品,基本上是陶瓷。從作品中,可以清楚區(qū)分古代秘魯人對世界的劃分。貓科動物、鳥類和蛇混合在擬人化的生物中,講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宗教儀式和政治組織。 </p> <p>圖8、陶器搖鈴容器</p><p>陶器搖鈴容器出土秘魯北部海岸莫奇卡,是弗洛里森特時代(公元1年 – 公元800年)的文物。這個大型撥浪鼓容器的底部包含粘土珠,當容器搖晃時會產(chǎn)生嘎嘎聲。容器圖案是艾阿帕克(Ai Apaec)進入地下世界之旅的情節(jié)。艾阿帕克是一位神話英雄,擁有巨大的尖牙,蛇帶和耳飾,他穿越不同的世界以確保自然循環(huán)的延續(xù)。</p> <p>圖9、女神石雕</p><p>這塊石碑雕刻的神靈是女性,大約有三千年的歷史,來自秘魯北部高地卡哈馬卡的帕科潘帕神廟。這塊石雕代表了神的存在,體現(xiàn)了圣地的力量。這個擬人化的面孔和身體有著貓科動物的臉,包括尖牙;從嘴里伸出一條又長又寬的舌頭,讓人想起蛇的分叉舌頭以及蜘蛛網(wǎng);兩個鳥羽狀的翅膀從她的腰間露出。這位女神具有鳥(天界)、貓科動物(人間世界)和蛇(冥界)的特征,將自己轉變?yōu)橐粋€包含三個世界力量的全能存在。</p> <p>圖10、肖像陶器</p><p>出土于秘魯北部海岸,是弗洛里森特時代(公元1年 – 公元800年)的文物。在墳墓中發(fā)現(xiàn)了肖像器皿作為重要的陪葬品。這些類型的肖像陶器,描繪了統(tǒng)治精英的面孔,包括牧師、戰(zhàn)士和藝術家。</p> <p>圖11、陶瓷瓶</p><p>這是一種陶瓷瓶,最上面那個陶瓷瓶以及兩側下面的兩個陶瓷瓶布滿了圖案。圖案描繪了被稱為“繩之舞”的儀式舞蹈場景。在這種舞蹈中,參與者握著一根繩子,兩組舞者為中心人物伴奏。 他們穿穿著帶有方形或圓形金屬掛飾的襯衫。一些音樂家為儀式舞蹈伴奏,演奏鼓和笛子。</p> <p>圖12、勇士及光輝之神</p><p>展室中央擺放著一個陶瓷人物,具有神圣的特征。他戴著勇士及光輝之神特有的圓錐形頭盔,它的兩側是兩條蛇,鼻子類似于猛禽的喙。他頭飾中的蛇將他與地下世界 聯(lián)系起來。他襯衫上交織的階梯圖案加強了他作為世界調解人的作用。 </p> <p>圖13、人類遺骸的紡織品</p><p>人類遺骸的紡織品出土于秘魯南部,屬于高地融合時代(公元800年 – 公元1300年)。這個穿著華麗服裝和喪葬面具的陪葬捆綁包,包含一個用布包裹的孩子的尸體,頭部覆蓋著金屬葬禮面具。正如古埃及所發(fā)生的那樣,死者為進入冥界的旅程做好了精心準備。對于安第斯山脈的人民來說,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它標志著向冥界新的存在過渡。在那些帝國權力結構的社會中,如印加帝國,領導人被視為神的直系后裔或“孩子”,當他們去世時,必須確保他們返回天界。 </p> <p>圖14、金銀器皿</p><p>出土于秘魯北部海岸,屬于帝國時代(公元 1300 年 – 公元 1532 年)文物。這個器皿象征著對立而又互補力量的二元性融合,金色代表太陽、白天、旱季和男性;銀色代表月亮、夜晚、雨季和女性。此器皿由一整塊金銀銅合金制成,在銅的物體上鍍上金和銀的外觀。器皿的圖案用雕刻技術實現(xiàn),描繪神靈戴著一頂裝飾有階梯圖案的皇冠,象征著冥界和天界之間的聯(lián)系。</p> <p>圖15、西班牙殖民藝術</p><p>進入混合主義房間,那里有幾個西班牙殖民藝術樣本,如繪畫、雕塑、掛毯藝術藝術品。 </p> <p>圖16、祭祀儀式室展品</p><p>在大多數(shù)古代文明中,用活人祭神都是為了安撫神靈,或者將受害者轉變?yōu)楦叩木辰纭U蛊反蠖嘁蕴沾尚问矫枥L用活人祭神的情景,也展出了儀式刀和其他進行祭祀或儀式肢解的工具。 </p> <p>圖17、 黃金和珠寶展室的展品</p><p>黃金和珠寶展室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耳飾、鼻飾、項鏈、皇冠、胸甲等等,由金、銀、銅、寶石、綠松石、水晶或貝殼制成。這是古印加領導人使用的各種裝飾品,其中一些屬于他們的墓葬物品。我們可以欣賞金匠的技能以及他們在金、銀、銅合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p> <p>圖18、貴族穿著金屬禮服的樣子。</p><p>在古代,前哥倫布時期的宗教和政治領袖用許多裝飾品來裝飾他們的身體,尤其是頭部和頸部,例如鼻飾、皇冠和耳飾。通過這種方式展示了他們的地位、特權和他們的神圣出身。</p> <p>圖19、金色摩奇卡頭飾</p><p>金色摩奇卡頭飾出土秘魯北部海岸。這些領袖們的頭飾,使自己成為具有貓科動物、狐貍、鳥和蛇特征的強大神話人物,象征著他們能夠充當塵世世界與眾神世界以及死者世界之間的中介人。</p> <p>圖20、胸甲</p><p>這個胸甲34 × 46 × 0.5 厘米,是公元200-800年的文物,由貝殼和圓形綠松石鑲嵌物組成。最外層的帶子描繪了動物形態(tài)的頭部輪廓。 </p> <p>圖21、摩奇卡金耳飾</p><p>摩奇卡(Mochica)耳飾出土于秘魯北部海岸的弗洛里森特時代(公元1年——公元800年)。耳飾是最重要的裝飾品之一,用于區(qū)分安第斯社會中的當權者。當西班牙人到達時,他們稱印加貴族為“大耳朵”,因為他們佩戴的耳飾又重又大,使耳朵變大了。在 摩奇卡耳飾中,我們可以看到鑲嵌有硅孔雀石、方鈉石和綠松石等寶石以及珍珠母貝和貝殼的美麗作品。 </p> <p>圖22、唯一完整的全套黃金服飾</p><p> 在帕科潘帕神廟,挖掘出一位高級女祭司的墳墓,屬于赤木帝國首都的一位主要領袖,名叫燦燦。她的尸體裝飾著由寶石和黃金制成的全套服飾,包括她的圓耳飾、佩戴在胸前的胸甲以及她腰部出現(xiàn)的羽毛狀黃金附屬物,讓人聯(lián)想到佩戴者與太陽(天界)的象征關系。這是世界上博物館中唯一收藏的完整金質奇木( Chimú )服裝;在西班牙征服期間,許多類似的物品會被熔化。</p> <p>圖23、古老金字塔華卡瓦拉馬卡(Huaca Huallamarca)</p><p> 中午1點,我們來到了利馬文化的土著建造的古老泥磚金字塔——雄偉的華卡普克拉納(Huaca Pucllana)。大門緊閉,司機兼導游Oscar前去和門衛(wèi)協(xié)商,門衛(wèi)不開門,我估計是因為利馬社會動亂的原因而關門。于是司機拉著我來到了另一個古老金字塔華卡瓦拉馬卡(Huaca Huallamarca),這個金字塔開門,但游客極少,加上我才有兩個人。</p> <p>圖24、金字塔遺址挖掘情況照片</p><p> 票價不貴,購票后首先進入一個展室觀看泥磚金字塔挖掘的有關視頻、照片以及出土文物。這座泥磚金字塔是公元前 200 年的前哥倫布時代進行的建筑, 它是秘魯中部海岸 Pinazo 文化傳統(tǒng)的主要定居點之一。早期是一座具有儀式和行政目的的寺廟,直到公元 300 年變成了儀式和葬禮中心,它們是用小土坯磚和稻草建造的。文物工作者在這里挖掘了墳墓,出土了陶器和木乃伊。</p> <p>圖25、墓地出土的文物</p><p> 在 Huallamarca 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陶器屬于 Pinazo 風格,其特點是單色、雙嘴瓶和橋形手柄,有一些屬于中早期(公元 100 - 650 年)。罐和瓶具有擬人化的表現(xiàn)形式,并裝飾有幾何圖形,主要在罐的表面使用紅、白、黑顏色,有的為動物雕塑容器。</p> <p>圖26、泥磚金字塔第二、三層側面</p><p> 該金字塔呈階梯形狀,由三層組成,高度約為 19 米。秘魯考古學家Julio C. Tello在 40 年代初開始挖掘,考古學家Jorge Zegarra在報告中說,金字塔遺址是一個長120米,寬75米,呈南北向的卵形土丘,占地5萬多立方米。</p> <p>圖27、金字塔形由三個平臺重合,正面有9米寬的斜坡</p><p> 金字塔形由三個平臺重合,正面有9米寬的斜坡,直達頂端。修復后呈現(xiàn)出的形狀與原來的樣子有很大的不同,它原來沒有前面的9米寬入口坡道,其頂部和其它平臺是靠通道和樓梯相連。</p> <p>圖28、墓地挖掘現(xiàn)場</p><p> 在挖掘的墳墓中發(fā)現(xiàn)的物品,讓我們了解了圣伊西德羅區(qū)古代居民的日常生活:這些家庭過著溫和而艱苦的生活,沒有人祭的痕跡,也沒有發(fā)現(xiàn)武器。相反,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農(nóng)具、棉布、裝滿紡紗工具的縫紉籃、用作餐具的裝飾品、陶瓷器皿、兒童玩具和樂器。</p> <p>圖29、通往墓穴的臺階</p><p> 該金字塔的重建始于 1958 年,當時的市長卡洛斯·諾伊豪斯 (Carlos Neuhaus) 非常努力,他下令對該地進行挖掘工作,從而發(fā)現(xiàn)了重要的遺跡。重建于 1960 年結束,創(chuàng)建了當前的 華卡普克拉納(Huaca Pucllana)遺址博物館。至此為止,我的利馬之行順利安全結束了,司機兼導游Oscar服務的不錯,我除了給他事先談好的100美元外,把我買票剩下的三十多秘魯索爾貨幣都給了他?;氐洁]輪,聽到廣播,因為秘魯全國戒嚴,下一站秘魯?shù)钠に箍疲≒isco)去不了了,郵輪直奔智利。</p>